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一、平凉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崆峒山海拔高度在—米之间,主峰海拔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崆峒山地质遗迹以丹霞地貌为主,分布范围达20多平方千米,规模宏大且集中连片,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
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桂冠。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米;主峰是马鬃山,海拔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唐·骆宾王《边城落日》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东南赖有林君复,万里清风去不孤。——宋·范仲淹《送邢昂处士南游》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宋·夏元鼎《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崆峒一何高,崛起乾坤辟。峻极倚杳冥,峥嵘亘今昔。——宋·游师雄《崆峒山》欲访飞仙阁,先临问道宫。乱云交密竹,斜日下危峰。木落层楼出,天高一鸟通。鼎湖龙去远,岩壑自秋风。——宋·陈讲《崆峒》崆峒原是古丹丘,羽化仙成不记秋。采药有人来鹤洞,飞神何日立笄头。林间夕照千山碧,岭上朝霞一雨收。回首层霄风露冷,飘蓬空笑野云浮。——明·张祖范《香山》西北崆峒山势雄,千年境界尚鸿蒙。灵泉润引昆仑滴,灏气光含清海风。欲捉白蟾飞树杪,偏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明·唐龙《登崆峒》崆峒秀削接苍穹,欲挹晴风转渺茫。玉笋参差凝睦霭,石岩浓淡映朝阳。烟消翠滴雷锋外,雨霁霞飞凤岭秀。此际广成刚睡起,朦胧青眼待轩皇。——清·赵汝翼《崆峒晓翠》一峰突出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锁牢攀幽径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揽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雨送,倚栏红日艳中天。——清·韩荣祜《雷声峰》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清·谭嗣同《七律·崆峒》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杖履寻芳遍五台,为谁长啸为谁哀。人间万事吾能说,济世还须命世才。——清·赵时春《次段羲民崆峒述怀韵·二十三首》登高极远目,锦绣铺泾川。风光未尽美,绿彩间荒山。崆峒独何青?当绿千山原。能赢寸寸翠,农业过大关。——杜士军《崆峒远望》问道崆峒山知道,不知道。众生芸芸,谁人?对这个“道”,一知或尽知。懵懂年少时,不懂得悟道,酷爱武侠小说。脑海中便时常镌刻着金庸、梁羽生等武侠作家的名字,到崆峒看到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便时常镌刻着少林、武当、崆峒、峨嵋、昆仑、华山等中国武术流派,并异想自己就是其中某派的某位侠客,能时时仗剑江湖,快意人生,飘然于天地之间。因了儿时的梦一直在心中鲜活跳跃着,也因为故乡庄浪与平凉近在咫尺的缘故罢,曾多次登临崆峒山,身临其境,也算是深谙世事,多少是悟出些“道”来了。崆峒山,像一位从远古走来的智者,默默屹立在祖国版图的中央,俯视人间冷暖,静对世界沧桑,把刚毅、绿色、和谐的理念向宇宙倾诉,向人类抛洒。
它那样美丽,沉默不言,总是吸引人去到它跟前。看它,读它,体味它。山有山的名称。崆峒山名的由来,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就山的地形地貌来说,崆峒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它的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形成虎踞龙蟠之势。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著名的九宫十二院等庙观殿阁就分布于五台之上。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从低处凝视崆峒,想象,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想象自己如果化成一座山,或者如一座山一样沉稳,宠辱不惊,那是什么境界。空山无语,幽径独行。其实人在大地上所有的活动,终其一生,都在黑夜和白昼之间徘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由“道”这个方向看,人的所有欲望都是愚妄和徒劳的。名山都有厚重的历史。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其以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和铭文。