漫谈三溪
林伟昭
三溪在温州市西南部,即今瓯海区瞿溪、雄溪、郭溪三条溪,为会昌湖、温瑞塘河之水源。后泛称三溪流域一带为上河乡。
三溪得名于何时呢?明《永乐大典》引明永乐年间修的《温州府志》之“山川?会昌湖条”载:“按《绍兴谱》云:‘三溪,即建牙乡瞿溪、雄溪、岷岗三水。’《嘉定编》云:’旧志称三溪为瞿溪、雄溪、桐太岭,或谓瞿溪、雄溪、岷岗,独不言郭溪,皆非。’盖瞿、雄、郭三流鼎立,涧谷异源而出,其桐岭、岷岗,皆中流之会尔。谢灵运《於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又《石壁精舍还湖中》皆有诗。则是湖,汉晋已有,岁久吞食。三溪急流壅塞,至唐会昌间,韦守再开凿而疏之,始有会昌之名。”(见册二十卷二二七一页六)
据上所记载,《嘉定编》按旧志言,三溪有瞿溪、雄溪、桐太岭(桐岭)三条溪流之说,也有瞿溪、雄溪、岷岗之说。考温州历史上方志,南宋嘉定年(—)前有南朝刘宋郑缉之《永嘉郡志》、唐代的《永嘉图经》、北宋的《祥符温州图经》《温州图经》、淳熙《永嘉志》、绍熙《永嘉谱》,以及同时间的陈谦《永宁编》《永嘉郡志》,又称《永嘉地志》《永嘉记》或《永嘉志》,原书在赵宋后佚失,清孙衣言从他书搜辑成一卷。唐时《永嘉图经》,仅为《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著录,唐陆羽《茶经》和《太平御览》曾引用过它的资料,该书在南宋以后散佚,无辑本。宋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编纂的《祥符温州图经》,戴栩《浣川集》卷五《永嘉重建三十六坊记》文中曾引用了它的材料。又《温州图经》《舆地纪胜》卷十引它史料一条。宋淳熙二年(),由知州周澂主修,教授徐嘉言编纂的《永嘉志》七卷;宋绍熙三年(),由知州宛陵孙懋主修、瑞安曹叔远编纂的《永嘉谱》廿四卷;嘉定九年(),由知州留元刚主修、永嘉陈谦编纂《永宁编》十五卷。以上宋代所修编的四本温州方志,均已佚失,现只能从其他书籍看到引用它的史料。查《永嘉郡志》,无三溪之记载,以上其他方志都已佚失,无法得知为哪本志所记载了。但据《永乐大典》所载,至少可以肯定,宋绍兴年间(-)已有三溪之称,只是三条溪名称不同而已。到了宋嘉定年间,瞿溪、雄溪、郭溪三溪之说占了上风,此后渐成定例,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来源叶剑平摄影)
三溪,瞿溪居中,郭溪在其左,雄溪位其右,故瞿溪又称中溪。明王激《诚庵先生蒋公墓志铭》云:“诚庵,邑之瞿川人……梁普通[开平]初,有讳涣者,刺史东瓯,其弟湛从官来,乐中溪水石之胜,因树家焉,余蒋氏始祖也。”清蔡芳《(陈)元龙、元定二公行状》云:“乙丑(康熙二十四年,)岁,余游中溪。径(仙门)大德寺,溯流刺舟而西,至葵川。约行四五里许,吾友人东人邀予过肇山,诵鸠摩之什,聆长老之言,以一涤俗尘。”又后屿堂清墨夫和尚《中溪书舍岩台记》中云:“瞿溪名胜不数……”清释无言《春日访少陵叶文学读书中溪岩台》诗云:“携朋乘兴上岩台,不谒先生此地来。满径桃花红烂澷,—溪流水绿潆洄。高谈石上春风起,散步林间锦绣堆。今日登临忘去住,夕阳斜照翠屏隈。”可见瞿溪称为中溪已久了。
