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神话传说 >> 终于为懒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我会一直懒下
闪闪说书
第4回
今天是母亲节,
闪闪在此祝天下的母亲
《史晨碑》的母
《乙瑛碑》的亲
《华山神庙碑》的节
《楼兰简》的快
《曹全碑》的乐
献给天下母亲!
▼
你方唱罢我登场!
继小篆之后,隶书登上历史舞台!
这回大家会感觉智商在线,
终于识字了!
那么,问题来了
从难懂的小篆到一眼就能辨认的隶书
文字是如何发展的呢?
闪闪不才,总结了一个字
懒!
这人一旦懒起来,不得了!
懒得走路,有了汽车;
懒得爬楼,有了电梯;
懒得洗碗,有了洗碗机;
懒得逛商场,有了淘宝;
······
还有很多,闪闪我都懒得说了!
那懒得写字,你猜会怎样?
让字简单点,再简单点!
隶书就是这么来的。
隶书者,篆之捷也。
(萌芽于战国,孕育于秦代,
定型于西汉,兴盛于东汉。)
▼
对比1
变圆形为方形,变弧线为直线!
?小篆不规则的曲线和圆转的线条变为平直方整的笔画,从而使汉字进一步符号化,几乎全部丧失了象形意味。
对比2
变多点为一画,变多画为数点!
?在小篆中,上述各字都有一个偏旁“火”,它不管在什么位置都是一样写法,都还保留单体字的形状;但在隶书中却随着不同的位置分为“火”、“灬”、“”等等不同的形体,大多数看不出原来是个单体字了。
对比3
省繁就简,能一笔坚决不加两笔!
?隶书的形体,较之小篆往往有所减省。
这样写字的速度“蹭蹭蹭”加快了。
(懒人的目的达到了)
从小篆到隶书,
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
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大多数文字,不用闪闪解释,
大家也都认得出来了!
▼
书法史称这一变化为“隶变”。
所谓的隶变过程,
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书体
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
这一隶变整整花了年!
(从春秋战国到东汉末年)
▲甘谷汉简,两汉时期。
与政权强制使用的小篆不同,
隶书是人们“懒”的结晶。
演变的秘密,也许是某一个小人物
匆忙间挥就的笔画里。
▲目前发现最早的家书,写于秦统一前。
隶书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便,
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
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
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
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
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居延汉简,两汉时期。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之一,成绩好的可以做官。当时的“史书令史”,就是擅长写隶书的官职。
▲保存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的居延汉简
隶书完美逆袭!
▼
当然,隶书逆袭成功不仅“懒”,
主要是它还“懒”出境界,“懒”出了风格。
比如连长肉都懒的长,这是境界。
隶书的美就存在于
这历时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懒”出境界,美!
●波画有蚕宝宝的头,燕子宝宝的尾巴(蚕头燕尾),超萌!一波三折,点划分明,粗细有致。
●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
●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
闪闪举个栗子!
《张迁碑》和《曹全碑》中都有“君”字。
《张迁碑》行笔迟涩顿挫,雄厚古拙,内含筋力,类似于松树梅花枝干的苍老虬结;《曹全碑》轻盈流畅,飘逸生动,类似于柳枝的飘浮舒展。
▼
“懒”出风格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东汉隶书精品为例)
①
清瞿劲挺,瘦硬通神
代表作有《礼器碑》、《张景碑》、《史晨碑》、《武梁祠题字》等。这类风格的汉碑数量较多,后世书家受此影响较大。
▲《礼器碑》
②
清俊秀雅,华丽流美
代表作有《乙瑛碑》、《曹全碑》、《华山碑》等,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甚大。
▲《乙瑛碑》
③
平整端方,法度森严
汉隶这类风格,区别于华美艳丽之处,在于平整端方中透出一派古拙天然之机。代表作有《衡方碑》、《鲜于璜碑》、《张迁碑》、《熹平石经》等。
▲《鲜于璜碑》
④
风神纵逸,烂漫多姿
代表作有《石门颂》、《杨淮表》、《封龙山颂》等。
▲《石门颂》
⑤
怪诞草率,立意求变
这类代表作有《甫阝阁颂》、《裴岭碑》、《景君碑》、《夏承碑》等。
▲《夏承碑》
▼
隶书上承古篆遗绪,与小篆并辔,
下开魏晋草、楷、行书新脉,
实为中国书法艺术之基石。
终于为“懒”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
真的,别瞧不起“懒”。
▼
未完
待续
······
闪闪说书
第5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