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人文历史 >>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围项目1速览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围项目(1)有:葛亚琪《龙翔桥》、王双跃《“背篓”人生》、陈建华《夹缝之地—城村共生》、陈劲《小镇青年档案》、吕廷川《华不注》、齐水勇《他们她们》、田建明《江南弃儿》、吴凡《精神原乡》、孙旻焱《我是路人甲》、孙旻焱《中心之城》。
葛亚琪《龙翔桥》
▌摄影师简介
现为独立摄影师“阅览室”主理人;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年-年供职于杭报集团和都市快报,任摄影记者;年入围中国新闻摄影年赛、年入围人民摄影“金镜头”奖;年入围浙江摄影“新峰计划”。
个展:
台北《大陆老兵》;杭州《萧山-普通的风景》;杭州《日间新闻》
摄影集:
《大陆老兵》;样书《东京昇龙桥》入围年东京艺术书展、年上海艺术书展;《萧山-普通的风景》;手工书《监控账本》入围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样书《龙翔桥》入围年东京艺术书展;样书《零零陆陆》
▌主题阐述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斑马线上变得如此贴近,即便不小心碰到彼此也没时间稍作停留。各种各样的人出现又消失,哪怕穿着唐装汉服,或是COSPLAY爱好者、朋克族那样个性张扬的外表,在这里都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龙翔桥是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十字路口,这里的街道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每当周末或者节假日,龙翔桥总是人流密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变得异常贴近。
年,我开始在这个十字路口拍摄路上的行人。最开始只是单纯的街头摄影,但是随着照片数量的增加,我发现被拍下的画面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性。我根据这些线索将数万张照片进行分类和整理,进而梳理出一些时常被人忽视的真相……
哈哈02龙翔桥.2.14
哈哈07龙翔桥.2.13
哈哈01龙翔桥.2.13
王双跃《“背篓”人生》▌摄影师简介
从事摄影40多年,现为湖北摄影家协会会员,长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先后在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光明网、台湾中国日报、民族画报、湖北画报等国内外50多家媒体上发表。
年,“大美方山”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年,纪实摄影作品《古稀老人的脱贫蜕变(组)》入选“脱贫攻坚精彩瞬间”全国优势摄影作品展和高帆杯“行走中国”全国摄影大展;纪实摄影作品《田头登记照》入选年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全国校友作品大展;纪实摄影作品《“背篓”人生》获湖北省第二十七届摄影比赛铜奖。
▌主题阐述
在鄂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种传统职业仍在“沿袭”。交通的发达,社会的进步仍然没有阻挡住他们的脚步——这是专门在半高山上从事背运蔬菜,被称之为“背篓”,又叫“背脚佬”“巴山背二哥”的人群。
连绵大山,山高坡陡,蔬菜只能依赖人力运送,因而“背脚佬们”成为鄂西南高山上一群固有的劳动者。他们大都来自周边乡镇,正值壮年,一个脚背子、一个篓子和一个“打杵”和他们终日相伴……
年,我开始拍摄高山蔬菜,接触了这个群体。目睹他们三五成群,起早贪黑、日晒雨淋,居家带口,不分昼夜的忙碌在田间地头,一人至少背负一百多斤的蔬菜,艰难的在山间小道上前行。他们的艰辛和坚韧,让人心生敬意,我不由自主的把镜头对准他们,并真实的记录他们……
天晴,汗流浃背;雨天,泥水满身。他们毎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出发了,来到田间,装篓、弯腰、上肩、起步,一天几十个来回。打杵立在身后,一袋旱烟缓解周身的疲惫;盘腿坐在路边,简陋的午餐脸上仍不失笑容。从容的行走在山间田埂上,对自己的劳动付出仍显出豁达和自信,双肩担起家庭重任,背起他们的苦辣人生。
多年后随着机械化的进程或许其他原因,“背脚佬”这个行当终将退出舞台,如同“华山挑夫”“重庆棒棒”一样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们在岁月进程中的付出会长久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高山“背篓”们拍摄时间年9月11日、地点湖北长阳火烧坪乡
小镇上揽活的“背篓”拍摄时间年9月5日、地点湖北长阳火烧坪乡
没有接到活的背篓们只有流动去碰一碰运气拍摄时间年7月26日、地点湖北长阳火烧坪乡
陈建华《夹缝之地—城村共生》▌摄影师简介
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动画设计专业,由于对摄影的热爱,自学相关摄影知识与技能,并在毕业后进入深圳市宝安日报社任职摄影记者工作,本着视觉传达的载体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感知,旨在更深刻的认识和表现自己对不同层面人与环境的关系。
获奖经历:
年11月作品《流金岁月》入选第7届“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并于关山月美术馆展出。
年7月作品《AfterGrowing》入选第一届TheotherHundred国际人文大赛,并于香港太古汇广场展出。
-年连续四年作品获得中国县市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
▌主题阐述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每个国家都有城中村,而它们似乎都是低质现象的代名词,充斥着脏乱、没有规则,引起焦虑。但是城市确因这样造成了新建城市的生活状态。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缘之地”,城与村,彼与此,似乎那么格格不入,相生相斥。深圳一千多个城中村里居住了60%的城市人口,而且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片区,即便是最核心的区域也能与城中村亲密接触,这种分布特点让城中村充分享用城市的滋养,与城市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中村是一种“深圳独美”。在这里,城与村共生,并且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现代城市空间中正在消失的景象:活力、生机、年轻、混合、复杂、交融……
城中村的特定性质决定了其在空间价值上,因为便宜所以产生聚集与活力,如果我们想要活力,必须能够包容那些不想要的文化。而在这样兼具包容性与开阔性的深圳,城与村并不对立,实可共生。诚然,分布于深圳各个区域的这些“夹缝之地”也并非是外界想象的都是低质现象和“底层人群”,相反,他们是非常富裕的村民、收入可观的蓝领工人与小商贩、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是程序员,可能是设计师,可能还是公务员,那是一个非常丰富与精彩的生态系统。
对于深圳这座城市而言,城中村孕育了深圳人思变的动力,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它是深圳移民文化最好的注脚。同时,为五湖四海来到深圳追求梦想的人提供了第一落脚点,他们是特区活力与竞争的基石,也承载着在此起步出发的所有人的“深圳梦”。
在本专题的镜头下,就是旨在透过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事物到静态叙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非寻常的内涵意义,在静态的画面中展现出鲜活的日常与非寻常生活,深入探索深圳“城与村”,“彼与此”的“夹缝之地”,这样的“深圳独美”。
陈劲《小镇青年档案》▌摄影师简介
年出生于广东。自由报道摄影师,策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rwls/2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