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应试教育
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
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我们现在脑子里假想这么两个人物。
一个是中国学生小明,另一个是美国学生大卫。
小明是典型的从中国山村一步一步努力,考取了清华大学。
成绩是真的好。但他到北京后,你会发现:
小明的知识视野非常狭窄,几乎没接触过什么课外书。
而且,不会说话,不会穿衣,见到女孩就脸红。
给人感觉很土。
大卫呢,家境当然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比做最难的数学题,大卫远远不如小明。但大卫的接触面很广,擅长游泳、击剑、高尔夫球等体育项目,画画、钢琴也都会,还参加过各种学生活动、演讲比赛、计算机比赛等,当过学生会干部,还特别有爱心,医院照顾老人。
放在中国家长眼中,这不就是中美教育的巨大差异吗?
小明是典型应试教育的产物,大卫是典型素质教育的产物。
小明学习很苦,而大卫过得很幸福,任意挥洒自己的禀赋、兴趣和才能。
可事实上,他们俩是一回事,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直奔着考试去了。
而,大卫干了那么多事,其实也是疲于奔命,目的也是为了凑够美国名校的入学标准。
相比之下,大卫的处境可能还不如小明。
因为小明面对的确定性比较强,只要考过了名校的分数线就能上。
而大卫,不管他凑够了多少东西,能不能上名校都是没准的事。
二、美国素质教育其实另有目的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移民国家。
但它有一个民族主体,称为WASP,翻译过来是指:白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教徒。
这群人代表着美国的主流精英阶层。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主流精英阶层为了抵制外来族群,保证他们的下一代能上哈佛、耶鲁等名校,规定这些名校要考希腊语和拉丁文。
而公立学校并不教这两门课,只有他们自己的私立学校才有教。
这就有效地把其他族群的孩子拦截在名校之外。
直到后来,他们自己发现:
不将其他族群的人才纳入主流精英阶层,国家无人可用,对自己族群本身也不利。
所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们取消了希腊语和拉丁文的考试,于是,其他族群的孩子开始大量进入美国名校,并且逐步加入主流精英阶层行列。
最先起来的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孩子就读名校的比例一度达到百分之四十几。
于是,美国主流精英阶层又不干了。
又搞出一大堆体育标准、社交标准等限制条件,
把犹太学生的比例降下去。
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国家急需人才,美国名校大门才算又对全民敞开。
但很快这个阶段又过去了。
美国名校又开始强调那些莫名其妙的素质教育标准。
所以,美国精英教育的底色一定是应试教育,
因为应试教育是挑选人才最高效的方式。
美国素质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控制其他族群进入主流精英阶层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