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人文历史 >> 王维17岁时写的唐诗,我们27岁时还在学
作为唐诗当中的重要代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独成一格,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王维还是一个少年天才,在其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在诗坛上小有名气了。
而其在17岁时所写的一首七绝,情感真挚,明白如话却又意境高远,向来是备受推崇的名篇。在我们今日的诗歌学习和鉴赏当中,都需要学习和品味的。且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题目就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乡古诗,这首诗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就是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诗写于王维17岁的时候,当是时,诗人已经远离家乡(华山之东的蒲州)在长安谋求功名,热闹繁华之地虽然炫人耳目,但是内心深处依然倍感思乡之情,所以诗人情之所至,笔之所至,写下这篇后世传颂的经典名篇。
开篇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就写出了诗人的处境,而“异乡”、“异客”更是写出了诗人内心最深刻的感受。在当时那交通、通讯都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十几岁的少年远离家乡,内心的漂泊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而下一句,更是阐述了这种孤独感的深刻,“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明白如话,一则扣题,“佳节”就是指的“九月九日”,“倍思亲”写的是自己此时此刻的思乡感受。
这两句朴素无华却又情感真挚,不愧为思乡诗中的经典诗句。
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想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登高,带上茱萸,乃是一项习俗,这两句当中,诗人没有再继续深化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将视角投放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想象着远方的亲人在今日登高,都会发现少了一个人,也就是诗人自己。
这两句其实是反写,字面上写故乡的亲人兄弟不能团聚,实际上则是写的自己的孤独处境,如此手法,更觉情感的一波三折,更为引人入胜。
王维的这首七绝,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当中,脍炙人口、情感真挚,再加上明白如话,使得这首古诗传唱千年而不衰。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