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历史发展 >> 具备这四个特性,便是神仙种子,神仙随感随
壹
纯阳吕祖云游度人,有缘者五百,得度者则寥寥无几。除我们熟知的曹国舅、何仙姑、柳树精外,还有一位妓女得度。这个妓女,就是《除欲究本》中多次提到的张珍奴。
《除欲究本》第一卷中说:“张珍奴黑夜降香,感动一位吕纯阳。愿收珍奴做徒弟,故来度她上天堂。许多人等错会意,都秉虔诚降夜香。存心神鬼也难测,常人如何能度量。真奴求神愿早死,无心做下出尘方。因此感动吕祖度,岂是独为降夜香。”同书第三卷中说:“当初有曹二姑、张珍奴,俱是下人,到丽春院,都是接客的妓女,到后来改邪归正,也修成大道。这还是人。洞宾老祖,有松竹梅柳四大弟子,都是树精,后来修成大道。”
在《正统道藏·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第五卷中,记载了纯阳吕祖祕授张珍奴的过程及修炼“祕语”。张珍奴是吴兴人,性淡素,落入风尘,每晚沐浴更衣,常焚香祷告上天,以求解脱。因其心纯诚不二,纯阳吕祖被感而来。张珍奴日日置酒招待,以致于月余。
张珍奴欲留客一宿,吕祖言:人之相得,贵心相知。吕祖问了张珍奴身世,又问了她素日行为。张珍奴答:每日焚香告天,只求解脱。吕祖便说:为何不学道?张答:迫于求生,无暇学道,且无从遇师。吕祖便为张珍奴师,拜毕,吕祖即离去,未曾言道。
张珍奴心怨,自书曰:“拜师许多时,不说些儿个,及至如今,闷损我。”吕祖乃忽至,笑而续曰:“别无巧妙,与你方儿一个,子后午前定息坐,夹脊双关昆仑过。怠时省气力,思量我。”张珍奴自此一心修炼,传说她离开风尘场,白日匍匐乞饭,衣衫褴褛,夜宿于城角牲口圈。自遇吕祖传授至成道,仅两年半的时间。
我又想起,重阳祖师在甘河桥上,遇正阳祖师、纯阳祖师,得秘诀,掘“活死人墓”自居,也是两年半的时间,道成焚庵,后“投谭捉马”。重阳真人从遇仙、修炼、得道,再到后来度化七真祖师,以致于圆满羽化,总共十年光景。为何我们,生生世世修炼,尚不得入门?
我又想三茅真君,兄弟三人一一修道,前后俱皆成道,总共也仅五年时间。于是,我便开始留心历代祖师得神仙所授的“秘语”。当然,真正的“秘语”无从得知,时间、地点都已成为过去。经典记载、传说,也未必概全。
自古“祕语”尽可能不留文字或刻意在记述时隐蔽不显,以防止泄露于坏人。但在浩瀚的经典中,仍有诸多蛛丝马迹以及类似的修炼方法。若肯留心,至少能够让我们更明白大道修炼的主旨和脉络。不然,守在道门却空蹉跎岁月,岂不可惜。
贰
我梳理自己熟悉的成道祖师的得度的过程。发现神仙祕授,一般包含几个要素。
第一,其人一生积功累德,祖风淳朴。神仙度人,不仅仅观其个人前世今生,也要察其三代亲眷、祖风如何。孝慈之家,世代相继。恶缘之家,宿债难了,神仙避之。故祖风第一。
第二,其人性纯,志心于道。一般皆是心不起恶念,且有出离之志向的。也有性情淳朴、肯舍己让人的,但未做到至处,神仙也不点识。也有慈悲为怀、救死扶伤的,但心头有名利、荣辱之心未净,一丝念起,也会与神仙擦肩而过。故吕祖度化酒家夫妇,井水变了酒,省了劳力,酒家却嫌从此没有了酒糟,喂猪就不方便了。
有时,吕祖又化作生了脓疮皮肤溃烂的卧地乞丐,生死一线间,求围观的人用舌头去舔,以救一命。但人观其病重,闻其恶臭,不敢近前。唯一乞丐,同病相怜,附身去舔,发觉脓血并无恶臭,反有清香之味,众人才知这是神仙。也有文人墨客、学士名流,谈玄论道,遇真仙面而不识,悔恨嗟叹的。如此种种,心中恶根不净,欲念未消,故导致仙缘错失。有缘的,神仙一般再试探一二,验其真心。生死、荣辱不惊者,是好道器。
第三,能舍尘缘,不恋名利。如真武祖师七岁有舍国出家之志,感玉清聖祖紫元君下降为师。东游时,真武祖师又感丰乾太天帝授以宝剑。吕纯阳则于长安酒肆遇正阳祖师,经“十试”后放授之以祕法。又有张天师亦七试赵升、南宗紫阳真人佯死试弟子等。重阳祖师、丹阳真人皆家业丰厚,俱能舍离。
又如文首所说张珍奴感动纯阳吕祖的深层原因:“真奴求神愿早死,无心做下出尘方。因此感动吕祖度,岂是独为降夜香。”古语说:“人心死,道心活。”又说:“要想人不死,先做活死人。”《除欲究本》说:“妙妙妙,别无窍。除死法,尽胡闹。”
第四,心有正念,无私化人。祖师出家,皆不为个人,而是发愿为救度苍生。出家者,出小家,为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赴生赴死。仙经曰:“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
具备以上特性,便是神仙种子。神仙随感随遇,不求而自来。近些年,身边听到许多神仙感遇的故事,与此相符。故事中,多是道门中日常持戒严谨、浑然忘尘的高道,在其人其心肯下苦精进时,遇奇人点化。