有古代诗家笔迹为证:“崆峒一何高,崛起乾坤辟。峻极倚杳冥,峥嵘亘今昔。”(宋朝游师雄《崆峒山》);“西北崆峒山势雄,千年境界尚鸿蒙。”(明朝唐龙《登崆峒》);“木落层楼出,天高一鸟通。”(明代人陈讲的《崆峒》);“天门可阶升,引绳心惴惴,绝顶得攀跻,喘定神犹悸。”(清代人安维峻《游崆峒题》)。这里显要的战略地位,恐怕更多的是请教治国之道、齐家之理、养生之术吧。司马迁、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纷纷被这里的胜境所感染,在此抒发情怀,留下大量诗词。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醉酒东台,留下了酣畅淋漓的“幽谷稍稍振庭柯,泾水浩浩扬湍波”诗句。但其中最有气势的估计要数清人谭嗣同《崆峒》七律了“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名人留在崆峒的墨宝,在时间奔泻不息的灰烬中,依旧闪着瑰丽、博大、深邃的亮光,并且以现实作为或只言片语流传于世,影响诸人。建言立说,传之久远,乃是所有人渴望的无与伦比的荣耀和奇迹。文字的力量大抵如此,从泥土和根部开始,渐渐成为大树,而且越来越茁壮、巍峨,荫庇的面积和深度越来越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创造。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崆峒的大致面貌是什么?崆峒山路陡峭,树木蓊郁,荫天蔽日,车到达山上中台开阔地。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五台耸峙,危崖突兀,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沟壑纵横,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瑰伟,蔚然成奇绝天下的崆峒奇观。在塔院,只见那古塔一颗松树,叫古塔托松。那棵松树高多少,无从估计,只奇怪那棵松扎根在这塔上,土在哪里,吸收的水又在哪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古塔的所在地即为塔院,同时也是崆峒山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崆峒山佛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资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赐崆峒山佛教田宅,使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便达到了鼎盛。塔院庙宇,气势恢宏。寺内神像,法相庄严,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崆峒的路不可捉摸,几乎是随脚而生。悬崖外筑有楼阁,而路又却穿过楼阁,在悬崖陡壁前,路又变成石凿台阶,直端端犹如云梯。有时梯向外凸,弓一样的惊险。有“黄帝问道处”连黄帝且不知道路该何处走了,人就更觉深不可测。走在路上,几乎一步一景,步步深入,每百步之处,景色则有变化,让人觉得不知身在何处,有时又诧异自己从那里来,又要到那里去。顷刻之间,倒感觉路就此消失,好奇之余,便更感到人间仙境果有不同。登临绝顶,眼界顿开,心旷神怡,各处胜景,尽收眼底。顿时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这时在回过头环顾四周,只见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说崆峒山是飘渺仙境一点也不为过啊。再向下愿望,只见泾河,弹筝湖交汇于望驾山下,形成虎踞龙盘之势。向西望去,只见云海翻腾,漂浮不定,连自己顿时有种在云里行走的感觉。带着某种祈念回首,但见天地相连,茫茫然不见一物。整个世界空空洞洞,洞洞空空。崆峒山还是中国道教的创源地之一。最负盛名要数“三教洞”了。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怀古抚今,崆峒山的今天仍然无愧于英雄们的垂爱。它如今亦是个生机勃勃的动植物王国。有“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以及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景致较前更奇,景点也较前更密。庙宇、道观、牌刻、铜鼎、石雕、泥塑、壁龛、古玩店,处处精彩,处处迷人。造访一处胜地,听听故事传说会让人的心如坠深不见底的碧潭,柔润至极。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凄美的传说故事。据说当年黄帝崆峒问道时,带来的两只大象无法进山,只能默默地守候在这里,直至变成石头还一直忠实地守望着。如今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有一座大山酷似一对大象,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细心的人也会发现到那石阶两旁,都是一尊尊大象守候着这里的安宁。