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基本概况
--------------
医院神经外科年建科,年 批被评为博士点,年成为WHO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年连续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工程”一、二、三期建设学科,年以来连续5次成为卫生部重点建设临床学科,年成为上海市 学科,年组建“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和“上海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年成为复旦大学“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年成为“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年成为“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年至今连续被批准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年成为“国家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年成为“上海市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年成立“上海市垂体瘤研究中心”。本科为国内主要的神经外科中心,在我国神经外科史上写下了我国 例脑肿瘤手术、 例脑动脉瘤夹闭术、 例脑干内生型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 例自体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开放性颅脑外伤等多个 ;迄今为止共施行了逾10万例脑外科手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医院神经外科现有医技人员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中组部“百千万”人才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计划1人。共有正教授22人,包括终身教授1名, 教授3名;副教授25人,主治医师45人,住院医师和其他医技人员2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5人;临床医师%为博士或硕士毕业,大部分人员有国外培训经历,形成了具有高学历、高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完整的人才梯队。年门诊总量达人次,急诊人次;医院医院床位总数约余张,手术总量为例,血管造影例,血管内介入治疗例;伽玛刀治疗总数为例;射波刀治疗总数为例。神经外科(集团)医院的临床治疗总数为例。平均住院日11.4天,床位使用率为.5%,全年周转率为48.8(次/床),死亡率为0.51%。
学科发展方向:微侵袭神经外科(包括显微神经外科、颅底外科、内镜神经外科、神经导航、锁孔外科和血管内介入等)、分子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涵盖神经外科的所有领域。主要分为下列亚专科;脑血管病、颅脑外伤、垂体瘤及鞍区病变、颅底外科、脑胶质瘤、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神经放射、分子遗传等。全面开展和应用神经外科各亚专科的先进技术诊治脑脊髓肿瘤、脑脊髓血管病、颅脑损伤、癫痫及帕金森病、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或后天性疾病等。
专科业务特色包括
(1)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全面按照我科主要牵头制定的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手术实行神经导航下 范围安全切除肿瘤的个体化方案,并将术中磁共振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应用于多种脑功能区(包括运动、语言和视觉区等)手术,全面提高了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质量,有效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同时开展分子遗传学检测指导下的脑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研究,如何根据病人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的不同,有效合理地选择和制定放疗、化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延长病人生存时间。目前拥有多种放、化疗方案,是国内最全面的神经肿瘤中心。
(2)术中影像和脑功能保护研究: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功能神经导航,分别采用常规MRI重建颅脑结构模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定位脑皮层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皮层下神经传导束,在明确病灶边界的同时精确定位邻近功能区和传导束,有助于提高病变切除率,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历时5年完成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以循证医学I级证据证实可明显提高肿瘤切除率和功能保护率,相关论文已被国际 杂志《NEUROSURGERY》录用。并继续开展术中静息态功能成像(restingstatefMRI)进行术中实时皮层功能区(运动、语言、视觉等)定位导航的研究,开展术中锥体束示踪(fibertracking)技术研究,实时定位传导束;开展术中磁共振波谱成像,寻求判断肿瘤边界 指标,在保护功能的同时提高肿瘤切除率及延长生存率。
(3)神经外科术中电生理监测;包括皮层及皮层下刺激确定功能区域,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自由肌电图及促发肌电图监测,皮层脑电图监测,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等;并且结合磁共振功能导航及术中高场强3.0TMRI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脑、脊髓肿瘤,脑血管病及功能神经外科的各类手术中,多项技术属于国内 。
(4)脑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建立不同脑血管病的治疗流程,并细化和随机对照筛选治疗方案;全面系统开展了脑血管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通过结合手术和介入治疗两者的优势, 限度的提供患者 的治疗方案,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在脑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面,除进行常规动脉瘤夹闭术以外,搭桥脑血管重建手术治疗巨大动脉瘤、进行术中脑血流和脑功能的监测等。开展几乎全部的脑缺血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搭桥手术治疗脑动脉闭塞、烟雾病的手术治疗等等,技术之系统、规范和全面为国内外 。