三溪自西向东奔流,逶迤数十里,浩浩荡荡,像三条虬龙,腾起伏升,气象万千。明王健《三溪行赠姜子》诗云:“帝遣三应龙,龙尾画地山川理。功成三龙飞上天,至今留下三溪水。三溪水接瓯海头,千载遗迹真悠悠。”仿佛犹有美丽之传说,给人以悠远之遐想。又“竭来构溪堂,坐揽三溪美。饮泉漱渚清道心,芰服荷裳谢尘累”“杜衡宿莽芳满前,一曲浩歌波荡漾”,描绘了碧波清流,渔歌飘荡之河乡生活气息,犹似一幅山水画卷展示在眼前,让人豁朗开阔,怡然清爽。明何白《三溪钓叟图歌,赠陈入素文学》诗云:“三溪之水澄且鲜,溪上晚山生紫烟。长松影落赤虬卧,古藤漠漠风涓涓。阿谁独坐弄钓船,钓竿远拂沧浪天。”三溪山水之清幽静跃然浮现,垂钓修心,堪称为高士隐居之世外仙境。宋时,永嘉张阐,宣和六年()进士,他不畏权贵,力主抗金,官至权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宋史》有传。他爱三溪之水,自号三溪,又曰三溪钓徒(见宋徐光博《自号录》)。卒后,他的坟墓葬在瞿溪,周必大为他所撰《神道碑》云:“三溪钓徒,公昔自谓”,其自号“三溪”“三溪钓徒”,大概是他致仕后为营墓地时所自号的。
瞿溪,源出瞿溪诸山。清光绪《永嘉县志》载:“瞿溪山,在城西南五十里。上有龙潭,瞿溪所出。”瞿溪为圆明、水碓坑、黄岭下、泉东坑、樟坑、横坑六水之汇,其主源泉东坑发源于今瓯海与瑞安交界处的大峁山麓,其水以凶猛著称,有“见以目瞿,闻名心瞿”之说。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之二“舆地?叙水”载:“瞿溪,在城西南五十里,源出瑞安芳山乡诸山,至前湖暘岙,入会昌湖。”总长约6.5公里。旧有明温州知府何文渊建的河埭,人称“何公埭”。雄溪,发源于瓯海、瑞安交界的分水城尖、汇犁头尖、雄溪山,以及瓯海的五峰尖、华亭山等,经岙底、雄溪河头,折向东流。至雄溪埭头,有藤桥河、中岙河注入,经曹埭、凰桥,与瞿溪相汇,经任桥流入仙门河,全长7.5公里。清光绪《永嘉县志》载:“雄溪,在城西南四十五里,源出瑞安诸山……东北会瞿溪,总入会昌湖。”明王激《雄溪舟中》诗云:“幽居十日闭茅堂,偶著纶巾问野芳。细风斜雨吹客鬓,白鸥画桨共湖光。花枝作旆村醪熟,土鼓迎神社饭香。小晚诗成云水暝,高歌击柝和鸣榔。”描绘雄溪两岸美丽之景色,乡土风情,浓厚的生活气息跃然浮现在眼前,令人作高士隐居之无限遐想。
郭溪,源于天长岭及附近诸山,沿途汇合小股溪泉,向东南径流,经宋岙,至塘下分支。一向南注入仙门河,一支折向东北,经十八湾,于浦西注入三溪河。清光绪《永嘉县志》载:“郭溪,在西南三十里,源出天长岭,合诸水,东北会瞿溪……流入会昌湖。”旧时天长岭诸水经东南径流,至瞿溪河头始河面宽阔,为郭溪主河,后又折西北,至郭溪才折向东北流,形似弓。后开凿了郑山头经郭南至郭溪直河,水流直接至郭溪,大大提高了排洪能力。清末民国初瑞安项鸣珂《郭溪舟中》诗云:“碧绿明湖水,暮春来泛舟。青山留钓叟,翠囐聚鸣鸠。古木繁新叶,临流忆旧游。郭溪山色好,泉石信清幽。”
桐岭河,源出官山尖和双个尖,流经岭根、桐岭河头,汇聚陈岙河,经方岙、屏山,至马桥与岷岗之水相汇。清《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永嘉图之桐岭河头河上标有“德胜源”三字,盖因河系会昌湖之水源,一直流至小南门外德胜河。岷岗源出大乌山顶、水牛角山、十二盘山、龙井诸山之水,有岷前、岷中、岷后三条溪水之汇,下流称之为龙河。两河相汇会后,经马桥、潘桥、河西、古岸头,与仙门河相汇,流经下斜、玕屿,入暘湖。清末民国初瑞安项鸣珂作有《岷岗舟中》诗,云:“碧绿三溪水,烹茶雨后天。游山秋色好,玩月暮云连。棹放多鸥鹭,崕边聚钓船。清怀犹未足,高志寄林泉。”
