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河乡
作者:林伟昭
在温州城西南的西山、集云山、吹台山、西华山之间是一片广袤的冲积平原。在这平原之上,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居民依山傍水而居,是为河乡之地,老百姓习惯上将这一带称之为“上河乡”。
上河乡属于瞿溪、雄溪、郭溪三溪区域,东邻鹿城区南郊乡德政村、葡萄棚村,东南与梧田街道慈湖、南堡、沙门、丽岙街道丽岙底、白门以吹台山为界,南与瑞安桐浦乡、林溪乡以太平山、龙井山、分水城尖为界,西与泽雅镇周岙、天长、鹿城区藤桥镇以外山岭、铜钟岭、天长岭为界,北部与鹿城区仰义乡、双屿镇以五垄山、梅屿山、君子峰、西山为界。地理构成为“六山、一水、三分田”,总面积约km2,行政区域人口约18.9多万人,居委会16个,村委会79个,自然村个,分属景山、新桥、娄桥、潘桥、郭溪、瞿溪六个街道。
上河乡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山海经·海内南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民间广泛流传着“沉下七洲洋,浮起上河乡”之说。七十年代,从仙门河、七星墩等处的贝壳发现,可证悠悠之岁月,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远古时代,可以想象那时的西山、吹台山、西华山等山均为海中孤岛,沙鸥翔集,波涛拍岸,别是一番风光。后随着无数年的演变,地壳板块碰撞等一系列运动,地势上升隆起,海水渐渐隐退去,陆地开始露出海面。再经历了海潮泥沙的淤积,山岗溪流的冲刷,风雨侵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姿的地貌,有危峰叠嶂,丘陵起伏,河流奔放,削壁幽谷,阔野平原,遂成为一方风光旖旎美丽而富饶的宝地。
明嘉靖《永嘉县志》载,自六都至十九都,俱由河达城为河乡,土沃水深,庶民力耕,有山可樵,亦称乐土。河流的形成,有了丰腴富饶的沃土,为居民提供了衣食之源和舟楫之便利,乡民便陆续从外移徙来此,靠山近水而居,在这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开发,凿河开渠,建立村落,创业与发展,逐渐形成发今日之上河乡。
上河乡不是行政建置,而是广义上区域性地方名称。上河乡又简称为上乡,早见之于明姜准《岐海琐谈》所载:“万历己酉(),永嘉上乡自十六都至十九都乡民忽结颗会盟······”距今温州古城五里至五十里,其区域范围在清光绪八年()《永嘉县志·乡都》所载已是很明确,吹台乡十四都、十五都为上河乡、下河乡分界处,吹台乡十六都都属上河乡,建牙乡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均为上河乡之地。此外,上河乡还包括集云厢部分(将军桥)。吹台乡以其地有西周时周灵王之子(名晋,世称王子晋)吹箫之台(在吹台山)得名,旧管里十三,其中河清里即今老竹一带。建牙乡,源于五代梁开平(-)初,阳羡(今属江苏)人校书郎蒋湛隐此不仕,梁太祖朱温遣使建牙旗、持牒诣其家征之,命蒋湛所居地即庐授焉故乡名建牙,旧里名三,鹏飞、仙门、集云。鹏飞里约包括今丁腰、华亭、横塘、瞿溪、郭溪、宋岙一带,仙门里约包括上汇、仙门、任桥、凰桥、浦北、曹埭、仙庄等地,集云里约包括塘下、塘下坑、四古庵、水闸头、白塔殿、梅屿、渚浦等地。
上河乡在宋时,还是一片人烟稀少之地。宋乾道二年(),温州一场大水,数百里原野均遭湮没,人亡村毁,一片凄凉,村里几乎无人为居,于是温州知府奏请朝廷从福建移民温州。现存的宗谱上记载,很多姓氏都是在宋时从福建赤岸一带迁移过来,这与温州城遭遇特大洪水有关。至明时,弘治《温州府志》所载上河乡地名仅为21个。当然这21个地名,是指里名,而非村名,因人口少,几个村编为一里,而里往往以某个村地名命里名,故有的地方名称当时已有但未记载在府县志中。清末,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村落逐渐增多,清光绪八年()《永嘉县志》所载上河乡地名已达个。发展至今,上河乡已是人口稠密、村庄诸多的繁荣地带。
上河乡山水兼利,平原广阔。村庄大都负山临水近田而建,故村名中傍水者曰“浦、桥、溪、河”,靠山者曰“屿、岙、岗、岭、岩”,近田者曰“庄、垟”等,诸多名称,丰富多彩,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大多地名都流传下来,但个别地名如亭山、韩丈等,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已改名,或将被人们所遗忘。
上河乡南、西、北三面环山,群山逶迤,起伏连绵,气势雄伟壮观。境内主要有东南的吹台山,南面的岷岗山、五峰尖,西面的瞿溪、雄溪、郭溪诸山,西北的集云山(即塘下山)、北面的梅屿山、君子峰,东北的西山,中有仙门山、玕屿山。境内河流以瞿溪、雄溪、郭溪三溪为主,还有发源于岷岗、吹台、桐岭、方岙、塘下坑诸山的溪流。瞿溪、雄溪、郭溪三溪之水在仙门汇合为仙门河(前湖),再与岷岗、桐岭、吹台诸水流汇于暘湖,至净水(灰炉),始称为会昌湖。这里河流纵横,桥梁衔尾相接,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光。