还有那灵性十足的玄鹤,传说是广成子大仙的仙童所化。当年广成子释道授秘,时有两只玄鹤,从中悟出道义,闻道即刻成仙。如今鹤已成为道教的吉祥物和文化符号,民间常有“松鹤延年”、“鹤敞羽衣”、“鹤发童颜”等说法,难怪有人在这里题写了“鹤飞龙翔”四个回文大字。崆峒石峡壁峙,危岩夹耸,直插云霄。当年修建宫殿时的山羊,因为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便承担了驮送材料的任务,后来人们为了褒扬它的贡献,就在朝天门两侧塑造了四只石山羊以作纪念。更多的故事,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所感悟吧。而此刻,那些被历代文人墨客万般描绘的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均化为无形,无影,无踪,疑似过于遥远的传说。而传说中的“道”又是什么?是崆峒呈现给我的大无世界吗?问道活在世俗中,爱是最大的负累。黄帝问道,这是崆峒“中国道教第一山”称谓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别于他山的标志。天梯半途,峭壁上的“黄帝问道处”巨幅石刻扑入眼帘,尽管山岚环绕,好在隐约可辨。驻足,无语,敬仰。——黄帝问道,这是崆峒“中国道教第一山”称谓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别于他山的标志。碑正中竖写“轩辕黄帝问道处”;碑周围刻有古代人物的头像和舞姿像,刻画线条流畅,极富人物特征及动态美感;碑背面题刻黄帝问道事。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黄帝战败蚩尤,解除了北方的强大威胁之后,便将主要精力用于治国爱民。斯时,早已修仙得道的广成子已经在崆峒山石室居住多年。黄帝上前行礼,求问修炼道术的要诀,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似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其中道义,我等凡夫俗子,纵拜读万般,尚不知梦中的彼岸。知道者,必是个别;不知道者,必是多数。个别和少数,少数和多数,世界因此而有了层次和秩序,而我们这些多数中的一份子,觅得自己在凡尘中的坐标,竟是这般之难。觅与难,所谓人生,无不跌宕起伏。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崆峒山,自然人文之天合,北雄南秀之典范,空空洞洞,洞洞空空。我陡然一惊!崆峒与空洞,世界与无物;崆峒与无物,空洞与世界。这是我多次拜访崆峒的初衷和发现吗?这是有所知道,还是有所不知道?这是我的自觉醒悟?还是崆峒悄然给我的谜底?(文/田文华)二、赤水大瀑布赤水大瀑布,又名十丈洞大瀑布。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南部,赤水河支流风溪河上游,离赤水城区三十余公里。赤水大瀑布高76米,宽80米,是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赤水大瀑布是国家AAAA级景区,赤水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的重点组成部分,是“赤水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著名景点中洞瀑布、蟠龙瀑布群、两河口瀑、鸡飞崖瀑布、美人梳瀑布、奇兵古道、转石奇观、香溪湖等自然人文景观。赤水大瀑布景区属丹霞地貌,景区内道路曲折回环,浓荫蔽日。瀑水从悬崖绝壁上倾泻而下,似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几里之外声如雷鸣,数百米内水雾弥漫,阳光照射之下,呈现五彩缤纷的彩虹,偶尔还能看到奇妙的“佛光环”,随行人移动,一人一环,美不胜收。瀑布周围树木繁茂,四季葱茏。画坛泰斗刘海粟老先生题誉为“空谷佳人”,中科院专家评价为“神州丹霞瀑布奇观”。洞深十丈锁云烟,谢监栖迟二五年。采木使臣归未得,山中开青已成田。——清·陈熙晋《赤水大瀑布》深山隐秀千年后,得识今朝亦未迟。远听嚣声空谷荡,近观雪瀑绝崖垂。丹霞着水添妍丽,银汉浮光显逸姿。龙女潭前衣溅湿,回头犹自叹神奇。——岁月沧桑《观赤水大瀑布》银汉飞身跳谷渊,响声雷动起尘烟。千年壮景今人览,万载奇光古客镌。赤水崇山寻故道,丹霞峻岭觅新天。相机拍走悬川瀑,留下诗词赠李仙。——邓祖佑《七律·赤水大瀑布》清风送我跃葱笼,未览平湖晓月溶。雾锁蕨基村远近,霞飞天岛日初红。奇花异草迷人眼,古树原林映碧空。黔北明珠新世界,轻纱撩动展从容。——张自力《七律?赤水天岛湖》桫椤凌空天底蓝,银河几时落人间?玉带冰丝悬千丈,拨地百尺起白烟。佛光淡淡泻尘世,细雨濛濛知冷暖。生不逢缘长相恨,短歌一行咏苍山。——丁大祥《七绝·赤水十丈洞瀑布》静养深闺十丈洞,仙灵护佑始初衷。朦胧烟雨藏幽境,瑰丽山河献玉莹。翠岭温情生净地,飞龙呼啸指苍穹。身临顿感精神气,犹显中华大雅风。——与歌同行《七律·赤水丹霞之大瀑布》瀑布记忆一三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来到名满天下的黄果树大瀑布。