(5)颅底肿瘤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在国内外率先研究运用多种颅底手术入路治疗颅底肿瘤;应用前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治疗前颅底内外各种肿瘤取得显著效果,“前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扩大中颅底硬膜外显微外科手术入路”治疗海绵窦内外病变及中后颅底构通肿瘤获得显著效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创造发明杯奖()。通过一个手术入路可一期切除长向海绵窦、颞下窝、后颅窝的肿瘤。该方法具有暴露清楚,脑组织影响小,基本不影响神经功能,肿瘤全切率高的优点。实施听神经瘤标准化治疗,运用多组颅神经电生理全程监测下结合内听道磨开的肿瘤切除以达到 限度的神经功能保护,已达到3CM以上的肿瘤全切除%,面神经功能保留已达67%以上(HB分级1-2级)。
(6)垂体腺瘤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和垂体瘤术后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重建;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单位之一,采用经鼻腔微创手术,避免了以往开颅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减少;通过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鼻颅底内窥镜、术中核磁共振等高新辅助设备,使难治性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全切除率提高45%,致死致残率下降55%,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治疗数量和各疗效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垂体瘤患者多表现为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对该病的综合诊疗,往往需要多学科合作,方能获得病灶根治和患者内分泌代谢功能的恢复,目前已开展对多种垂体瘤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检查,选择性的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并注重和达到内分泌功能重建。
(7)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伽玛刀放射技术治疗神经鞘瘤的效果明显优于神经纤维瘤,并适宜治疗小型神经鞘瘤、脑膜瘤、AVM、多发颅内转移癌、以及术后残留的肿瘤等;伽玛刀治疗 优点是安全,病人痛苦少,神经受损率低。射波刀放射治疗技术可以实施分次放射外科治疗,对适合分次治疗的肿瘤,提供了技术保证。射波刀分次治疗听神经瘤、脑膜瘤、脑动静脉畸形等,可避免或减少颅神经的损伤,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射波刀治疗的解剖范围不受限制,对颅底深部肿瘤(脊索瘤、脑膜瘤)、颈静脉孔区肿瘤以及颅颈交接肿瘤,可做到完整治疗。射波刀分次治疗大型或巨大型海绵窦血管瘤已获得良好效果;治疗垂体瘤术后海绵窦残留或复发病例,也有良好效果。
(8)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目前已熟练开展;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手术治疗并进行帕金森病的蛋白,基因,动物模型等基础研究;脑瘫的手术治疗及康复;癫痫的外科治疗,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综合定位分析,手术方案的选择等均有着丰富的经验;微血管减压手术:开展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微血管减压手术,配合术中电生理监测提高手术疗效,对于MR阴性的或多根责任血管压迫等的不典型病例亦有丰富经验。
(9)颅脑损伤的多种特色技术:颅脑损伤的多通道神经电生理监测;颅脑损伤的研究涉及病情轻重的判定和治疗措施的疗效评价,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16导联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监测,判断预后及及时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视神经减压术;外伤所致的颅脑外伤常可导致管内段视神经间接损伤,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神经一旦受损,若不及时治疗,视力最终会完全丧失。伤后短时间内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有效后很快又出现视力下降者,应及时手术探查,我们采用经硬膜外入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例,有效率为34.7%,效果肯定。颅内压监测术;颅内压增高特别是顽固性颅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残的主要原因。严密监测颅内压并有效干预颅内压增高,维持恰当的脑灌注压,是治疗颅脑外伤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超过例急性颅脑损伤病患进行颅内压监测和和阶梯式干预,是目前国内最多例数的颅内创伤后颅内压监测。在ICP监测的指导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1.4%,死亡率为8.6%,达到国际同类神经创伤中心水平。
(10)小儿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前5位的肿瘤中:髓母细胞瘤的肿瘤全切率为90%以上,结合术后放化疗,5年生存率达到80%左右;颅咽管瘤的全切率为95%以上,其中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全切率为90%以上,术后无昏迷、瘫痪等早期严重并发症;5年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总结了临床经验,通过先手术切除或活检以明确肿瘤性质,再根据肿瘤具体类型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以达到 治疗效果,达到国际 水平。