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张文宏这段时间,我无数次被张文宏这个男人刷屏了。他是谁?医院感染科主任,也是这个疫情特殊时期最“闪亮”的网红医生,是无数人的新偶像。第一次知道他,是他的强势发言:“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面对追捧,看破套路的他:“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当媒体采访时,张妈妈打进电话,记者表示希望参与,张文宏道:“你们就想探讨别人隐私,我偏不接!”在专业领域,张文宏担任博士生导师、医院感染科主任,也是上海救治医疗专家组组长。关于治疗的核心内容,他直言不讳地表达:我说了你也听不懂。术业有专攻。不讨好,也不炫耀。但他却会用最朴实简单的语言告诉大众:“但是,我有一句话,你一定听得懂。上海的方案,讲出来就一个点:它集中了上海最好的重症医学,最好的感染病学,最好的呼吸病学,最好的心脏病学,最好的人工肺ECMO团队。”疫情期间提到医生,大都是“付出”“奉献”“牺牲”“白衣天使”等等,加上专业所限等诸多原因,中国的医生大多是沉默的。而取得了一定权力和位置的人,往往惜字如金,爱说官话套话。但张文宏恰恰是个奇葩。真实、耿直、接地气。他不跟你扯专业,讲什么基因序列、专业原理,就跟你讲你听得懂的话;他也不搞高大上,告诉你累了就喜欢看不动脑的电视剧,办了健身卡也从来不去;他打破了我们对大专家的刻板印象,让全国人民看到一个有爱恨和血肉的人。硬核又可爱!同为强者,与众不同,更能被记住。而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差异化出圈」的策略,完全是可借鉴的。攻占小山头,是强者养成的开始不论专业能力还是社会地位,张文宏无疑属于强者。虽然他不愿多谈自己,但我们还是能从这份扒出的简历中窥见一二:年,出生在浙江温州瑞安。年9月,考入瑞安中学年,17岁的张文宏撰写《论温州模式》这篇作文获得了华东地区“中学生政治论文竞赛”一等奖他和指导老师一起去领奖,第一次走出瑞安。虽然来自小城市,但他很快就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获奖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得出了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瑞安中学不输给上海和杭州等大城市的名校,我也不输给这些名校的学生”年,张文宏进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就读,年博士毕业,之后在哈佛、伊利诺伊州立做博医院感染科主任来划重点:1.来自小地方(17岁第一次踏出家门)2.因某种原因,攻占了一个小山头(作文比赛)3.到了更大的舞台,有人缘,也有搜集信息的能力4.知己知彼后,有自信和好胜心5.在随后的人生发展中,持续领先(走出国门,博士后,直至今日火出圈)其实,张文宏医生的成长路径非常典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早在年,牛津大学的HerbertW.Marsh教授就提出了的研究,后来又有许多学者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不同的观察实验,在历时30年,观察到多个国家超过数千例的真人对照后,得出结论:在小圈子里拔尖,对一个人的影响更积极。在这个研究中,他们找出资质差不多,同样努力的小孩儿,一批放在好的大池塘,一批放在差点儿的小池塘。结果是那些孩子在小池塘里的在学业上表现更好。(包括成绩、活跃度、毕业率、完成率等等)。因为他们不断地在小池塘中享受到“赢”带来的成就感,尝到了甜头,有了更好更强的自驱力。而在大池塘中,因为优秀的同龄人绝不在少数,竞争激烈,很少享受到“赢”的成就,一些孩子的自信、积极性也很快地被消磨掉。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在高中阶段最突出,在亚洲人身上更显著。简单来说就是,不论起点如何,只要你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拔尖,就会产生正向循环——一直赢,一直爽,强者恒强。即便未来到了更大的平台,也会因为有更强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更完整的性格和更全面的能力,影响到未来的人生。“强者恒强”的本质:胜利者效应说白了,出生于年的张文宏,就是一位通过自我奋斗,在特定领域做大做强的普通人。因为疫情,出圈了,才被大众所知。比起富二代,比起一夜之间蹿红的明星,从普通人中走出的强者,更有现实参考意义。比张文宏更年轻的,还有去年因《奇葩说》爆火的詹青云。从小学到高中,詹青云转了六次学,每到一所新学校,成绩在班上都是垫底的。在之前的环境里是最好的学生,转学后因为池塘更大对手更强而变成了最差的那个。她为什么能够实现从山村-县城-香港-哈佛-火遍全网的逆袭?虽然离不开父母的接纳和鼓励,但也离不开她在一个个小池塘锻炼出来的,相信自己能做好的信心和勇气。詹青云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在高考时本来想考北大,没上成,所以去了香港中文大学。可错过北大的她,却因为普通话好,辩论很厉害,在香港中文大学成为了鸡头,于是往更高的目标迈进,走到哈佛。