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最佳摄影景区陕西华山

发布时间:2017/11/22 14:24:41   点击数:
华山-介绍

华山风景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华阴市境内,距西安公里,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资源丰富,景观独特,文化内涵丰厚。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观日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景点多达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华山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华山是道教胜地,为道教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华山年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四十佳旅游胜地之一;年被国家文明委、建设部、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A级旅游景区

华山-传说

白龙潭-白龙瀑

入方山峪内10里处,危崖对峙,涧水下奔而成瀑,名“白龙瀑”,流水积而成潭,名“白龙潭”。潭广20平方米,潭侧崖上留有古代栈道石窝,当地人谓之“石梯子”。

沿石梯而上,可见崖上有白色石纹,蜿蜒着龙腾之象,意态生动。崖侧有小庙一座,门额凿刻“白龙庙”三字。据蒲松龄《聊斋志异》附录记述,华山池中有小龙五百条,且有窃逃之事。此白龙远离华山主峰,相传为窃逃者之一。

无根树

在中峰玉女祠南,龟石上有石砌洞龛一座,其顶虽无土无水,然独生一松,树干扭曲多姿,游人觅其周遭,均不见根生何处,故谓之“无根树”。昔善男信女视作神物,为其焚香者颇众,以求获福。唐顾况有诗云:“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此树枯死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今仅存枯树,然其态犹可一赏。近年于枯树之侧,又新出一幼松,且生机盎然。

华山-名家点评

王石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一名登山健将,他用实力和勇气征服了一步步的征服着大自然。放眼世界名山大川,王石先后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徒步到达北极点与南极点,是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四个华人之一。他的杰出成就让他不仅成为了房地产界的翘楚,更是成为登山野外运动的一名专家;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他总是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实现自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也总是能做的比别人多一点,倡导环保、投身公益,王石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王石作为西岳华山形象代言人,与华山一起筹得善款百万余元,并将这笔巨款捐赠给予第四军医大学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基金会,履行了他自己的那份社会责任。

华山的缘分是我的荣幸!——王石

一座俊山的形成,是自然的鬼斧神仙般造化;一座挺拔的山峰背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年的7月,王石走进西岳华山,倡导社会公益,拍摄“华山公益形象代言”广告片,片中王石说道:山,是我的老师,它教会我亲近自然,超越自己。走过的路,深深浅浅的脚印,留在那里……王石,将属于他的足迹留在了华山,将属于华山的那份情感也给予了这座峰!

最佳摄影景点推荐太华咽喉——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山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两边铁链垂直下垂,状如刀刻锯截。坡度为70°。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时上视,一线天开,形如青蛙在跳,又如粘壁之鼯。下比上时更险,如临深井,心惊目眩。故而常有人下来时倒退而行,从胯下窥视路面。“千尺幢”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因为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幢,为咽喉下部。此处整个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国民党残匪韩子佩曾在“天井”口加一块铁盖,企图固守华山,人民解放军八勇士却飞越天险,消灭了据守在这里的一个班的兵力,为增援部队打开了通道。

“千尺幢”通天道的打开是在汉代。原来的登山路不在这里,而在华山东侧的黄甫峪。秦昭王令工施钩登华山就是从那里走的。至今在东峰博台下还留有两处石刻。据《七修类编》载,莲峰之路本无路可通,因有人从北斗坪望见猿猴上下于崖隙间,探奇者循猴径而登,才发现了此条登山路。“此载虽无年可考,但却有“站北斗,望华岳”的记述。自汉武帝从黄甫峪迁西岳庙至官道北今西岳庙址,人们便开始从华山峪道入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千尺幢”和“百尺峡”处,既没有铁链,也没有石阶,人们只能“穴空迂回,倾曲而上。”我们从唐代李白写的《黄神谷晏临汝裴昆陵十四明府序》上看出,他是从黄神谷旧路登华山的。杜甫诗中对“千尺幢”也只是简单的提到过:“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说明此时两条路皆可通行。到了明代,描写“千尺幢”的诗、记等就极多。阎尔梅在《箭括》千尺幢诗中写道:“险光一线开,窄峡夹青天。蹑登先妨膝,扳崖侧用肩。木梯撞外补,铁绳井中悬。怪石横如窦,阴风直上穿。”杨嗣昌也曾这样记述过“千尺幢”:“形如槽枥,持金绳、探石窦以上。”“金绳”即是指铁链,“窦”是指石窝、脚窝。说明,在明时千尺幢已经安装铁链,凿有石窝了。解放后游人逐年增多,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发生“绣幢”事件。这里的道路曾作过两次大的修整。后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辟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危崖见棱角——百尺峡

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过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仍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所以这颗石头也被称之为“平心石”。故韩愈诗中有“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老君犁沟

从群仙观上行,便是“老君犁沟”。传说,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李耳驾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故被称为“老君犁沟”。其实,那是山水长期冲蚀而形成的。

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可“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老君犁沟”原为“老君离垢”。用道教的话说,这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传说道教祖师李耳曾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

在犁沟上端的石崖上,既有“老君犁沟”又有“离垢”石刻。这是因为郭雄藩看到有人误把“离垢”当“犁沟”之后,为恢复原名的真实性,于是又题写了“离垢”二字。其实,是先有“离垢”后有“犁沟”的。王履写的《始入华山至西峰记》中写道:于明洪武十六年即1383年秋游华山,当他行到此时“问仆,仆曰:老君离垢也。”这说明到此时为止还叫离垢。在明代后期的一些记载中,才出现“犁沟”的字样。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景区摄影大赛

中国旅游景区摄影大赛









































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便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dlhj/142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