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挑战垂直极限9天9夜的华山绝壁攀登

发布时间:2021/4/2 3:35:18   点击数:

经历了暴雨、大雪;克服了饥饿、疲惫;战胜了恐惧、困难,年11月4日,几乎代表了中国大岩壁攀登最高水平的“华山自由攀登四人小分队”经过9天9夜的连续攀登,终于站到了华山南峰之巅的时候,他们创造了中国大岩壁攀登史的又一个奇迹——成功挑战低海拔米华山南峰大岩壁,开辟了“hightideorlowtide”线路。

攀岩者借助天然岩壁的缝隙进行传统攀登

  

这个四人攀登小分队,由来自昆明的王二、来自重庆的古古、来自北京的阿甘,以及来自广西的大魏组成。他们是目前中国攀登界的中坚分子,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克服困难与危险,享受攀岩过程,感受攀登的乐趣。

●●●9天9夜

攀登米华山绝壁

■采写/都市时报记者浦戈文

■本版图片·供图/高空摄影工作室

本文由《奔流杂志》授权发表

···攀登的同时还需拖带重量不轻的装备

  

目标:华山南峰大岩壁

  

攀登时,他们希望尽力避开暴雨、大雪、低温,但这几样他们却全部遭遇到了,一个都没落下。

年,大岩壁攀登是中国攀岩圈内的一大热点。著名的“五岳”之一——西岳华山,近几年来,又成为了国内攀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在全国攀岩界赫赫有名的昆明“攀岩大神”王二,年就成功登顶华山西峰的米大岩壁。年年底,他就开始计划这次华山南峰的攀登。他曾仔细研究过华山南峰的情况:“海拔.9米,是华山主峰,也是五岳的最高峰。南侧是绝壁,岩壁以花岗岩为主,有浮石和大量带刺的植物,还有各种复杂的地形,十分适合大岩壁攀登,同时,对攀岩者的体能、装备、意志、技巧,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武侠小说中的华山,是个英豪论剑的武学圣地,这种情结也影响着王二。“谁不想让自己笑傲华山之巅呢?”

  

确定了地点后,就要开始找同伴。在中国,有能力挑战米以上大岩壁攀登的爱好者寥寥无几。在挑选同伴这件事上,王二持有严肃的态度:“他们在攀登过程中不但是你的合作伙伴,也是你的生活伙伴。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攀岩经验和技术,性格上也要适合相处。”

  

和王二合作多年的攀登伙伴阿甘首先加入。古古则是一名职业攀登人士,他的攀登经验为整个团队带来更专业的意见;26岁的大魏最年轻,虽然没有大岩壁的攀登经验,但拥有良好的技术。四个人,一个目标——华山南峰,大岩壁。

  

目标有了,但具体要攀登哪块岩壁,尚未确定。今年4月,古古和阿甘专门到华山考察了一周,做前期准备,寻找合适攀登的线路。

  

为了保护华山岩壁的天然性,四人组决定采用传统攀登法,充分利用岩石间的天然缝隙,放置岩塞等作为保护点。这是一种纯粹靠攀爬能力和技巧的攀登方式,能充分体现攀岩的乐趣。

  

挑选线路时,要注意山体是否有连续的缝隙,且宽窄适合。“岩壁要尽量光滑一些,植被少一些。如果植被太茂盛,覆盖了裂缝,就难以设置保护点。”

  

古古和阿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回来后供大家讨论。最终,确定了一块近米高的大岩壁作为此次的攀登线路。

  

确定线路后,就要开始进行攀登准备了。王二介绍:“准备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装备,二是各自的体能。首先得有大量的线路保护绳,因为这种大岩壁攀登往往都要持续几天几夜,要考虑在岩壁上过夜的问题。在险峻的地势一般采取吊帐的方式,即在岩壁上取几个支点,将帐篷挂上去,挂在岩壁上休息。”

  

至于体能,四个人都是攀岩高手,都会针对自己的弱项做强化训练。王二说:“我们一般每周跑步三次左右,主要是加强自己的心肺功能;然后就是攀岩能力的针对性训练,譬如在家做指力板的训练,去一些天然岩壁做实战训练。”

  

一切准备妥当,四人决定,10月20日在西安汇合。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秋末初冬时节雨水较少,天气好,适合攀登。但是,王二回想起这个选择时,一脸苦笑——他们当时希望尽力避开暴雨、大雪、低温,但这几样他们却全部遭遇到了,一个都没落下。

···进山前装备就重达多公斤

拖着公斤的补给攀岩

攀岩工具、吊帐、睡袋、食品、饮用水……4个包有公斤重。单把这些物资吊到岩壁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西安,四人组用一天时间采购了高山食品、能量食品、脱水蔬菜、坚果、维生素以及气罐等。“还有一点点酒,这也是必备物品,每天休息的时候可以解解乏,暖暖身子。完成每天的攀爬后,坐在吊帐上,看着夕阳,品着美酒,你才会觉得生活如此美好!”王二说起来,一脸陶醉。