之前心里满含许多遐想,想得最多的是孙悟空怎样在这里挥舞着自己的金箍棒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翻着筋斗,穿梭在云里雾里的水帘洞,时而和小猴子们在山水帘洞外惬意的翻晒着肚皮,挠着痒痒……当我真正站在黄果树瀑布之前的时候,我想孙悟空大底只算一只穿梭云端的小鸟,我实在想不出他的瞬间变大的金箍棒,因为眼前的瀑布实在是太壮观,从高高的山上倾泻而下,水天相接,自有天上来的感觉。我站在瀑布前的时候,雾气水汽飘然而至,倏然入怀,十分清凉,时值黄昏,夕阳普照,我张大了嘴巴,想赞美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却毫无语言,此时一幅对联印入我的眼底“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妙哉,我不知道这是谁的杰作,但实在是令我难忘,直到今天,一提到黄果树大瀑布,我就会想到这幅令我折服的山水和这契合的文字。后来我租了游泳衣和游泳圈,在瀑布下的清水里游泳,那水好清凉,清凉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水草,那空气,每一丝都是香的,我不停的在那样的清凉的水里划着,游着……那时我的感觉是,如果我们之前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顷刻间便恍然大悟了,如果前一刻想到生和死没有什么区别的时候突然间会依恋迷恋这个世界,大自然总会让人被征服,大自然总会令人惊叹和释然。我就慵懒的陶醉在这个绝美的世界里。二当然,来到天河潭是另外的一番景象。瀑布的阔大而浩气在在这里没有了影子,天河潭的瀑布秀气得像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美艳灵气。我们是前几年到天河潭的,那是一个秋天。我们随着路凸凹不平的梯步,转着大弯小弯,不一会就听见哗哗哗的声响,不是很大,往前一看,一个小小瀑布就在眼前,游客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在那里照相,荒凉的秋季令我们对水十分渴望,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放弃任何一处从高而低的奔泻的水,于是乎,一个小小的瀑布就值得大家驻足了。再往前走,哗哗哗的声音越来越大,铺天盖地,我们立即惊呼起来,瀑布不是很高,却是从各个角度倾泻而下,形成姣好的造型,游人们驻足照相,惊喜异常,时而又听到大家的惊呼,时而又发现大大小小由不同的高度形成的不同的形状的瀑布,常常以为没有了瀑布了,可是转个弯又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最真实的写照。我们走走停停,见到了大大小小的瀑布不下于三十个,这是个十足的瀑布群,瀑布城,瀑布的世界。我们大约走了四十分钟,这四十分钟的路程走得美,走得惊,走得喜,也走得有韵味……天河潭瀑布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朋友,有了她的陪伴,人生美丽又乐趣,意蕴又哲理!三前段时间我们去了都匀斗篷山、也去了赤水四洞和赤水大瀑布,它们给我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我们去的这几处的风景都是都无可复制,都有水,都有瀑布,或秀气灵动,或优雅迷人。在斗篷山,我们一群人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一直走到泉水的尽头,探寻泉水的源头,在水的尽头,我们看到水自流,自成景色,我倾听潺潺流水的声响,仰望白云朵朵的天空,突然间有一种与自己和解,与天地和解,与山水和解,与这个世界自成一体的感觉,那时的我的心里,纯净如这样的一弯清水,那时我们的心里,装下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怨恨、包括不满、包括诸多的不如意,总之我们的心随这汩汩泉水,或者偶尔因落差形成的瀑布舒缓起伏,纯净如斯!在赤水四洞,每一处景色都令我们惊喜和赞叹,又在悠悠的漫步中赏景,实在是件美好的事情。在快到达赤水大瀑布之时,下雨了,游客们撑着伞,穿着雨衣,我以为一场大雨要到了,但还是忍不住要一览美景,我们继续向前走,偌大的瀑布出现在我们的跟前,雨更大,花花绿绿的伞也更多,于是偌大的瀑布下全是花花绿绿的伞的装饰,我才发现其实不是下雨了,是风在吹,把从很高的山上倾泻而下的水一吹,瀑布方圆一里的地方都如下小雨,走进一些,便是大雨了,我们径直走到瀑布之下,几乎站不稳了,瀑布下的雨衣们歪歪斜斜,没有雨衣的,没有伞的就沐浴在风雨之中,让瀑布雨尽情的飘洒在自己的身,的心,洗涤这个世界,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我站在瀑布之下,伸开双臂,想去拥抱这个偌大的瀑布,但我在被征服的震撼中如此的渺小又惬意,那瀑布雨抚摸着我的眼,我的脸,我的头发,我的衣服,我的手机的摄像头,我的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把清凉彻底的浸透了我,浸透了这个世界……天色已晚,我们走了,瀑布的雨,瀑布的水汽,瀑布的雾气渐渐的远离了我们……(文/蔡玉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sfz/2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