詹青云的父母,因为家境的普通,并不能给她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但不论是刻意训练,还是偶然捡漏,她先在某个小环境“赢”一次后,就可能找到成为胜利者的方法和途径。不管是张文宏还是詹青云,虽然他们的起点并不高,但都不断在小圈子里积蓄能量,然后把这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于是,每一步都是一个飞跃。教育环境,适合的比最好的更重要这些年,择校和学区房的话题度一直居高不下。我几乎每天都会私信收到关于要不要咬牙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去。我觉得,真的是量力而行吧,不一定非要削尖了脑袋将孩子送到超越孩子能力和家长能力的学校去。当然,我绝非反对择校,毕竟六六现在郑州上的也是好学校,选择小池塘里养小鱼,可并非愿意污水里养鱼。今天主要是想分享,在孩子大一些之后,要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更适合孩子的「池塘」。我怀七七后从北京回了郑州,主要是为了陪在郑州上小学的六六。好多朋友就问我,为什么不带六六去北京上学。如果用上各种长辈的人情,把六六带去北京塞进最好的学校,并非实现不了,但我最终还是觉得郑州更适合她(当然,她喜欢现在班里的老师和同学不愿意走,也是一方面)。“小池塘里的大鱼”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一个孩子没那么自信,还没尝到胜利者效应的甜头,或者起点没那么高的孩子做一个参考策略。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好的那个度,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本身的情况去把握。因为六六就是个各方面天赋都很普通的孩子,在现在的环境尚且不能很出色,那我就会选择让她先适应现在的环境并引导和帮助着她逐步取得一些胜利。未来到底能走进怎样的池塘,还是看她自己。
资源丰富、事事占优的「大池塘」吸引了各方大鱼小鱼,但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
自家的孩子在这样的「大池塘」中,能否“搏杀”出来?能否不受影响,依然快乐开心?而作为家长的你,能否保持平和心态?
我们都希望自家孩子是最好的。但冷静想一想,当孩子确实没有那么强时,盲目给他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到底合不合适?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讲,承认自己孩子是普通人挺不容易的。但正确的自我认知,更容易帮助我们选择更合适的发展策略。当孩子没有那么强时,与其去「大池塘」竞争。不如先放到「小池塘」中去,放到他们更能驾驭的小圈子里去。比如先去小区里的幼儿园,再去相对好的小学,在竞争相对和缓的环境中,逐步地引导培养他的长处。先让他享受到在小圈子中拔尖的红利,做「小池塘中的大鱼」,让孩子能做到他能力中的最好。从一个成功开始,复制出更多的成功。那在什么时候发大招,选择好学校、顶尖学校呢?牛津的HerbertW.Marsh教授的研究发现,这种「小池塘中的大鱼」的效应,在高中阶段最显著。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张文宏、詹青云的策略,先从小学,或者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给孩子机会做成一件件小事,攻占一个个山头在小圈子中出色,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走向更大的平台。分享这篇,是源于前两天和Grace的沟通,我们俩聊起牛津教授的研究时,一致认为“不一定从一开始就非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适合的才最好”。Grace和我的相识挺戏剧性的。两年前为了写护肤科普,我联系医院皮肤科工作的好朋友,结果有一个介绍了Grace给我,说那是她好朋友,一个奇葩,高考全省第一名进北大光华的标准学霸。只是因为自己对美容护肤很讲究,不满意市面上的美容机构,家里又是医学世家,就自己开了一家,对美容护肤非常懂。于是,在公号每周出美容科普的日子里,闫主任坐诊特别忙没办法随时回复我,Grace就经常帮我解答一些细节问题,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的店也是我唯一敢让动我脸的店。作为高考状元,她也是从小池塘走出来的,一个个小山头攻占下来,坚韧自信,无惧任何挑战。自己孩子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环境,或许只有自己才能判断。希望“小池塘里的大鱼”这个研究,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ReadMore六姥姥专栏
培养自律的孩子,这个路径亲测很有效清单
我给七七准备的0-2岁绘本里,最推荐这11个!六姥姥专栏
“起跑线”算什么,“后劲儿”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强支撑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shcs/2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