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这就是我解除隔离的援鄂医护在召唤

发布时间:2024/3/4 20:51:00   点击数:
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日,刚刚解除隔离的百余名华山援鄂医疗队员来到中华艺术宫,走进“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一幅幅似曾相识画作和照片,将这批平凡却又不凡的“逆行者”重新带回抗疫一线。他们时而驻足凝望、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调侃,说笑着又突然沉默,眼中升起薄雾。他们中有人背着相机而来,有人频频在照片前比心,他们说:“展览中,每个画面都很熟悉,每个场景历历在目,每个背影都像自己。”

图说:大家争相与“自己”合影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这也是这批华山援鄂医疗队员返沪隔离后首次外出集体活动。这些医疗队员,有些在大年三十就紧急集合前往武汉,他们来不及吃上一口年夜饭,毅然出征、日夜奋战在武汉金银潭的一纵队。有些在年初四的严寒中出发,奋战在武汉三院的二纵队;有些临危受命、一夜成军,医院,开创了救援历史、创造了中国经验的三纵队;医院光谷院区的ICU,收最重的病人,打最硬的仗,守住“降低死亡率”最后防线的四纵队以及奋战在公卫临床中心,筑就上海“提高治愈率”白色长城。这些“逆行天使”们的出现,也让现场参展者激动不已,许多前来参观展览的市民拉着他们合影,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图说:华山援鄂医疗队员在观赏“召唤”展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在一幅“隔窗相望”的照片前,医院血管外科的朱医生驻足良久,画面中是一对医护夫妻,丈夫感染了新冠肺炎带着呼吸面罩,而妻子则穿着厚重的隔离服,两人隔着玻璃掌心对着掌心,传递着爱和希望的力量。这一画面将朱医生瞬间带回那段“抗疫时光”,“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房里这样的画面比比皆是,这对普通人而言或许是感人一幕,对我们则是亲身经历。”无数对医护夫妻或是恋人,都好像他们这样站在生死线上,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就是生离死别。

图说:和“自己”来张自拍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兴奋地站在一张集体照前合影,照片拍摄于3月10日,医院正式休舱,队员们终于脱下厚重的防护服留下了这难忘的合影。医技组组长杨敏婕告诉记者,这是年以来最开心的一天了,看着患医院,那份激动和欣慰无与伦比。照片上,一张张笑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历史一刻记录了这段特殊的日子,也医院的医护们的勋章。

图说:队员们在集体照前合影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召唤”展的画作或是摄影作品几乎是“抗疫”的真实实录,援鄂的医护们也在许多照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刘治平站在医护工作者正为病患进行抢救的照片前,在“全副武装”的医护中,最靠近镜头的那个白色帽子上写着“治平”二字。“你们看,这是我!”刘治平欣喜地指着图片中的身影,同事贴心地为她留下这张“我和我的合影”。无独有偶,张文萃也在另一张照片中看到了自己。而更多医护工作者则在展览门口的“英雄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年轻的她们嘻嘻哈哈挤作一团,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寻觅,脱下“战袍”,她们也不过是九零后的活泼女孩。而在她们身后,有人按下快门,爱好摄影的爷叔说:“年纪才跟我女儿一般大,都是‘抗疫’战场回来的,真了不起。”

图说:刘治平指着在武汉抗疫时的照片:“这就是我!”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前来观展的还有不少残障人士文艺爱好者群体。由于听觉障碍人士特殊的观展需求,普通讲解员的导赏解读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此,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专门为观展组织了手语翻译志愿者的征集活动,由六位手语翻译给听觉障碍人士提供现场手语翻译服务,为大家导赏作品。

图说:手语翻译志愿者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中华艺术宫展厅很大,此次展览的展品很多,细细看下来要接近两个小时,但几位手语老师耐心翻译、耐心解读,让大家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看得入神。担任东方卫视《午间新闻》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手语翻译主持人的张丽君说:“全社会都在参与抗疫,文艺界也是,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这么鲜活的有现场感的照片和艺术作品,我们如果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手语翻译导赏,也觉得为抗疫尽了一份力”。

据悉,中华艺术宫还将特别邀请这几位手语老师担任中华艺术宫特殊的手语艺术导赏志愿者,今后每逢重大展览都将会安排特殊人群观展活动,让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传递给真正喜欢艺术的人们。(新民晚报记者朱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dlhj/260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