三溪诸水至仙门汇聚,湖面广阔,称为前湖(仙门湖),又总汇至暘岙为暘湖,至西山净水一带为会昌湖中心,更是浩渺广阔。然会昌湖在汉晋时尚无名称,至唐武宗会昌四年(),温州刺史韦庸发动民众浚凿整治,命之为会昌湖,堤曰会昌堤,始有湖之名。每临端午,龙舟两两竞胜,平民达官仕女均临湖观看,热闹空前,堪称一州之盛况。
(龙舟两两竞胜)
瞿溪、雄溪、郭溪、桐岭、岷岗诸水相汇,在汉晋时已成湖,弥漫巨浸。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石壁精舍还湖中》两首诗就或即为游经湖中所作。现上河乡吹台山之阴上园、东坑、庵下、焦下、陈岙、老竹地方,旧时称为“南山”。方岙《何氏宗谱》载,后唐间,始祖讳福一,字白,号晋之,自闽省长溪赤岸迁居温郡吹台乡南山下即今焦下。焦下《陈氏宗谱》载,元始祖嗣祖率子由郡城东门外相儒里徙居焦下南山。解放初期,这一带行政建置曾设有“南山乡”,辖前园、麻耕,岩头等地方,或以旧地名之来源命名。今岩头地方龙舟旗号为“南山第一”,可能沿旧称。渚浦山在上河乡北边,或旧称为北山,今山上有杨府庙或以庙得称北山杨府庙,今龙舟旗号为“北山第一”。南山、北山在上河乡的两边,谢灵运乘舟来往于吹台山和西山、集云山、梅屿山之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以上也可作谢诗地名待以考证的根据之一。
(吹台山风光)
瞿溪地方,据当地人相传旧称沈岙,后改称瞿溪。考许景衡《横塘集》卷二十为蒋禀撰的《蒋君墓志铭》称:“明年(指政和二年,)十月己酉葬于所居瞿溪之原。”这里的“瞿溪”,是指瞿溪地方或瞿溪山,不能确定。又据出土蒋善昭墓志铭,有:“以绍兴甲子(十四年,)己酉,葬于所居建牙乡沈奥山。”又《蒋氏宗谱》载,蒋善从、善明坟均葬在沈岙,此二人均为善昭堂兄弟,蒋氏十二世。宋诗人薛师石《宿瞿溪》诗,“瞿溪”当为地名,而非水名。从上几条资料,可以明确地论断南宋时瞿溪已称瞿溪,至于以前称瞿溪,或称沈岙,或同存并称(二个自然村),或为统属关系(片村与小地名关系),难以考证了。按上河乡一带,原为海域,始乡民多居山上,或山脚处,瞿溪一带在当时有可能称为沈岙。至东晋时,陆地初具雏形。后来山下一带开发,沿瞿溪水边一带遂有居民。随着人口繁衍,遂以水名作为地名,瞿溪便成为地名。随着瞿溪地名独立性增加,影响力提高,原称沈岙影响力随之下降,后渐渐均称为瞿溪,沈岙之名遂反而不为人所知。当然,这是一种推测而已,真实历史仍有待于考证。
瞿溪,据现存史料,始居民以蒋氏较早。宋时,沈氏迁来。明时,陈、王、林三姓亦兴旺。清代,毛氏、胡氏兴起,毛氏堂号有“毛说诗堂”。蒋氏始于五代梁开平(-)时,常州人蒋涣出守温州,其弟湛随之来温。湛爱西华山之奇胜,遂隐居瞿溪,武帝征之为校书郎不受。后世繁衍成族,盛于宋,兴于明,衰于清。宋时蒋氏有“元丰永嘉九先生”蒋元中、检校国子祭酒蒋惠,蒋宁、蒋伟、蒋韶、蒋善昭均中进士;明时知府蒋建、名士蒋能之。宋时沈氏有名士沈大有。蒋氏、沈氏、陈氏、林氏均有宗祠,民国初,蒋氏宗祠已不存,至现在,仅存沈氏祠堂。瞿溪其他名人,有清五品衔毛国丰、五品军功附贡生毛华士、贡生毛国登、附贡生云骑尉毛麟珍、光绪时建三溪书院的监生胡宗元、贡生胡树德、胡树棠、监生胡殿鬣、监生王培启、监生潘汉萼、生员汪席珍、迪功郎黄必丰、监生何殿魁、监生叶沛金。北洋时期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上将衔潘国纲(鉴宗)在瞿溪筑有潘氏庄园,现代著名散文作家琦君女士童年生活在瞿溪。
