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砥柱中流砥柱与中流砥柱精神

发布时间:2021/7/29 11:35:06   点击数:

中流砥柱历史溯源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中流砥柱一词,最早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四》:“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其后作为成语经常被人使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中说:“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还原当时情况,应该是说黄河南出晋陕峡谷至风陵渡折向东北滚滚而来,百余里后遇崇山峻岭挡道,河水不能下泄,聚水成湖,泛滥成灾,淹没村庄和农田,百姓流离失所。尧王不忍百姓受难,派大禹治水。大禹现场查明山形地势,抡起开山神斧,三斧子就把大山劈开三个豁口,水分为三股向下流去。这三个豁口,就是后来人称的鬼门、神门和人门。大禹开完三门,又抡起斧子,在鬼门与神门之间,开出一座砥柱岛,用它来定波镇澜。

从历史记载来看,砥柱最早应是一座山或岛。因三门峡段黄河谷深、水险,砥柱高雄,不便漕运,所以历代皆有凿修者,加之年久崩塌,致使其逐步变小成石柱。如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因三门峡谷砥柱处舟楫巷道狭窄,不便通行,当地河工雕凿砥柱,想使河道宽一些,但雕凿的石块掉进河水中反而形成阻力,使水流更加湍急,以至于危害大于以前,于是无功而止,此后历代修治也都无功而止。隋大业七年(公元年),砥柱崩塌,致使黄河水阻塞逆流而上数十里。现在我们看到的砥柱只有十米多高,但是,无论黄河水如何高涨凶猛,总也没有淹没过砥柱,砥柱总是稳健地屹立于黄河激流中,将汹涌的河水拦于自己的脚下。

关于砥柱石,豫西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说砥柱石是一位老艄公的化身。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当船行到神门附近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致使船工们看不清水势,也把握不住了方向。打头的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千钧一发之际,只听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便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回头,发现老艄公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后来,过往的船工们发现,要想将船顺利撑过此段峡谷,必须要在船过三门时朝砥柱石直驶过去,在船与石几乎将要相撞的一刹那间,石前的回水就会将船轻轻拨划并顺利通过。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老艄公,又称砥柱石为“朝我来”。

滔滔黄河水从三门中怒吼而出,无休止地冲撞、拍打着砥柱,而砥柱石用自己的身体抗衡着狂奔而来的浪涛,作为航标,指引着过往船只。这个关于砥柱的美好传说,传递出一种忠诚与担当、奉献与牺牲的崇高精神。人们将砥柱石称为“中流砥柱”,并赋予其忠诚与担当、奉献与牺牲的崇高精神禀赋,用它来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持作用的力量和英雄人物。

中流砥柱精神的形成

砥柱立中流,撑起一片天!由于砥柱石在黄河水流中的独特位置、在河运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人们赋予其的特殊精神禀赋,砥柱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围绕砥柱,以诗、词、歌、赋等各种文体,颂扬砥柱的精神内涵,为它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使它成为华夏大地一个著名的地理标志,进而凝结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

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对中流砥柱大加赞赏,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并命大臣魏征刻于砥柱之侧,又命魏征写《砥柱铭》对砥柱予以祝祭。《铭》曰: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词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魏征此文,极力颂扬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但同时也是对大唐王朝域内一统、大好河山的衷心礼赞,对大禹不辞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以疏导之法治理黄河水患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的仰望和追思,对当世官员乃至后世子孙弘扬大禹精神,胼手砥足,造福百姓的嘱托与期冀。

宋黄庭坚非常喜爱魏征的《砥柱铭》,并为自己的朋友杨明州书写行书卷,黄庭坚言:“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持砥柱之节以奉身……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节哉?”他认为砥柱精神应该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尽管世道颓丧,但人心应如砥柱……只要将砥柱的气节奉为身体力行的准则,就不会沉沦而改变节操。

唐朝大诗人李白写《古风五十九首》,其中第四十首,写到了黄河水流经砥柱的水急浪湍景象,原句为“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表达其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倔强耿直之气概,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宋代有多位文人曾颂咏中流砥柱。如蔡戡《水调歌头》:“东西崄岨,分陕初不在荣观。痛念两河未复,独作中流砥柱,屹若障狂澜。”姚勉《沁园春》:“狂澜到,独中流砥柱,屹立崔嵬。”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陈亮的《与彭子寿祭酒书》有“班行之有门下,屹然如中流之砥柱。”这里的中流砥柱,皆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明清时期也有多位学者文人颂咏中流砥柱。如明代学者徐渭在《季先生入祠祭文》说:“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陈汝元曲作《金莲记·射策》中:“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之句。清代杨棨《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清代方文《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公。”这里的砥柱,都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另外还有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登华山时写下“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在,以诗明志,表达个人的情怀抱负和势不可挡的决心。

