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一苇说诗高福林怎样才能写好诗典故在

发布时间:2021/4/18 20:29:15   点击数:
白癜风有没有忌口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823/4243609.html

点击上方蓝字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多报了六具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以此抒发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言简意赅,一语达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奸人胁迫,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赵王信以为真,终未启用。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用,反而屡遭猜忌和打击,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曾多次奔走呼号于统治者之间,以图恢复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上《美芹十论》、《九议》,陈清利弊,分析形势,力主恢复。然而得到的是统治者和权臣们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击,正像他《论盗贼札子》中所说:“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徐釚《词苑丛谈》也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因此,诗人在作品中用典,已经成为他含蓄委婉、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是在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下以词为“陶写之具”的最好办法。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高度概括,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辛弃疾《破阵子》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创作背景词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最要紧的就是弄明白所用典故。

上片的“刘郎玉斗”,这是刘邦鸿门宴之事,范增怒掷玉斗,大骂项羽“不可与谋”。“西子扁舟”,指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归隐江湖。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词的主旨也很好,有此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份量。“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呵!

下片:“燕雀岂知鸿鹄”,见《史记·陈涉世家》。“貂蝉元出兜鍪”,南齐周盘龙之事,指尊荣须从功绩来。“泸溪如斗大”,“斗大”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事,指地方小,隐含大材小用之意。下片这三个典故连在一起就是劝慰范南伯不要因为职位低就消极,如今牛刀小试,来日自有大展宏图之时。

辛词没用典故的寥寥可数,而通篇用典的词倒是很多。至于他为什么这么写词?窃以为,这是他以议论为词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正是他人所不及之处。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政治迫害的不满,并抒发对已故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增加外形之工整。

  二、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见的主要有事典和语典两种。

  (一)事典

事典即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陈廷焯《词坛丛话》称“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相对而言,李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最为人所赞叹,与其词的婉约缠绵迥别!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以图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尚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里把历史故事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李白《永王东巡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兵靖乱,李白入为永王幕僚,这首诗正是写于此时。两个典故,一是永嘉,是晋怀帝年号,这一年前汉刘曜攻陷京都洛阳,天下大乱,以此来形容安史之乱,非常贴切;二是谢安石,就是谢安,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谢安破苻坚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本领的将领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愿望。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二)语典

语典即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这里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宋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苏轼《送张嘉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前两句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原句。嘉州是现在的四川乐山县,《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当年经平羌江而下写的诗,平羌江于乐山县流入岷江。于是苏轼在送友人去嘉州的时候,自然想到李白这首诗,进而引入诗中。

  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化自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化用了杜甫《丹青行》中“英姿飒爽来酣战”之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意;“千里共婵娟”,来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虽用其意,但感情已然变化,一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上述几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三、用典的手法

把用典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看,用典的手法可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这里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陆游《邻水延福寺早行》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此处暗典之使用,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三)正用典故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诗,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

有的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辛弃疾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反用典故,可使产生意外之效果,《艺苑雌黄》“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下边通过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对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探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其得到喘息的机会,无疑是放虎归山,有朝一日卷土重来,定会使革命遭到失败。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一语昭然,是非常困难的。但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时,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之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毛主席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四、用典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谈了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

(一)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清的,就绝不可用典故,以免因使用典故造成不必要的诗意晦涩。

如果读者只能看到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而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话,典故的使用就一定是适得其反了。古代一些诗人因书读得多,材料记得熟,因此容易产生“掉书袋”滥用典故的毛病。例如李商隐的诗,毛主席和鲁迅都很喜欢。鲁迅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两联全用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恋爱,有人说是咏物,有人说是悼亡等等。有人对其赞赏,也有人把其说得一无是处。例如黄子云说“‘庄生晓梦’二语,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这话未免过火,但是用典太多,以致读者不得要领,这是产生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也是李商隐诗的一大缺点。

(二)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

有些诗人,偏重于格律需要和文字华美,往往会忽略读者的接受能力。苏轼诗词用典较多,其中有些比较生僻,如“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其中“玉楼”和“银海”对仗工整,字面美观。但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注解,不翻词书,即使知识面较广,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来“玉楼”是肩项骨,“银海”是眼睛,出于道家的书和医书。这样的用典不是让读者为难吗?再如辛弃疾的词,以忧国、热情、豪迈、新颖见称,但好用典是他的缺点。尤其有时用僻典,对理解他的词不利。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了和“五十弦”对仗,用了“八百里”。“八百里分麾下炙”极易使人误解为:在八百里的行军中把烤肉分给麾下。原来“八百里”是“八百里驳”的简称,是一种贵重的牛,见《世说新语·汰侈》。这句是说把贵重的牛杀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给麾下。这样的典故即使在《辞源》《辞海》中也是查不到的。

现代人写诗,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烂,而是根本没有典故,甚至对一些应该熟悉的典故都不知道了,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大悲哀。矫枉过正,我想,创作时不妨适当用些典故,这也是对古文学习的重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福林专集

高福林,男,汉族,年1月出生,山东省冠县人。号三善斋主,笔名一苇子、百衲生。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四个全国文学组织的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顾问,中国丁芒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诗词领军人物。年以来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出版有诗词集、新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长篇人物传记、诗词学习工具书(30余万字)等多部专著。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奖项,作品被收入《世纪诗词大典》等多种版本,辞条入选《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

近期作品

高福林

度春三十咏(步唐寅落花诗韵1——10)

高福林

度春三十咏(步唐寅落花诗韵11——20)

高福林

迎春诗三十咏(步唐寅落花诗韵21——30)

高福林

说三道四赋春篇

高福林

你我·春韵和酒

高福林

十咏丁香

高福林

三善斋诗稿

高福林

三善斋新吟

高福林

贺丁芒先生90大寿

高福林

三善斋绝句选粹

高福林

戊戌端午十吟

高福林

三吟。三怀。三思。三忆。

高福林

新出塞曲(军旅诗选粹)

高福林

最新诗词作品集

高福林

四、五月律诗集锦

高福林

白颠荡子衿

高福林

家乡的老槐树

高福林

天作高山有凤鸣——序邝工先生《黄竹岭颂》

高福林

感受上海梅雨季

高福林

上海和平公园十二题

高福林

山高海阔全是情——贺丁芒先生九十大寿

.47(总期)

高福林

怎样才能写好诗——学会运用“倒装”

门前风景雨来佳

总顾问:蓝天

主编:高福林

责任编辑:王亚梅

《有觉德行》

丁芒文学艺术研究专刊指定公号平台宗旨:高标准追求,正能量传播

投稿邮箱:gflbainasheng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sfz/207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