小儿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的治疗并非局限于先天性脑积水,还包括了先天性颅裂、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等,而且对先天性脑积水分流后的远期复杂类型的并发症进行了系统研究及诊治,其中包括难治性高颅压性小脑室综合征、获得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小头畸形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1)椎管内外神经鞘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为便于针对肿瘤的不同情况,度身定制治疗方案,根据肿瘤生长形状、侵及的范围,以及与硬脊膜的关系,将其分型,对不同类型的肿瘤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得明显效果。将神经导航技术运用在脊柱固定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脊髓手术后的脊柱进行固定,前瞻性地判定楔入椎弓根(侧块)钉的大小、方向和深度。术中借助神经导航的模拟技术,可以确立椎弓根(侧块)钉楔入的假想线,事先确立椎弓根(侧块)钉楔入部位、方向和深度;因而规避了使用C形臂透视机回顾性判定位置的缺点,降低手术损伤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风险。我们进行导航下固定的病例,导航精度设定在2mm以内,术中、术后比较未发现明显方向和深度偏差,术中导航显示图像与术后X线摄片对照表明两者匹配性好,导航精度高,脊柱固定位置准确,效果优良。
(12)神经内镜技术:年我科开始神经内镜技术应用研究,为国内最早应用神经内镜技术的科室之一。从年起开展运用内镜技术治疗脑室内肿瘤,包括脑室内肿瘤活检术、脑室内各类囊肿切除,三脑室造瘘等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脑积水等。至年底,脑室内内镜手术统计余例,手术有效率达97%,无一例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自年起应用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技术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以及将神经导航辅助内镜技术、内镜锁孔辅助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临床,取得理想的效果。年正式成立“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中心(EAMNS)”,自年以来,重点开展神经内镜鞘外技术(Extra-endoscope)和颅底内镜技术,已成功开展大型颅底脊索瘤、颅咽管瘤及前颅底脑膜瘤的内镜治疗。
91年以来共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工程、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共计余项,总资助额近1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得数逐年上升,其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十一五攻关计划各1项,承担及参与“”计划7项,相继涌现出“”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中组部“百千万”人才计划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 学科带头人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1人,2人入选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4人获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资助,教育部新世纪 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2人,上海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卫生局医苑新星计划2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青计划2人,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1人,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1人,其他人才计划多项。
从78年至今,共获得 、省部级奖项28项,上海市级奖项38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奖项包括:“难治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前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研究”(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年)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基因重组链激酶在急性脑卒中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神经导航外科的创新与应用”(9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建立外科新技术治疗位于颅内难治部位的病变”(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脑组织修复重建和细胞示踪技术及转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
我科几十年来陆续编写、出版《实用神经病学》、《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神经病学新理论、新技术》、《神经外科手术图解》、《神经外科医师手册》、《分子外科与基因治疗》、《现代神经外科学》、《颅底手术彩色图谱》、《临床颅脑病学》、《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现代神经外科手册》、《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神经导航外科学》、《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DSA诊断学》、《神经外科手术步骤点评》等神经外科专著以及四版未正式发行的《神经外科新技术新进展》作为年青医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和参考书。其中专著《现代神经外科学》获年第11届全国 科技图书一等奖。在上世纪80年代起拍摄了“颅脑损伤”3集教学片和“经鼻、蝶入路的垂体瘤手术治疗”等神经外科手术的多媒体 教学片。神经外科手术室的《神经外科手术护理新技术、新规范及新型手术用品的研制》获得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并获首届“上海市临床护理成果奖”、“第二十届上海市 发明选拔赛 发明奖”和华东六省一市手术室 论文奖 名。
历届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
史玉泉教授、周良辅院士。
历届神经外科主任:
史玉泉教授、周良辅院士。
荣誉主任和终身教授