(琦君女士)
瞿溪山清水秀,名胜古迹诸多,有“一塔二寨九龙潭、九桥十亭屿墩湾,庵堂寺院十六座,宫门殿宇十四间”之说。南朝谢灵运,宋薛师石,明项乔、王叔杲、何白,清朱彝尊、周天锡、李孟鹤,民国刘景晨、夏承春均留下了诗作。清周衣德《瞿溪》诗云:“乱峰环簇似莲花,岷隐先生此作家。直汇溪流到沧海,山深无际水无涯。”曾小石有《至瞿溪作》诗,云:“峭风吹面冷丝丝,隔水桃花红一枝。庚眼篱疏穿峡婕,瓜皮船窄载鸠鹳。小桥野店行沽少,落日平沙步屣迟。傍晚渔歌闻缓缓,闲心应有白鸥知。”
(谢灵运像)
瞿溪宗教建筑、民间信仰场所有普明寺、八仙岩、宁国寺(建于后唐清泰元年,)、圆明寺、深上庵、普安院、化成院(明古灯和尚建)、会善堂、大林寺、上殿、下殿、太阴宫、杨府殿、萧九庙、陶公庙等。据现存的约民国十一年()《永嘉县第四高等小学校刊》载:“庵寺有大林寺,女尼七人;下村寮,女尼四人;普安院,女尼二人;宁国寺,僧三人;后社堂,僧数十八。庙宇有八仙岩吕祖庙(吕纯阳仙师)、杨府庙(杨老爷)、上殿(颜真卿太师)、令公庙、下殿(颜杲卿太师)、前宫一座、土地庙三。”可概见其貌。
(瞿溪街道,图片来源金展程摄影)
普明寺,俗称后屿堂,据现存碑志称始建于晋。旧称普铭堂,一直名气不大。至清时,经康熙间释墨夫、乾隆间释无言重整扩建,才渐名闻,历光绪间华山、华福,民国雪莲、唯田诸法师相继弘法,始称瓯越一大名刹。清瑞安郁豫《宿普明》诗云:“寻春意已惬,宿寺思逾清。忽有逃禅念,而无涉世情。梅花日耎月色,尘梦觉钟声。解道斯游好,今宵在普明。”明何白有《幻由上人谈经后屿精舍,以书招予不果往,偶作墨竹题偈奉寄》诗,清释墨夫有《汪文学偕茂林次躬过访后屿,次日各以诗见寄,依韵解答》诗及《普明纪事》文,李孟鹤有《仲冬游普明谒素公次其雪后造圆明寺韵》诗。
(普明寺)
圆明寺,旧称圆明院。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圆明院,在建牙乡。”明末,周应期曾避乱于此。该寺与景德寺相近,后因建水库而毁。清释无言《宿圆明寺》诗云:“西风薄暮宿林深,黄叶迎秋动客吟。孤鹤一声山月白,坐馀微觉有寒侵。”又有《九日过圆明寺访悦性禅友》《圆明寺梵宇重新冬日雪后特访》诗。清周天锡也有《圆明寺》两首、《自景德宿圆明》诗。
八仙岩,相传以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于此驻足之遗而得名。清孙衣言《连日饮八仙岩酒后戏书》云:“高歌日日向糟邱,大似天津旧酒楼。贺监金龟堪一醉,谪仙黄鹤已千秋。尊前花倚青衫湿,风里声来玉笛愁。我自骑鲸偶乘兴,不须惆怅幌山游。”现成为风景区,游人纷沓。
上殿,旧称颜鲁公祠,祀唐颜真卿。明万历《温州府志》卷四?祠祀之颜氏双忠祠条载:“旧志:慈湖、瞿溪诸乡皆有颜鲁公祠,岁久圮。”明周天锡在瞿溪庐墓时作有《颜公祠》诗。清钱塘丁立诚《永嘉三百咏》之《颜鲁公祠》诗云:“遗爱推所先,双忠日星照。凭吊读碑文,此亦颜家庙。”
