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7/6 14:27:52 点击数: 次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朱奕奕“35岁的时候,我在干什么?”4月28日晚,在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上,主题演讲嘉宾、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4月28日晚,在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上,张文宏鼓励科技青年立志解决人类生存的难题。视频拍摄:朱奕奕剪辑:田瑞玥(01:14)看着台上的年轻人,张文宏笑着说,35医院值夜班,还要带着孩子,因此引发了不少家庭矛盾,每个月拿着不高的奖金,年终奖也不多,自己也曾经迷茫过,想着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要不要离开上海,这是自己35岁时的故事。本次引领计划的获奖者许多在35岁以下,张文宏笑着说,相信各位获奖者的心情和自己一定很不一样。尽管如此,张文宏表示,自己也一直撑着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在这场疫情中和中国所有的科学家一起战斗到今天,中国的成绩也受到世界的认可,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光荣。上海科技青年引领计划意味着什么?在张文宏看来,上海科技青年后面加了“引领”二字,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相信大家今晚回去之后马上会睡不着,毕竟上海这么多优秀青年,院士专家层层选拔就选出了你们35人。”他调侃道。但同时,张文宏也引用爱因斯坦的故事,鼓励年轻科技工作者们不要受困于责任感的重压,而要心怀对科学的热爱,“爱因斯坦成名的时候仅25岁,他大学毕业后曾经找不到工作,没有进入学院工作,不用发无尽的论文,然而这一年反而成为他投入科学研究最专心的一年,此后奠定了多科学的基础。”此外,张文宏指出这些引领者们不要时刻记着自己是人群中最杰出的一员,必须回到大众中去,科学研究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科学让人类更糟糕。“相信今天的35人都发了很多的Paper(论文),但这次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在问试剂、疫苗、特效药在哪里。”张文宏说,所以科学家引领未来的时候,有纯粹的科学,也有立志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科学,相信各位未来可期。本期编辑常琛推荐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rwls/220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