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华山微党课bull健康扶贫故事5

发布时间:2021/5/8 17:47:33   点击数: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走过老少边区

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四代人的传承

中西医结合科党支部年沈自尹(前)在岭鄂山区进行巡回医疗沈自尹院士的故事,是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人与老少边区的故事,也是一个名药名方与老少边区的故事。沈院士在解放前就怀着满腔的热情,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解放后沈老积极投身中西医结合工作,上个世纪60年代,沈院士自愿参加中国医学探索队到了四川,那时当地有一个很难治的病——百日咳,没什么有效的治疗药,沈院士就自己拟了七味药,带着赤脚医生熬了大锅汤,送给当地病人喝,大概一两个星期,疗效确切,一下子就把这个地区的百日咳消灭了,创造了当时的奇迹。后来沈院士等根据中医的理论再加几味药,把这个方子免费赠予了四川当地一家经营不善的药厂,药厂获得这个方子后,迅速发展壮大。它就是我们人尽皆知的急支糖浆。不久前,沈院士发展基金成立,继承沈院士的精神,专门资助贫困学生。医院沈自尹工作照沈院士的学生、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董竞成教授的故事,是中西医结合科第二代人与老少边区的故事,这是一个援疆援藏援滇的故事,也是一个“大中医”与老少边区的故事。他带领科室的党员同志来到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等老少边区,这一次中西医结合人,比上一次走得更远,服务的范围也更广了。年,董教授随当时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援疆队伍来到新疆,作为首席科学家,他觉得上海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一定要和这个边远的地区对接。自此以后,他的胸怀和事业也和这块偏远又广袤的土地联系在了一起。十年来,董教授为了支援当地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发展,往返新疆20余次。他联系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和田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等新疆的医疗教学机构,创办了第一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在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贵州兴义、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南宁、甘肃敦煌等,又举办了八届。从援疆到援藏、援甘、援滇等,从维医到藏医、蒙医、傣医、回医、壮医、苗医、瑶医等,董教授的“大中医”思想和实践逐渐萌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第四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我们开始每年接收新疆地区的学生,教授其先进的医疗知识,每年董教授的团队都有若干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来自边疆,学成之后又回到边疆。为了能让维医进入大众视野,扩大维医药的影响力,开展了“罗欧咳祖帕”的临床研究工作,以此方药的系统研究为抓手,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维药技术体系和研发技术平台,围绕罗欧咳祖帕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又启动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援疆项目——“上海(喀什)中西医与维医结合研究”项目,董竞成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乃比江博士答辩年,董教授在上海为来自云南普洱的一名患者义诊,从病人那里了解到普洱的贫困状况尤其是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不少乡镇甚至没有一名正式医生,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看不上病……董教授听后内心非常沉重,自那时起就决心发挥自己和团队的优势,为普洱地区及周边地区贫困群众的健康医疗尽一份力,这一坚持又是8年;开展大湄公河地区世居民族常见疾病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诊治培训及义诊活动,先后两次组织医院和上海、北京、云南等国内相关领域医学权威专家30余位,帮助提高大湄公河地区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在青海为藏族同胞义诊;在贵州为当地医老养老服务贡献力量;在甘肃积极推进与复旦大学对口支援高校——河西学院的合作,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方面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合作。董教授与吕玉宝医院正是在董竞成教授的带领下,第二代中西医结合人,在“大中医”理念的号召和实践下,经历数十年在老少边地区的辛勤耕耘,中西医结合人与老少边区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促成了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药物研发、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务实合作,成为医院乃至上海市援助老少边区的一个典型和示范。与河西学院签约合作

在董教授等第二代中西医结合人的影响下,“情系老少边,奉献老少边”的任务和使命又落到了第三代中西医结合人的身上。我科中坚力量陈瑜同志,又赴西藏进行医疗援助工作,他在当地救助危重病人,参与义诊,指导家庭医生,深入基层,在藏期间同医疗队员一起建成洛隆县首个简易的“医院-医院远程会诊中心”。我科竺融同志,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促进学科交叉合作,规范医疗行为,丰富当地诊疗项目。

陈瑜同志于西藏

我科青年一代的医生,包括我,我们第四代中西医结合人,都曾经在董教授的带领下去过那些需要帮助的地区,进行义诊、授课,把医院的先进理念、医疗资源、先进技术等带去老少边区。

竺融同志于云南

这是一个薪火相传的故事,这是一个医疗接力的故事,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相信未来还有第五代、第六代、更多的一代,我们会一起传承、延续、发展,一代一代把这个故事演绎下去,讲述下去。

讲述人

中西医结合科党支部马梦雨

年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当历史来到21世纪的第20个年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步推进。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由万人减少到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万人以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人类反贫困辉煌篇章中,华山人的身影也是其中跃动的音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华山人在习近平总书记惦记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革命老区,在边疆地区,在属于我们医疗健康领域的主战场,挥洒着青春的激情,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历史记录过去,也在启迪未来。在我们即将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燃情岁月,盘点华山人在那些热土上植下的深情厚谊,一起来讲讲华山人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中,那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吧。医院“班后一小时”系列微党课以“不忘初心学四史,健康扶贫奔小康”为主题,全院59个党支部在7月14日至30日分6场,深情演绎他们自己、他们身边或他们老师的健康扶贫故事。华山人的健康扶贫故事,正是华山人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生动教材,也是“红十字精神在华山”医院文化大讨论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这里陆续推送展示华山人健康扶贫的美丽故事。中共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委员会年10月

医院“班后一小时”系列微党课

医院系列微党课从年“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开始,迄今已举办了“学党史,明宗旨,强信念,促贡献”“党员好声音,华山正能量”“两学一做党员公开课”“寻访红色史迹,听讲党史故事,牢记奋斗使命”“迎新中国70周年,讲新华山70人和事”和今年的“不忘初心学‘四史’,健康扶贫奔小康”六次。年起以“班后一小时”的方式来安排,被亲切地称为“红色晚自习”。医院“班后一小时”系列微党课曾荣获上海市委党校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佳优秀案例”、上海市委宣传部“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优秀品牌”,受到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的表扬,被评为全国党建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编辑

张沛骅名医就在您身边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sfz/211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