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欢迎英雄回家医院位支援武汉医

发布时间:2021/5/11 18:54:33   点击数:
3月31日,医院49位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启程返沪。在度过医学观察期后,他们将能与阔别两个多月的亲友拥抱、相聚、畅谈,一起感受这个来之不易的春天!

从1月4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征,到月16日4名重症医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医院共有73名医疗队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主战场。

此前已有4位队员陆续返回上海,今天49位队员也要回家了。出发前,队员们写下了对这段抗疫时光最想说的话↓↓↓

陈澍

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医院感染科教授(工作于武汉同济大学光谷院区ICU)

今天我们终于要结束0多天在武汉抗疫的工作,返回上海了。

这0多天的工作经历,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发生的一样。经历了那么多,当时的那种紧张、焦虑,看到病人,很多很多的病人……从一开始,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努力,病人还是死亡的那种痛苦、那种无助,到后来,一个一个病人被我们从死亡线上拖回来那种兴奋、幸福,就在眼前。

我很开心,前天晚上的焦点访谈,它的题目叫“来时暖江城,归时江城暖”。我觉得我很幸运能给成为“暖江城”的这么多医务人员中的一人,也很幸运地能够等到,江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恢复正常的那天,离开我们奋斗过的武汉。

见证历史的人是不多的,这次疫情,我相信若干年后回头看起来会是我们民族重大的一个事件。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其中;我很幸运,能够在这期间尽一份微薄之力;我很幸运,能够成为中国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当中的一员。

徐斌

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医院感染科副教授(医院ICU)

昨天下午进行了我们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告别仪式。坐在会场中,遥想从大年三十晚上匆匆离家至今已67天,作为第一支全国第一支援鄂的医疗队队员,经历了整个援鄂工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

因为患者病情好转、出院而由衷的高兴、自豪,也会因为经历病人虽经努力却告不治而沮丧、难过;感动于武汉人民的艰辛付出和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员的无私奉献,也感恩于家人、朋友、同事的全力支持和鼓励;无法忘记同一战壕中的战友们相互扶持、走向胜利,也无法忘记电话告知家属噩耗时的心痛和难以启齿。

曾有人让我用一种颜色来概括这个历程,我选择了五颜六色。如果问我是什么支持我走过了这一历程,那就是信心,对于患者、同事、科学、国家以及自己的信心。

汪慧娟

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医院ICU护士长(医院ICU)

能够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援医疗队,医院重症病房工作,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医院和组织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将我多年的临床重症护理经验,运用到这次疫情的救治中去。

我们医疗队全体队员通过63天日以继夜的奋斗,顺利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在全国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这次来武汉两个多月的时间,医院就是待在酒店,非常可惜,没有机会看看武汉的大好风光,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了武汉人民对我们的热情和友好。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回到武汉,看看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游览一下武汉的名胜古迹。回去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家人以及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

正因为有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才使我能够坚持到最后。我还想做的事就是能够多陪陪我的儿子。他今年要中考了,希望他能在这次的中考出一个好的成绩。

杨敏婕

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医技组组长、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工医院和同济大学光谷院区ICU)

接到返回的消息后,心情是比较复杂的。

这两个月,我们先是在方舱进行工作,从建立方舱到收治大量的患者,和患者之间建立情谊,开展有序的诊疗工作,到最后送他们出院。随后,我们又到转战到同济光谷院区重症病房进行工作,开展危重患者的救治。

在我们工作期间,我们看到武汉从刚开始的空荡荡,街上没有一个人,到慢慢地恢复生机,有了春的希望。看到我们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

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不舍。在这个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和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民有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和我们一医院的同事们、战友们,后勤保障的人员,还有我们的病人们。感觉我们和病人之间的情谊也超过了普通的医患关系。

像今天,我们有位方舱出院的病人,听到我们要回上海的消息,还特地过来欢送我们,给我们送上周黑鸭,让我们非常感动。感觉我们武汉也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了,非常的亲切,希望明年能够再回武汉,来看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看看我们的美丽的樱花。