  

装备和食品加在一起,总重量已达到了多公斤。10月22日凌晨4点半,四人组加上帮忙运送物资的四个朋友,8个人每人负重近30公斤,开始向华山山脚出发。从进山口到攀岩的起点,18公里的路程一直是上坡,海拔上升了近米。8个人用了12个小时,才来到了岩壁下。“当时感觉整个人都累趴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几人原本打算休整一天就开始攀登,没想到才到山脚,天上就下起雨来,且越下越大,沿着岩壁流下来的雨水几乎成了小瀑布。

  

23日,大雨,整理装备;24日,大雨,休整聊天;25日,大雨,发呆聊天。

  

一直到26日,雨还是下个不停。而他们的整个行程只有10天时间,食品也仅仅只准备了12天的存量,还没有“起飞”(这是攀岩者对离开地面的说法),就已经消耗了5天的食品,四人窝在狭小的吊帐里,心里嘀咕:“不会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吧?”

  

雨天对于四人组来说,只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时间慢慢储水。攀岩时水需要随身携带,四人每天需要10公斤水,他们总共得准备公斤水。那几天,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储水。

  

10月27日凌晨,雨渐渐小了;当天清晨,太阳终于露脸。

  

早上8点,四个人分为两组:古古和阿甘向上开线,王二和大魏则在下面收拾装备。攀岩工具、吊帐、睡袋、食品、饮用水再加上相机、音箱等“奢侈品”,4个包竟有公斤重。单把这些物资吊到岩壁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能由于之前酝酿的情绪需要发泄,也可能是想把耽误的时间追回来,负责开线的古古和阿甘连续向上攻克了40米、60米、60米的高度,到了当天下午4点,他们已经在离地面米处建立好了第一天的宿营地。物资开始向上运输,当人和物资都“起飞”后,他们通过微博向外界通报:“华山自由攀登四人组挑战大岩壁正式‘起飞’!”

  

因为所有装备都已经打包,只有上到米处的营地才能休息,尽管天色渐暗,但他们不得不连夜进行拖包。拖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在岩壁上每隔几十米做好支点,安上滑轮,人在上面拉拽绳子,把包一段一段运送上去。4个包全部到达营地时,已经是28日凌晨5点。12个小时过去了。

  

“连续近20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几乎耗尽了大家这几天储存的体力。一把吊帐挂好,所有人就昏睡过去了,再睁开眼睛的时候,28日已经快过去了。这时,他们的食品储备只够7天。

  

···岩壁上的吊帐生活

在半空中生活,在半空中攀登

吊在空中,生活习惯和平时完全不同,没有地面支撑,没有安全感,每个动作都要花费很多体力。

29日,休整了一天的四人组继续向上攀登。为了节约食品和时间,他们决定每天只吃两顿正餐,平时饿的时候,就靠能量胶来补充体力。

随着高度的攀升,岩缝里的植物越来越茂盛。有植物就意味着有浮土,浮土掩盖了岩壁上的缝隙,每放一个保护塞,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清理。对于吊在半空中的人来说,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却要花不少力气。29日一整天,他们只向上攀登了60米。

  

30日,四人轮番上阵,用了近10个小时的时间,向上攀登了70米,并建立了二号营地。

  

悬在空中的生活,一般人很难想象。王二用了一句话来形容,“空中无小事”。他说:“当你吊在空中的时候,你的生活习惯和平时完全不同,没有地面支撑,首先失去了安全感,一个转身,一次取物,都要花费很多体力。”

  

半空中,如厕成了一件大事。“首先,你肯定不能和你的同伴在同一平面,这样你们俩都有心理障碍,所以要下降一段距离。其次,在空中身体很难平衡,要保持普通的如厕姿势很难,得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体。为了环保,固体排泄物需带回平地处理。先排泄在环保纸袋中,密封好,装入先前准备的带盖子的塑料桶里,把盖子盖紧,拖包时一起拖拽。”

  

安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安全绳无论如何都不能解开,攀岩出的事故中,很多时候是攀岩者在自以为安全的情况下解开了保护绳。一旦出现意外,比如一阵疾风、一块落石,都可能令攀岩者坠下山去。”王二反复强调。

  

4天时间,四人组向上攀爬了米。这仅是总距离的1/3,但这个进度还是令大家满意的。30日傍晚,四人坐在吊帐上,看着夕阳把整面岩壁染成金黄。喝着好不容易带上来的小酒,聊着各自的攀岩经历,他们感觉人生如此已很美好。

  

