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历史发展 >>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大学大城与大国
南风窗
“从整体看,现在各个高校都发展得不错。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国家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国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角色的提升,要求中国为世界提供新的文明成就,以及能够继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中华智慧。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北上广等一批超级城市也在冉冉升起,正肩负着国家使命,引领着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无论是大国崛起,还是建设超级城市,都必须倚重大学。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史,没有一个大国能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中心。国务院在年10月吹响创建“双一流”的号角,既是大国复兴的需要,也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样,大学是城市的思想库,也是发展的动力源。大学与城市,一直是互相支持的共生关系。城市为大学提供办学资源与社会氛围,大学为城市吸引和输送人才,供应知识、技术要素,形塑城市软实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校长们怎样思考、如何作为,更加紧密地牵系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以及整个国家的未来。
以广州为立足点,《南风窗》联合广州市社科联,自本期开始推出大学校长系列访谈,首篇的采访对象,是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罗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年1月担任中山大学校长。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有数十年埋头做研究、脚踏实地的学者特质,而作为一名有坚定信念的资深理想主义者,他又具有在大视野、大格局上谋划大学未来的意志与眼光。年1月12日,《南风窗》与他进行了对话。
罗俊
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理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年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中山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理想主义与国家发展一体
南风窗: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向罗校长请教。大学的重要责任是为国家输送人才,我注意到在前不久的中山大学人才工作会议上,罗校长提出中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个方向性的描述让我肃然起敬,我想请您就此先谈谈对学生的具体期望。
罗俊:孙中山先生建校的时候就说,培养人才首先要立德;现在我们的党和国家要求,大学培养人才要又红又专,所以我们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目标。领袖气质,说的是一种担当、一种气概。
这么多年来,中大既培养了一大批党的干部,也培养了许多在不同领域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希望为国、为家、为社会付出的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就是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站得更高,从一个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上三点,是中大培养人的内核,是党和国家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作为校长,我内心看重的大学精神的表述。我希望新一代的中大青年学生,都能被培养成为这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叫被培养,还有一部分叫自我塑造。我认为,一个人到这个世界来走一遭,在有限的人生内,就应该去做对这个社会发展、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事情。哪怕能为国家和民族留下来一丁点有用的东西,就此生无憾了,这就是一种情怀。
南风窗:您提到了一代人的理想主义,我了解了一下您的学术经历,以及年1月上任中大校长以来积极而负责任的作为,确信您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学者和大学领导者。80年代结束以后,社会以及大学的理想主义迅速退潮,日渐变得物质化,许多年轻人对此已经陌生,您可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理解理想主义的?
罗俊:我们这一代人是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我个人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我们这一代人,更多谈论的是对社会的热爱,对党的忠诚。我们如此坚定,是因为我们亲身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过程。
中山大学(网络图片)
大学校长应该是个战略家
南风窗:过去足够长的时间跨度,证明理想主义是与国家发展共生共进的。今天您要领导中大向世界一流大学前进,同样是和国家发展步履相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校长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
罗俊: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你只要不掉队,就会以相同的步伐前进。大家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sfz/1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