上河乡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四季分明,适合种植多种植物,一年水稻两熟,鱼丰充足,故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清方鼎锐《温州竹枝词》诗云:“几曲河分上下乡,人家疑住泖湖庄。运输船只飞如燕,十里风吹晚稻香。”“上河乡到下河乡,甘蔗青青桔柚黄。更喜连年多乐岁,收来租谷满船装”。那时的上河乡,河两岸是青青的甘蔗林,一望无垠的稻田,河上小船穿梭往来,无愧有浓郁的山水田园风光。
上河乡物产丰富,有铅锌铜银矿、石英、泥炭、黄铁矿、花岗岩、高岭土、铅锌矿等矿物质。土产有柑桔、杨梅、白萝卜、席草、竹、龙须草、油柿等。柑桔在上河乡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宋时,西山净水一带柑林成片,叶适《西山》诗云:“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足见当时西山净水一带柑桔栽培之盛,那时柑桔还列为朝廷贡品,供皇宫享用。此外,吹台山古时还产有制琴用的椅桐及制笙箫之用的竹子。丁腰玉清观的古银杏、渚浦的樟榕连体树、新桥、下斜的古榕树,宋岙河头的古樟树,珍贵而奇特。
宋史称“瓯人性柔,俗喜浮屠。”上河乡为瓯越之地,老百姓好礼佛,敬鬼神,故上河乡寺堂庙宇林立。各大寺观中在中元节前后都有定期的普利道场(盂兰盆会)之举,神庙每年都有一次的庙会,有演戏,或鼓祠,或迎神出巡等习俗活动,丰富多彩。端午节期间,上河乡都有举行龙舟竞渡之习俗。宋时,会昌湖是龙舟竞渡胜地,设有“悬标”,由温州太守主持斗龙仪式。叶适诗云:“使君劝客亲付标,两朋予夺悬分毫”,“古来峥水斗胜负”。到明清时,西山净水一带龙舟竞渡日趋衰落,而仙门、马桥一带渐盛,且成定例,且引来温州城郊、下河乡龙舟前来竞斗。
闻名的瞿溪二月初一集市,是上河乡最大的市会,源远流长。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已有“瞿溪市”之名。瞿溪河头已是物品满目琳瑯,商品发达地带,与将军桥一带“西山市”齐名,延续发展至今。明时,瞿溪开设有造纸局,朝廷派差官监造,生产供宫廷享用的高贵纸——蠲纸。清至民国年间,古镇瞿溪、雄溪、溪口上带还是闻名全国的卫生纸集散地。清末雄溪商业发达,置为雄溪镇。
上河乡风光旖旎,景物宜人,名胜古迹颇多。有西山、吹台山、岷岗、分水城、八仙岩、古洞岩、唐宋时期西山青瓷窑址等诸胜。其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迷人的山峰、多姿的溪流,留下了许多名流雅士的足迹。吹台山、西华山,是王子晋吹箫修身之处;梅屿山,是汉梅福隐居地;仙门山,为韩君丈人会仙之地,又是明苏之伟读书之所及马一腾居士静修之处;岷岗山,是宋戴溪、王楠青年读书的地方;长老山,为宋名士王绰和薛师石青年读书之地;暘岙,有明王叔杲的暘湖别墅;渚浦,有明何白的山雨阁、王一夔的别业;闻名遐迩的瞿溪潘宅庄园是潘国纲(鉴宗)晚年养老地。历史上,南朝谢灵运、唐张又新、宋杨蟠、叶适、赵师秀,元许谦,明王激、龚秉德、黄一鹏、王叔果、王叔杲、何白,清朱彝尊、王又曾、梅调鼎、孙衣言,民国刘景晨、夏承焘、王敬身等,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均留下了琅琅可口的诗赋。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钟灵秀气的山水,孕育了代代风流人物。宋英惠侯卢璇、常州知州何天衢、著名道士林灵素、永嘉学派著名学者王楠、陈谦、“温州一代词宗”卢祖皋,元司天临奏差郑延年、明德州同知郑思道、衡州知府何懋官、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白巾军”首领何兆龙、清湖南粮道张瑞溥、内阁中书张之纲、拨贡四角号码发明者之一张玉生、国民党陆军中将张千里、温州十大抗日烈士金雯及樊孟云、现代戏剧学家董每戡、著名戏剧导演董辛名、金融学家教授邱志宏,都是上河乡著名的人物。上河乡瞿溪还是台湾国宝级作家琦君女士童年生活的故乡。此外,上河乡还是著名的侨乡,涌现出了许多爱国敬乡的华侨,为家乡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上河乡群山环绕,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桐岭、铁场岭(天长场)、铜钟岭、分水城是西南面进入温州城的必经之道,西山是温州城西南屏障,居咽喉之地,门户之势。历史上,上河乡对于温州城西南防卫举足轻重,具有较高的军事战略地位。上河乡大川、岷岗、西竹、金堡、屏山还是浙南游击纵队、红十三军、中共永嘉县委的革命命活动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
如今的上河乡,交通四通八达,商肆栉比,高楼大厦林立。瓯海大道、温瞿公路、高桐路、六虹桥路、温桐线、宁波路、福州路,纵横交错,形成交通枢纽地带。瓯海行政中心、温州火车南站、浙南农贸批发市场、温州大西洋购物中心、温州物流中心、温州真皮大世界座落在境内,成为瓯海中心区域,社会发展趋势日蒸而上,生机昂然,活力四溢。
注:
七洲洋:今海南岛以南洋面,包括西沙岛洋面。
(内容来源:瓯海社科。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rwls/2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