可是,就在他们酒足饭饱,打算好好休息,次日再攀大岩壁时,当晚天气突变,又下起了雨。后半夜暴雨变成了暴雪,呼呼的风声把帐篷吹得在岩壁上摇晃,随时有坠崖的危险。“高空、黑夜、大风、暴雪,这种感觉一般人很难承受。”王二说。

  

10月31日早晨,拉开帐篷的拉链,天空阴沉沉的,华山一夜就白了山头。初次攀登大岩壁的大魏发出一条微博:“低海拔大岩壁,爬出了高海拔节奏。天气变化不断,下雨降温和突如其来的雪,让我们被困在狭小的吊帐里,探个头出去都变成勇气的考验。昨天大战植物70米,在草堆污泥里掏裂缝。虽说困难重重,但积攒了很多宝贵经验。来,痛饮一杯华山雪!”

  

眼看当天不可能再攀登了,大家情绪都有点低落,因为每耽搁一天,食品就要多消耗一天,而且人在半空中,很容易失温。那天,王二虽然没跟队友提起,但是已经开始考虑撤离的问题了。后来他说,他给自己的最后期限就是“再看一天”,如果第二天天气还不好转,本次攀登活动就要宣告失败。为了节约食品,大家都刻意减少了饮食。

  

31日的晚上,大雪依然没停。大魏事后回忆:“夜里,需要更多热量去抵御寒冷。屁股下是潮湿的睡袋,帐篷内的温度足以结冰,胃里空空如也,辗转反侧,熬了一夜。”

  

天色渐亮,雪渐渐停了。清晨的阳光射进了满布霜雪的帐篷,天晴了!

···大雪让吊帐外都结起了冰

拼尽全力的3天极速攀登

  

从天亮爬到天黑,又是雨又是雪,狂风肆虐,无眠之夜……4人刚刚登顶,迎接他们的又是倾盆大雨。

与11月1日的阳光一道而来的,还有一个不知道是喜是忧的消息:接下来的4天,会有一个天气窗口,适合攀登;4天过后,天气可能再次变坏。

  

对于攀登小队来说,4天的好天气无疑是一种大解脱。离登顶还有近米的距离,“看得到胜利。”

  

四人组同样采用两人开线,两人收拾装备的策略。天虽晴,但是山上到处有积雪,清理缝隙的积雪成了主要工作。虽然队员戴着手套,但是需要不停在雪中找借力的地方,不一会手指就冻僵了,只得不停地搓手,保持手指灵活。

  

当天,他们又上升了60米。

  

11月2日,王二凭借他的丰富经验,一段一段地缓慢上升,当天开线80米,给大家带来了信心。3日,古古和阿甘共同努力,继续向上攀升90米;并且四人在不休息的情况下,把几个包都拖拽上来,在此扎营,准备4日背水一战。此时,他们离登顶还有米,而好天气只剩下一天了。

  

4日,天刚蒙蒙亮,四人就睡不着了。穿衣、收拾装备、吃了上岩之后最好的一顿早餐。大家心里都清楚,今天如果不能登顶,就要下撤了。

  

仍然是两人一组,轮番领攀。时间一秒一秒过去,高度一米一米上升,太阳逐渐西沉,离山顶还有几十米距离,是连夜攀登,还是休息一晚再继续?这对于四人来说,又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王二端详着这几十米的距离,虽说离顶近了,植物也多了些,但能看到不少可借力的地方,难度并不算太大。大家连续几天的不断攀登,手上都有不少伤,而且在被大风吹得摇摇晃晃的吊帐里,几个人都没休息好,再耽搁一晚,大家的危险就多一分,而且最重要的是,食品几乎没有了。权衡利弊后,王二做出了继续攻顶的决定。

  

夜晚的华山,随着游人的散去,已经恢复了宁静,四人在头灯的照射下,开始最后的攀登。

  

11月4日晚上9点10分,四人终于站到了华山之巅。刚刚向外发出“顺利登顶”的消息,山上便大雨倾盆。精疲力尽的四个人来不及拖拉装备,就被前来接应的朋友带下山休整。

  

这雨一下就是四天,直到11月9日。天晴后,四人组才重新上山,把还吊在山腰的装备拖了上来。至此,这次攀岩宣告成功,他们成功创造了低海拔攀登大岩壁的壮举。

  

谈到这次经历的感受时,大魏说:“第一天接近岩壁到离开岩壁,遇到的困难无法想象。从天亮爬到天黑,又是雨又是雪,狂风肆虐,无眠之夜……看似困难,但现在来看,这是一种奖励,让我们有了经验和勇气。”

  

王二则更加感慨。“在我心目中,一次好的攀登至少要满足4个条件:独立、有趣、好的方式、美学意义。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环,都是遗憾。这一次华山之旅,我没有遗憾!”

···正在挑战米的大岩壁

本文由《奔流杂志》授权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ygl/204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