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生物资源 >> 看那些虽六根清净而脱俗,但在诗中又带人间
01古代僧人虽然讲究六根清净,似乎应该远离社会。
但是在实际过程,僧人同世俗的交流是并不完全隔绝的。尤其同上流社会交流更为频繁。除去皇家经常光顾一些寺庙,比如古代的报国寺基本就是属于皇家经常光顾的。而官宦人家更是盛行去拜佛许愿,愿望达成还要去还愿。而且古代文人喜欢游历,最为方便的寺庙也是成为游历山水过程首先的借宿之地。几乎所有古代的诗人在游历中都有过借宿山寺。
到了满清时期则是大修喇嘛庙,凡是皇家园林及承德避暑山庄这类别宫性质四周更是大修。当然这时的喇嘛庙文化层面的交流来往基本就是藏传佛教之类的,或者就是祈福之类的象征了。
02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在唐宋明时期最为盛行的。大量的诗僧也出现了。
其原因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详细解读。有兴趣者可以翻阅。为什么古代佛家、道家出不少诗家、画家?主要是下面的原因
诗僧一般是指通晓文艺,善于诗作之僧。又称文僧。一般特指唐代江左之诗僧。所谓江左,即江苏、浙江一带,系继长安、洛阳之后,自中唐以后也成为文艺中心地。比如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说明了寺庙之多。这从南朝萧齐时期某皇帝经常出家让大臣赎身就可以看出,当年南朝对于僧寺的重视。
到了唐代虽立李耳(即老子)为始祖,并将老子创立的道教立为国教,但是对佛教也非常重视,对于犯龙颜,招皇帝不喜欢除了打入冷宫,也有送入寺庙出家,比如武则天。
而唐代好几个皇帝对佛教也是很痴迷,比如韩愈就曾经因为《谏迎佛骨表》劝唐宪宗,差点丢掉性命。这已经证明当时佛寺已经疯狂发展到一定程度,直到后来唐武宗灭佛事件,朝廷和寺庙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也不能怪唐武宗,唐代寺庙圈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肥沃,来源于朝廷赏赐、士绅富人捐献,并免瑶税,当时失控甚至收纳很多社会劳动力和游手好闲分子包括有些朝廷逃犯。写这些也是佐证古代寺庙同世俗的上层社会包括士人阶层是可以称为全方位,这也为从另一个层面提升了寺庙僧人的文化层次不能太低,否则无法交流顺畅。互相交流也能从文化层面影响到僧人的文学水平,所以有文学才华的诗僧出现也不足为奇了。
03僧人的诗,不受世俗功利所累。
他们的诗从一方面来说,也确实有清新脱俗之意境,有些也带有很深的禅意。而且大同当时的著名文人是好友。
、茶艺出众,同陆羽交往密切的:皎然(-)。
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也交流频繁,也有大量和诗存诗。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皎然〔唐代〕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皎然属于更喜好茶艺的,同陆羽交往甚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
这也反衬好多诗僧同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是很密切频繁的。
而他同下面另一个要说得灵澈也有交集:
《山居示灵澈上人》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从春柳、白云、松声、草色之中,感受到了禅的闲适与自在。由此,诗人突破了种种约定俗成的拘束,达到了适意自由的境界。于是,他感叹,正是毁弃了误人的虚名,他才能如此。可以想见,作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又秉承了极高的天赋,其家族可以对他有一番光耀门楣的望想。然而,他却出家了,这的确需要勇猛精进的勇气。出家后,他又修了大乘禅,追求心智的开悟,而不是拘于诵经持戒。现在,他终于达到了禅悟的境界,随处自在。
皎然属于主动出家的文人阶层。
、诗僧第一人:灵澈,同刘禹锡、刘长卿交往密切:
灵澈(~),本姓汤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归湖南作》灵澈〔唐代〕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只有湖水无行路。
史载灵澈为诗僧第一人,并喜好游方,属于喜欢四处游历的僧人。在古代经常有这样的在某寺挂个号,然后经常云游四方的僧人。灵澈就属于这类云游僧人。也是属于佛家修行的一种。
▲灵澈刘长卿有两首送灵澈的诗: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也能证明灵澈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文人阶层的认同和认可,交往也非常的密切。
雪、以画出人,集诗画成就于一身的贯休,唐末年的著名僧人。
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
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贯休《十六罗汉图·阿氏多》古离别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将世俗的离愁别恨之扰人比喻成美酒之醉人,又将儿女别离伤感之泪比喻成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联想奇妙,意味隽永。事实上,本诗前四句被当作一首五言绝句,流传甚广。后四句则告诚佛门中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应该断然弃绝俗世情思,不要也陷入离情别绪中去。
所以读诗赏诗,一定要看全诗。
如果只看前面四句以为贯休六根不净呢,实际前面是铺垫,后面才是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历经动荡朝代的齐己,四诗僧之一:
同贯休一样,齐己也是处在唐末到五代的交替时期,乱世之际使得他们越发遁入空门。
齐己(约~约)晚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诗僧:齐己齐己出身贫寒,在他那个时代即使是文人阶层也一样过得不如意,他从小喜欢诗,表现出。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早梅《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借描述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颜的风韵,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剑客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一个襟怀嵚崎磊落,慷慨豪勇,报恩酬知己,不畏死难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也是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真可谓志陵山岳,气吞江海,撼人心魄。
剑客齐己与贯休、皎然、尚颜等诗僧齐名,其传世作品数量居四僧之首。又与郑谷、曹松、沈彬、廖凝、徐仲雅等当时名士结为方外诗友,时相唱和。
《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
、白话诗僧寒山: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寓居浙东天台山。唐代著名诗僧。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
寒山中国历代名僧诗选(套装上下卷)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63.6购买寒山作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推崇。
寒山与拾得有一最有哲理的对话即《寒山问拾得》: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寒山和拾得的诗偈通俗易懂,哲理性也强。当然他们的诗偈有些非常有道理,有些个人则有些过于忍辱负重了。这个需要自己把握个度了,当然这也告诉我们有时人要学会对伤害你的言行表达不屑,做好自己那些伤人言行就无法影响和伤害到自己。
寒山的诗风和年前的王梵志一脉相承,也是口语体的白话诗。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却入山作了隐士。他与李白、杜甫同时代,放到星光灿烂的盛唐诗人堆里,他的诗艺算不上高超,但淹没不了个性的光辉。
他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至今不断——白居易、王安石都写过访拟他的诗集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诗有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的诗集的出版与校勘。
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众星罗列》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镜,挂在青天是我心。
寒山的口语化诗在宋诗中延续和发展的最为明显。寒山性格也是很无拘无束的,不受世俗所束缚:
比如他在《诗三百三首》写道: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后世对寒山有所神化,但是不也是说明其在那时代也代表一些文人内心的压抑也想如他一样吗?也许他更像是济公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