叁
观神仙祕授的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以死心之法。内容即绝尘息念、回光返照。又即重阳祖师所谓:“把断四门:眼耳口鼻”。又如《生天得道经》中所谓:“外想不入,内想不出”。《吕祖志》中,吕祖将其所授何仙姑、郭上宠的秘法称为“归根法”,即是神炁相交之法、后天返先天之法。
这个功夫,是我们目前为何迂回难以成道的原因。盖因不能息念,不能内观,不能返先天。一落后天,迂回不止,一不小心,二三十年光阴就蹉跎过去了。住在道观内,却未见道进。二三十年之后,仍不懂得回光之法,一生就呜呼哀哉了。
第二,授以法物法器。吕祖遇火龙而传授剑法,此剑法,按《吕祖志·真人自记》中吕祖自述:“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也。”即此剑非伤人之剑,而是心头慧剑。天帝授真武祖师宝剑,是为降伏邪道、收斩妖魔。
第三,秘炼。秘炼,是自己修炼的内容,即依的什么口诀、心法?祖师如何由凡至仙,跳出三界的?老子过函谷关时,授尹喜真人《道德真经》,曾祕授真语十六字:“除垢止念,静心守一,千日清斋,炼形入妙”。丹阳祖师也曾告弟子:“夫道但: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此十二字若能咬咀得破,便做个彻底道人。”
又见全真始祖东华帝君王玄甫授《护命经》一卷于钟离权祖师。《护命经》是一部短经,也是目前玄门日诵早课的一个内容,在《常清静经》后面。《常清静经》又记载,此经太上亲说,代代口授,至葛仙翁时才记成文字、流传后世。而葛仙翁得授《常清静经》,正是来自于东华帝君。
可见,此经正是钟离权祖师当年所得经文。也就是说,钟离权祖师依何去修道?依凭的经典,与目前道观内日诵的经典并无二致,也未有奇异处。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典与修真至关重要,才成为我们目前玄门的日常课诵。但也正因为得之、见之太易,我们反而不相信我们早已面对修炼至言、至理。生死解脱之路,其实早在脚下。
于是,我嗟叹,我等自性愚钝,故以致于身在道门年复年、月复月,仍困顿于生灭幻境之中。如果今生错过,来世莫说是人是畜、有道缘无道缘莫可定,即使仍旧投胎于人且幸逢法筵,难道就会比今生更珍惜?
第四,服以金丹。这些,应视为修行助力,而非成道主因。如海蟾祖师度重阳祖师,吕祖度张珍奴,吕祖在华山会陈抟时度张刺达,皆有金丹相赠。
第五,神仙感应。如吕祖告知张珍奴:“怠时省气力,思量我”,道教日常持念诸真宝诰、圣真名号、存思法相金容,作用亦如。
打破了这些秘密语,我们方才明白。祖师爷走的路,和我们要走的路是一样的。修道,并无捷径可走。若说有捷径,就是我们信心不足,不肯皈仰三宝、依凭正法,以致于在岁月中迂回,乃至悔恨错失。唯有端正信仰,依凭传承,志心不离,方于人身无愧。
道门修持简易之法,如日常持念之三大圣号,一句即是一法门,一句即能度生死。如日常见面说“慈悲”,此二字功德力莫可称量。虚皇天尊称“慈悲”二字为“大力”,故曰:“慈悲之力,最为广大。慈悲之心,能化一切;慈悲之行,能伏一切。恶者无与争,暴者无与抗,所向无敌,是为其力广大无边。”
日常之课诵,句句是窍诀,句句是生死。如能念透,句句能度人、字字生光明。《功课经》是一部编排紧密,融汇三洞秘诀的祕经,能结一切缘,能解一切冤,能化一切邪,能伏一切魔,能正一切心,能度一切命。且《功课经》感召无限,人能诵之,其福无边。自有护法相临,使无灾障,使通宿命,使入大道。
以上闲文,是日常所思。凡道,不可执着。粗言弊语,故仅作参考,供余暇评点。不足之处,请高德之士不吝指教。
作者:陈景展腾讯道学
辛丑牛年顺星拜太岁,接财神求财大法会!点击查看精选道学文章
①世上最厉害的算命!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经典)②有这7个特征,说明你已达到很高的智慧境界③年的婚姻搭配规律绝非空穴来风,信不信由你!④千万不要破坏自己身上的上等风水(深度好文)⑤教你用道家的方法调动运气!
⑥常咽唾液活到九十九?揭古人长寿十大秘诀!
⑦家里出现了这些征兆,一定要去阻止!
⑧道家名著《淮南子》精华30句,一定惊动你的慧心!
⑨奇门遁甲原来这么厉害,不愧帝王之学!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修行交流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