史玉泉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年,他创医院(医院前身)神经外科,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神经外科。同年,他担任 华东荣军学校医疗队队长,创造性地主持开展腰交感神经封闭术和切断术,治疗百余例 残肢溃疡和残肢痛军人,在部队中赢得极高的声誉。~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主持颅脑火器伤的治疗工作。年,他首次提出脑肺吸虫病是由于肺吸虫成虫在宿主脑内移行的理论,推翻当时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虫卵沉积学说。史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大量工作,填补了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内的多个空白,如开颅运用丝线套结法扎闭脑动脉瘤手术(年)、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脑性癫痫(年)、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年)、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封闭治疗(年)和胼胝体切开治疗癫痫等;史教授研制成功国际上公认的脑内有效止血剂-明胶海绵(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手术显微镜和相关的显微外科器械(年),并在医院成立了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开展显微外科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制成功国内首台自行设计的颅压监护仪(年)。制定了 的“史氏脑AVM分类标准”,为该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手术预后的判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范,受到国际上的重视。由他创立的脑AVM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法,其手术成功率之高和手术死亡率之低,均处于国内外 水平,年,由他主持的“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半个多世纪以来,史玉泉教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了《神经外科临床常规》、《沈克非外科手术学》第三分册《神经外科手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分册)》、《实用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新技术和新理论》等专著,参与编写了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统一教材《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实用外科学》、《现代肿瘤学》等的神经外科部分内容。
史玉泉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教育家,自年开始,由他主持举办的神经外科进修班先后有33届,培养神经外科医生达余人。年,他担任我国 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神经外科专家,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他先后获得国家授予的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自~年,他一直担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职务,年光荣退休后,被授予医院终身教授称号。
神经外科老教授:
蒋大介、杨德泰、陈公白、朱祯卿、臧人和、殷晓东、季志雄、唐镇生、郑安琪、沈培嘉、杨涵铭、陶家骅、徐伟民、王宇倩、季耀东、顾国山、杨国源、王振霄、江澄川、周范民、陈衔城、徐启武、尹士杰、王滨江、袁士毅
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ICP)监测和颅内压监测仪研制的单位之一。年成立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全面系统开展以ICP监测为基础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成功率。
1、率先在上海建立完善的颅脑创伤救治绿色通道和完整的颅脑创伤救治体系:紧密联系上海市院前急救站和使用直升机急救平台,极大地提高颅脑创伤急救反应能力;完善院内急诊—手术—NICU监护一体化的救治体系,经历了世博会期间应急救治的考验。
2、开展以控制ICP/CPP为基础的重型颅脑创伤手术和NICU的监测及治疗,确立重型颅脑创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急救中心成立后,每年接受神经外科急诊余人次,其中外籍患者约人次;收治入院病人达余人次/年,年手术量余台。神经外科急诊中,重型颅脑外伤占40%。我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神经重症监护的单位,为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ICP/CPP、脑电生理和诱发电位监测等多参数神经监护模式,NICU救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死亡率低于10%,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总体死亡率为5.88%;成功率处国内 水平。多次在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作专题发言;每年举办全国颅脑创伤和NICU高级学习班1-2次。
3、开展视神经管减压术:对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实施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术前、术后进行视觉诱发电位监护, 限度挽救视力。目前此手术已累计数百例,取得良好的疗效。尤其是术前几乎失明而视觉诱发电位良好的患者重见了光明。
4、开展难治性脑脊液鼻漏诊断和治疗:针对复杂外伤后的脑脊液鼻漏以及外院治疗失败的难治性脑脊液鼻漏的患者;率先在国内开展在MRI的T2相下寻找漏口的检查项目,采用周良辅院士独创的“三明治”修补颅底技术,重建前颅底和修复漏口,均成功修复。
5.、针对颅骨缺损、脑积水开展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等神经功能重建手术。颅骨修补采用了多种先进的高分子材料,个体化塑性,取得 美容效果。脑室腹腔分流结合普外科腹腔镜技术,做到微创而 地放置导管,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对于外院修补、分流手术失败或者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本团队通过强大的综合救治能力,使患者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