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旅游攻略 >> 炫富诗与司马光训俭示康教子
“莫向人前满自夸”
○黄团元
鲁迅曾在《革命文学》中指出:“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
“穷措大”指穷读书人,“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出自白居易《宴散》:“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说的是夜凉小宴散,我踏月色回。笙歌止,灯火灭;暑气消失蝉声,新秋大雁带来。靠什么催眠?再呷余酒——看似平淡,殊不知这是“宴散”还是“小宴”!
白居易画像这种诗亲历者才能写出。因为白居易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县令以上的官员。所以他写“富贵诗”驾轻就熟。其实他也写过“炫富诗”。譬如晚年回到长安,他被举任太子老师。官阶和工资都不错的白大师,就在《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的七律中傲娇:“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唐代稍后的杜牧,出身比白居易更富。他的祖父官至宰相,父亲任职兰台(秘书省)。不过,他的“炫富诗”平淡藏绚烂,低调隐奢华。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的古诗中,晒出这样两句:“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唐代大门朱(红)色,只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够格;而老宅坐落长安城中央,寸土寸金!
“炫富诗”直抒胸臆,莫过于北宋几任宰相、复爵莱国公的寇准。他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脍炙人口,狂放可见一斑,所以“炫富(权)”与众不同:“老觉腰金重,慵[yōng困倦]便枕玉凉。”意为现在老了,每天带着黄金铸成的官印感到沉重;晚上睡觉枕着玉石,又觉冰凉。
也许,寇准“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要表达的是“老了重任在身,睡觉也不敢偷懒、懈怠”。但北宋另一大佬司马光(寇准62岁去世时司马光3岁)看来,寇准一贯豪华奢侈,这是诗如其人的“炫富”。从司马光写给养子司马康的文章《训俭示康》中,可以窥见。
在《训俭示康》开头,司马光表述自己秉承清廉家风。接着写:“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是说“我二十岁进士及第,闻喜宴上只有我不戴花。同年举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我才头上插枝花。”而文章结尾,寇准“炫富”成了他教子的反证——
司马光画像“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他说“近世寇莱公(寇准)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生前为朝廷贡献大,没人批评他。现在子孙因袭家风,大多贫困。”司马光年10月去世,寇准年10去世。这就是说,寇家子孙受寇准影响,60年就成了穷人。
“炫富”人之性,但《训俭示康》拿寇准及子孙说事,更具镜鉴。为人者,财宝不要“炫富”,人生重要的并仅仅是金钱,何况财产外露潜在风险;心态不要“炫富”,高调者缺朋少友;说话不要“炫富”,人际交信互相尊重为佳。故此,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三》中的议论,似可作为箴言记取:“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黄团元,湖北省直管市首位新闻正高级职称获得者。发表各类作品约万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瞭望》和《博览群书》等报刊。其《“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等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教辅、高考习题及试卷。公开出版《说黑道白》、《民族瑰宝马寅初》、《胡适的谦和雅量》、《梁启超之路》、《文人有行》、《诸葛亮用兵》和《刘邦用人》等多部长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