回到上海以后,如果说是最想做的事,肯定是想抱抱孩子,好好地抱抱她,亲亲她,看望一下父母。然后想尽快的能够返回到我们的工作岗位中,返回到原来的工作节奏中去,把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去做好。

徐思远

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工作于武汉同济大学光谷院区ICU)

五十天前,我们全队14名队员,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完成了医院光谷院区ICU正式运作,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ICU收治病人的医生,收治了第一批患者,做到了应收尽收。

在工作初期,新冠肺炎的急危重程度远远高于我们的预期,它的治疗难度也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面对全力抢救的患者离开,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无力感、挫败感充满了自己的脑海。后来,我们李圣青队长提出将插管关口前移,为患者争取救治的宝贵时间。策略开始起效了,病人逐步稳定下来,然后给部分患者使用ECMO治疗,就是人工膜肺的治疗,做到了应治尽治。

ECMO治疗的过程非常复杂,每一位ECMO治疗的时间约为7~10天,不间断的治疗,且治疗的调节检测需要以分钟和小时来计算,可想而知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到工作结束时,我们成功地为名患者实行ECMO治疗治疗。而昨天,我有幸在ICU转运走最后一位患者出院,也算是有始有终。

五十多天的点点滴滴,难忘于心。现在看到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我们医疗队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赢得肯定,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赢得荣誉。

今天有人说“对华山医疗队不是要相信,而是要迷信。”我们都笑了,很自豪。

现在的胜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现在上海输入的新病例的增加也是看得见的,这场战役也没有真正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让大家不戴口罩,自由呼吸的这一天早日到来。

49位支援武汉医疗队员今天回家!

两个多月前,除夕之夜。

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徐斌、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汪慧娟、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刘蓉、姜华4医院集合,与沪上其他医务人员一起组成上海市支援武汉医疗队,奔赴定点收治重症病医院,这也是坚守时间最长的一支医疗队。

徐斌参与过非典、H7N9等多次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此次他主动请战,在接到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通知后,提前结束休假从日本赶回奔赴武汉。

“在武汉,让我感动的医务人员太多了,更让我感动的是武汉人民,大家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让人动容,希望疫情结束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能够如此紧密,社会可能会更和谐。”徐斌说。

护士长汪慧娟常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经历过SARS时期的急诊。在武汉,她承担重症患者的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专业性强,工作强度大,病人出院之际就是她最喜悦之时。之前在日记里她期待可以待凯旋之日,回上海赏花。今天,她终于等到了。

月4日,由46人、6辆移动救援车组成的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赴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抵达武汉后,医院赴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武昌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协调下,医院的医务人员通力合作,9医院,并与来自全国10省市14支医疗队余名白衣战士共同坚守,共同奋战。

接到撤离指令后,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0位队员和辆移动救援车于3月18日返沪,其余6名队员自愿留在武汉,加入到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继续投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光谷院区ICU病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近日,医院光谷院区病房楼下增加了一个小花园,花园入口大石碑上刻着:抗疫纪念园。园内新种上了17株樱花树,代表着17支国家医疗队。华山医疗队在同济光谷院区种下了友谊树,纪念这段难忘时光和战友情谊。

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月9日抵达,10日起整建制接管光谷院区ICU病区的30张床位,这是整个光谷院区17个病区中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单位时间内医护人员密度最高的地方。

19名队员中,有34名医生,70%来自ICU、呼吸、感染科等学科,另有心内科、消化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血液科及外科医生。医疗队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对多器官衰竭的危重症患者进行综合救治。另外,团队有名护士,多为医院重症区域,还有1名呼吸治疗师。

3月30日,随着最后一名ECMO患者安全转运,ICU病区合计共收治7人。医疗队所在光谷院区危重症救治成功率名列前茅。

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总指挥马昕副院长说:“我们会经常回来的,可能会带着我们的家人,那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在离开家人的那两个月里,我们在这里拼过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ygl/212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