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复旦大医院徐建江春华秋实

发布时间:2022/8/10 17:49:58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前言:回首过去的四十年,她的故事中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裹挟,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关键抉择,但她却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每一段路都沉淀着坚实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

“我喜欢植物,尤其是果树,我喜欢看着它们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从一粒种子破土到结果,它的周期很长,但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徐建江

脚踏实地做临床

在本科毕业之后,徐建江就职于医院眼科,动手能力强的她很快就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慢慢的熟悉眼科的诊疗常规之后,这个本打算学习建筑设计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当时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的小众科室。徐建江并医院工作太久,因为丈夫的工作调动,她也作为家属去到了上海。

年轻时候的徐建江

本科学历使她在上海的求职工作并不顺利,机缘巧合之下,医院中美眼科中心并成为一名专职的白内障手术医生。一做就是8年,徐建江早已记不得8年的时间里她为多少白内障患者带去了光明,也不记得在这8年的时间医院的白内障手术医生。8年前,医院时,中国的白内障手术刚刚起步,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几个医生可以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8年之后,中国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已呈井喷之势,而徐建江的名字也逐渐被业内人士所熟知。

然而,初获赞誉的徐建江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白内障手术给无数患者带来了光明,但相对单调,我比国内的大多数医生接触早,所以做的好,但是现在中国很多医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很漂亮的白内障手术了。接下来,我想做一些更为复杂、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年,徐建江入职复旦大医院/医院,在这里她将开启自己未来几十年的角膜病学的研究,她也将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更多患者带去光明。

很快,徐建江的面前就出现了一堆亟需解决的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曾说,如果一名眼科大夫想熟悉白内障手术,大约需要1年时间,但一名白内障大夫如果想成为一位合格的角膜病大夫,则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弥补这1到10之间的距离,成为了徐建江往后的每日主题。

医院的角膜病专科处于发展初期,时任学科主任的徐建医院角膜病专科的学科发展,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她时常感受到在临床上很多东西拿捏不准。

“熟练掌握临床诊疗,一个靠临床经验,一个还需要大咖点拨。”

尽管当时她所在的平台及身份已然显赫,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视甚高,反倒更加主动去学习。那段时间里,徐建江先去广州中山眼科中心跟着陈家祺教授、刘祖国教授、黄挺教授,学习他们的临床诊治、手术设计。后来又跟着谢立信院士学习,还派自己眼库的管理人员去谢立信院士的眼库学习先进的眼库管理经验。

“学习是无止境的,自己掌握的总是有局限的,认识到这点,才能学得到东西。虚心学习,只有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并且在实际工作当中体现出来。别人才会认可你的。”

日后回想起来,徐建江觉得自己的这段“求学”岁月是难忘且愉快的,这种“求学”的精神从那时一直延续到现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了对病人的负责。

“现在,我也会碰到一些病人,在我拿捏不准的时候,我还会经常请教史伟云教授。看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从而减少弯路,提高患者的疗效,而不是拿这个患者去积累自己的经验,因为患者是把所有的信任都交给了我,我要对他们负责”。

史伟云教授和徐建江教授

角膜病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同时由于角膜移植的特殊性,还需要医生强大的组织能力。一例角膜移植首先需要供体,需要根据供体的情况设计针对性的取材方案,取到角膜材料之后需要协调床位、手术台。医院没有角膜保存液,这意味着获得新鲜角膜材料以后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移植。为了减少对珍稀角膜材料的浪费,往往需要先将患者收治入院,完善术前检查以待手术,但并不是每次供体和受体都能很好匹配的。有时会出现患者一切准备妥当,却被告知因为受体角膜质量不佳而无法手术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医生耐心的解释并且做好忍受患者抱怨甚至“大闹天宫”的准备。

角膜供体来源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徐建江团队格外珍惜角膜材料,牺牲周末、节假日做角膜移植手术,甚至通宵手术都是家常便饭。

“心疼得了角膜病的人啊,也心疼来之不易的角膜材料。患者在等着材料,我们也要争分夺秒地移植到患者身上,怎么办呢,只能通宵啊,但是有时候我们想通宵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供体随时会到,但是患者做准备需要时间,若因为患者没有准备好而浪费角膜材料真的让人心疼。”

面对这种僵局,在无法获得进口保存液的情况下,徐建江决定自己研制角膜保存液,在和乐琪骅大夫的通力配合下,他们终于调配出了可以让角膜材料保存10天的制剂,尽管保存液稳定性并不好,但总算能多争取两天的缓冲时间,为更多的患者带去了希望,直到后来,有了理化性质更加稳定的角膜保存液,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解决了一系列外围问题之后,供体角膜材料的紧缺始终是限制角膜盲患者获得光明的最大障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角膜疾病是仅次于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部病变的第四大致盲病患,约占5.1%;而中国就有约万因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

“好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宣传,以及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在我国遗体捐献的人士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去精准化地选择供体材料,既要保证病人的手术质量,又不能寒了捐献者的心。在这些事情上我们用尽了心思。”

稳扎稳打做科研

在当今任何一个年轻医生看来,徐建江的科研之路起步是相对较晚的。进入新世纪后,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她,越来越意识到学历对自己工作的限制。从39岁开始准备考研一直到47岁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徐建江也经历了8年的漫漫长路。

“考研需要英语,但那会我记性相当差,又有好多年没有英语学习了,以至于过了好多年才通过了考研英语。医院这么好的平台,我当时只有本科学历,压力很大,但压力也是动力,一直坚持,笑眯眯地坚持再考,直到通过了英语考试。不要让面子影响了进取。”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体现在了她的科研之路上,作为一个长期奔波于临床一线的专职医生,徐建江对自己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从临床文章开始,从中文核心期刊开始,稳扎稳打,每年一个小小的突破。从最早期发表了同事都觉得水平欠佳的非权威核心期刊文章,到后来1年在“中华系列”的眼科杂志上发表了三、四篇文章;从第一篇发在《Cornea》上的SCI文章到顶刊《Ophthalmology》;从闭门造车到ARVO会议的思维碰撞;从单枪匹马到交叉合作;从奔波于各地求学到编撰《眼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图谱》向同道答疑解惑,如今徐建江的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眼表领域,尤其是角膜疾病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我国自主研发“领扣型”人工角膜进入上市前临床试验

回顾自己当初为何要开始基础研究,徐建江这样说道:

“对于基础研究,像我们这样的专科医生只能算是半个门外汉。但是如果想把临床问题研究透彻,必须要做基础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知问题,甚至给出新的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做基础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临床,临床也需要基础研究的成果解决问题。火花是很容易碰撞出来的,否则,大家都在盲做。我们团队基础研究之所以做的好,很大一部分是和临床碰撞出来的火花。”

采访的最后,徐教授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余她还喜欢侍弄一些花花草草。

“我喜欢植物,尤其是果树,我喜欢看着它们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从一粒种子破土到结果,它的周期很长,但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而回顾她的成长历程,又何尝不是一棵丰饶的果树,年少时在白内障领域绽放光芒开出灿烂的春花,随后经过漫长的日积月累,到了秋天,又在眼表领域大放异彩,结出芬芳的果实...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与参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swzy/246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