年12月3日,中国晚晴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游览三门峡,书写了《题三门》诗后,还题写了“砥柱”二字,抒发他渴望疏通黄河天堑、学习西方、振兴中华、变法改革的情怀。

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山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从未被淹没,刚强无畏的风骨世代备受景仰,被赋予了精神文化符号,带给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文化滋养和情感润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

“中流砥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

精神形象的标识之一

中流砥柱,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敢于战胜艰险的不折不挠的精神,代表了那些艰难险阻中能起到支柱作用、能负重任、能顶危局的坚强力量。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如韩信、于谦、戚继光、袁崇焕、林则徐……他们具有博大的胸襟和气度,能够左右时局、力挽狂涛,能够转危为安、开辟未来,他们是国家重臣,民族精英。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赋予砥柱以民族脊梁的意涵,赋予中流砥柱精神以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核心意蕴。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个重要关口,中国共产党总是挺身而出、肩负天下兴亡。

毛泽东曾多次引用“中流砥柱”来比喻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赋予中流砥柱崭新意义。在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作战,起了敌后抗战的核心与先锋的作用。年5月,毛泽东在党内指示《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第一次使用“中流砥柱”,文中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年2月,毛泽东在祝贺苏联红军成立二十五周年所发出的电报中,又一次使用了“中流砥柱”的话语,文中,他高度赞扬了苏联红军在坚守二十个月之后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对德反击,称“红军和苏联人民是抵抗法西斯暴力的中流砥柱。”

事实胜于任何雄辩,在中华民族面临外辱内困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名副其实地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因此,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写道:“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习近平总书记也引用“中流砥柱”来比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核心作用。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沧海横流,方显勇毅。中流砥柱之作用,不仅体现于抗日战争,而且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作为时代进步的中流砥柱,我们党都初心不改,坚如磐石,领导国家从落后走向进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辉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流砥柱。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民族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中流砥柱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恒的,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形象的标识之一,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一笔鲜活的财富,是引领广大党员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弘扬中流砥柱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三门峡是中流砥柱所在地,中流砥柱,是大自然馈赠三门峡的鬼斧神工之作;中流砥柱精神,更是三门峡人砥砺前行、勇于担当的最佳诠释。

五十年代修建黄河大坝时,因为砥柱石正好位于三门峡峡谷中,在施工范围内。有人提议炸掉这块石头,以方便大坝修建施工,但周恩来总理坚持要把这块石头留下。老人家认为中流砥柱是一种形象,更是一种精神,应该永久保留,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被保留于大坝下方的砥柱,作为大坝建设的见证者,见证了大坝建设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场攸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大无畏精神。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立自主、攻坚克难、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精神便是中流砥柱精神在三门峡的发扬光大。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原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也不该过时。中流砥柱精神的内涵,随着社会实践以及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刘南昌在大会总结讲话中对中流砥柱精神作了全面深入阐述,把中流砥柱精神的内容概括为“信念坚定、坚韧不拔、敢于担当、为民造福”,并要求“生于斯、长于斯的三门峡人,更要让它光大、让它鼓舞实现伟大梦想。”

三门峡市社科联开展“砥柱精神大家谈”活动,就如何学习弘扬、解读阐释中流砥柱精神集思广益。湖滨区委开展“弘扬中流砥柱精神”征文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全区广大干群干事创业、跨越赶超的精气神,凝聚打造建设“五个湖滨”的强大合力。

三门峡银监会把“砥柱”精神总结为“担当作为,发挥关键作用”的精神,“直面风险,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保驾护航,守护一方平安”的精神,“坚定不移,守住根本底线”的精神,“信任协作,提高工作效能”的精神,在金融系统大力倡导学习弘扬中流砥柱精神。

三门峡市文化学者赵轶榜认为砥柱精神的本质和实质,就是人民、民族和时代的“脊梁”——中国共产党——在乱云飞渡、黑云压城、浊浪滔天、风雨如磐等复杂纷纭、危险紧急的“非常”情势之下,坚忍不拔、奋斗不辍、奉献不止的坚持与坚守、引导与召唤、牺牲与抗争。初心、使命,坚守、引领,捍卫、抗争,担当、践行,构成砥柱精神的基本内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民族圆梦,人人有责!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建设省际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五个湖滨任重而道远,作为湖滨区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流砥柱精神,让这种精神激发我们的斗志,转化为引领和鼓舞我们为新时代奋力拼搏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本文为市委“中流砥柱精神课题研究”作者所承担部分,稍作修改)

(湖滨区党史办马红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sfz/223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