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旅游攻略 >> 名家评名碑ldquo汉隶第一品
《西岳华山庙碑》(四明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汉隶第一品”《西岳华山庙碑》清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清刘熙载《艺概》:“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
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割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使人易见者,非其至者也。”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盛赞此碑:“字字起棱、笔笔如铸,意包千古,势压三峰,竹坨老人谓为汉隶第一,不自禁其惊心动魄也,良无欺哉!”。
清隶书名家金农五十岁作《鲁中杂诗》:“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明郭宗昌天启元年跋:“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割篆未会时或肉胜,一古一今,遂为隋唐作俑。”
康熙三十九年吴士玉题诗:“祖祢上溯籀斯派,苗裔下传潮阳冰。”
吕世谊道光十七年跋:“发笔收笔处洵是唐人所祖,若其积健为雄,藏骨于肉,断非韩(择木)史(惟则)诸家所及,故尤足尚。”
清道光元年王道孙跋:“是碑在汉人八分书最为先进,以开魏碑之先河。”
嘉庆十一年英和跋:“黝然古色墨华浓,隶法于斯识正宗。”
赵文烈跋:“此拓结体优美,下笔刚劲,如折金铁。”
杨振麟道光十九年跋:“碑字之浓点纤波,锋刃屈铁……神采奕奕……诸体皆备。”
当代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施安昌《汉华山碑题跋年表》:“读华山碑可知清代隶书复兴的由来,可知金石、书法家的治学和情怀,可知显宦学人之间交谊来往,可知三百年翰苑墨林之胜概。然而,读碑而不读题跋则不可知”。
(排序不分先后)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辑录)
《西岳华山庙碑》全文《周礼?职方氏》(河南山镇曰崋,谓之西岳,春秋传曰,山岳则配天,乾以定)位,山泽通气,云行雨施,既成万物,《易》之义(也,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昂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於民,祀以报之。《礼记》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岁徧焉,自三五迭兴,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诸侯,是以唐虞畴咨四岳,五岁壹巡狩,皆以四(时之中月,各省其方,亲至其山,柴祭燔燎),〔夏〕商则未闻所损益。周鉴於二代,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亦有)事於方岳,祀以圭(璧,乐奏六歌)。高祖初兴,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恩〕登假之道,巡省五岳,禋祀丰〔备〕,故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壂曰存仙壂,门曰望仙门。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节祀)焉,岁一祷而三祠。后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虚,迄今垣趾营兆犹存。建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以岁时往(祠)。其有风旱,祷请祈求,靡不报应。自是以来,百有余年,有事西巡,辄过亨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纪时事),文字摩灭,莫能存识。延熹四年七月甲子,弘农大守、安国亭侯汝南袁逢,掌崋岳之主,位应古制,修废起顿,闵其若兹,深达和民事神之义,精通诚至,礿祭之福。乃案经传所载,原本所由,铭勒斯石,垂之於后。其辞曰:
“岩岩西岳,峻极穹苍。奄有河朔,遂荒崋阳。触石兴云,雨我农桑。资粮品物,亦相瑶光。崇冠二州,古曰雝梁。冯於豳岐,文武克昌。天子展义,巡狩省方。玉帛之贽,礼与岱亢。六乐之变,舞以致康。在汉中叶,建设宇堂。山岳之守,是秩是望。侯惟安国,兼命斯章。尊修灵基,肃共坛场。明德惟馨,神歆其芳。遏禳凶札,揫敛吉祥。岁其有年,民〔说〕无疆。”
袁府君肃恭明神,易碑饰阙,会迁京兆尹。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延熹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袁府君讳逢,字周阳,汝南女阳人。孙府君讳璆,字山陵,安平信都人。时令朱颉,字宣得,甘陵鄃人。丞张昉,字少游,河南京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崋阴王苌,字得长。京兆尹勑监都水掾霸陵〔杜迁〕市石,遣〔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刻者颍川邯郸公修〔苏〕张,工郭君〔迁〕。
《西岳华山庙碑》长垣拓本
《西岳华山庙碑》(华阴本)选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岳华山庙碑》(顺德本)选页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汉隶第一品”《西岳华山庙碑》概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恒帝延熹八年(年)郡守袁逢刻。一说作于延熹四年。篆额题《西岳华山庙碑》。以后该庙所存者为重刻。原碑在陕西华阴县华山西岳庙中。西岳庙系汉武帝时所建,名集灵宫,东汉桓帝时,改称西岳庙。庙内保存很多历代修建和祭祀华山的碑石,其中有著名的《西岳华山庙碑》。碑文记载了汉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求雨等情况。《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宽三尺六寸,字共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七字。明嘉靖三十四年(年)地震时碑毁,或谓碑石在明嘉靖年中,一县令修西岳庙石门,碎之为砌石。以后该庙所存者为重刻。
汉碑极少有留书者姓名的。此碑之末,因有“遣书郎书佐新丰郭香察书”一句,认定为郭香察书,郭香察未见史录。历来就书者是谁颇存争议。唐徐浩《古迹记》主书者为蔡邕,“察书”(意即检查校对)者为郭香。但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何以是蔡邕所书。此说一出,影响甚大。如宋洪适《隶释》、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顾南原《隶辨》以及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即认同徐浩说。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赵崡《石墨镌华》乃开始对此说提出怀疑,而认为真正的书丹者当是郭香察。近世学者,基本上确认郭、赵之说为是,而以启功先生的文章论辩最详。
此碑在唐代已被重视,当有其拓本,但未流传下来。传世原石旧拓本有四。
一、长垣本,亦称“商邱本”。因明代曾藏长垣(今属河南)王文荪处,入清后藏商邱宋荦处,故有此两称。其后为陈崇本、永理、端方所递藏,后有吴让之、朱彝尊、宋荦、陈崇本、翁方纲、阮元,何绍基,翁同龢等人题跋。为宋拓早本,后归日本中村不折氏。
二、华阴本,亦称“关中本”。明代曾藏华阴商云驹、云肇兄弟之墨庄楼,后归郭宗昌、清代王宏撰,朱彝尊、端方等递藏,帖后有郭宗昌、王铎、翁方纲、钱谦益题跋,现藏故宫博物院,
三、四明本。原拓整张裱轴。为四明丰道生所藏,藏宁波丰坊之万卷楼,又归宁波天一阁范氏,入清先后归榭山、钱大昕、阮元、端方等人,后归香港胡惠春。年胡惠春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裱轴四周有翁方纲、陈崇本、阮元、何绍基等人题记,几百年来不缺不烂,赖以窥见原碑全貌,为他本所不及。(浏览四明本原拓整张裱轴)
四、顺德本,即金农金冬心藏本,上有金农好友马曰璐、马曰琯兄弟“小玲珑山馆”钤印数枚,故有“玲珑山馆本”之说。惜缺二页计九十六字。晚清时,广东顺德李文田(-)督学江西,以三百金俸银购得,成为他“泰华楼”中的珍品。曾延赵之谦从钩本中补缺二页,胡钁又从长垣本中重钩二页。光绪末年,两江总督端方曾用尽心机,想从李氏之子手中收购此帖,但未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拓本归香港利荣森先生之“北山堂”,后利氏捐赠此帖,以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新厦落成及文物馆成立,现藏香港中文大学。以上四本均有影印本行世,另有香港《书谱》所刊贞汉阁藏宋拓本,实系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