潦上庵,在樟树坦,与圆明寺附近,明清时也颇称兴盛。明何白《晚过際上庵》诗云:“林卧久虚恬,出游偶乘兴。精庐隔山阿,斜光澹来径。入门闻妙香,晚色林花靓。法侣无俗情,玄言自高胜。豆棚茗粥凉,浴罢虚廊暝。散步延夕飕,烟霏拂秋磴。素月生石泉,垂萝自幽映。倦就南轩眠,禅灯古堂静。一念了不生,如如契真性。夜寂众籁空,寒溪度清磬。”清周天锡作有《吊漈上庵寻方竹遇天谷上人》《再过漈上》两诗。清释无言《吊際上达观师叔》诗云:“为忆当时少小年,吹台深舍共安禅。竹树旧谊吾居后,莲社高贤君在先。两地山川虽阻隔,一腔情意每相连。只今何得闻言笑,不尽幽怀泣座前。”
雄溪有石岩屋、分水城、万年寺、和暢寺、宝月堂、玄壇殿、石马庙、三港殿、集福桥之胜。石岩屋,系天然浑成之岩洞,大自然之杰作,犹似神工斧造,旧志书称之为“仙人屋”。
万年寺,素称瓯越名刹,宋赵师秀、明刘士焜均留有《万年寺》诗。清释无言《同继元师雄溪寺》诗云:“雨霁千峰爽,携朋过万年。
湾湾松下径,细细槛边泉。古殿春生草,新篁翠带烟。天台何必问,即此可安禅。”清瑞安项骤《雄溪万年寺》诗云:“雄溪有古刹,遥想兴油然。未遂登临愿,端资继述贤。寺深堪避地,花放不争妍。何处青山好,幽栖卜万年。”清钱塘丁立诚《万年寺》诗云:“丛林证万年,刹竿建两树。微闻旃檀香,题壁寻诗句。”
和暘寺,在雄溪岙底,旧建筑瑰丽,香火也盛。清释无言《雪中过和暘寺》诗曰:"不识和暘寺,今来雨雪中。寒梅迎客屐,修竹绕花宫。四面雄峰起,三门曲迳通。超然尘世外,别有一崆峒。”
宝月堂,今称宝月寺,在雄溪岙底山上。始建时间不详,明弘治《温州府志》寺观载:“宝月堂,在建牙乡雄溪。”清嘉庆年间(—),主持盛庵和尚重建。清末遭兵事渐衰。民国时,道士盛柱驻此。革命时期,刘英同志曾在此疗病养伤。后因年久失修,现存院舍倾斜颓坏,四周为2米高块石砌筑而成的石墙。寺前修竹流绿,溪水淙淙,环境清幽。
郭溪以张氏著显,地建有宗祠,现存。清末有张挺峰,家资殷富,据说有田二千亩。贡生张焕洪、贡生张观澄、贡生张焕钦、登仕郎张焕璋,至民国时,有浙江省第二届议员张漪;张玉书,复旦大学毕业,浙江省议员;张润玉,永嘉县议会会长;张千里,保定军官学堂毕业,官至三十二集团军中将参谋长,后辞官归里,为温州和平解放做出贡献。解放后,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张公瑾,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博士生导师、壮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所所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编著有《傣族文化史》《文化语言发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等。
郭溪地中有太阴宫、惠孚庙、石佛寮、康宁桥、迎阳阁等。石佛寮,现称石佛寺,在郭溪殿上,清康熙《永嘉县志》卷十四坟墓载石佛寺名。此外,郭溪原有王仆射庙,明弘治《温州府志》载:“王仆射庙,在建牙乡郭溪山阳。”旧址不知何处。郭溪山多名人墓葬,有宋“永嘉四灵”之一徐玑、主管兵部架阁文字林璹、明礼部儒士张廷用、上海训导王应辰、衡府长史叶世德、知府侯应宾、安州知州周一奎、工部主事邵建策等。
(内容来源:瓯海社科。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dlhj/2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