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地理环境 >> 错过了东京特展速来西安结识颜真卿
顏真卿(~年),是唐代名臣,書法家。唐中宗景龍三年(年),出生在京兆萬年(朱雀路以西,含光路以東,友誼西路以北,環城西路以南之間),安史之亂時,身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對抗叛軍。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興元元年(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其楷書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世稱“顏體”。
年中國文化界一個重大新聞“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元月16日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盛大起航。這场展览展出文物法跡件(組),其中,顏真卿部分共有展品27件,除了《祭侄稿》和《自書告身帖》是墨蹟外,其他25件均為顏書碑帖。
年初始,西安大雁塔古玩城叁和美术馆联合陕西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在大雁塔脚下举办了“丰碑-顏真卿名碑拓本特展”。此次展览共整理了从清早期到民国时期顏真卿碑石拓片二十余件组,其中不乏日本展览被遗漏的顏真卿給自己姑母書丹的《殷夫人碑》(舊在洛陽,原石在抗戰中佚失)和為“開元盛世”的操盤手宰相宋璟書丹的《宋璟碑》(在河北沙河)。
此次陕西众多收藏爱好者集自己珍藏颜真卿宝帖于叁和美术馆共展是为了纪念颜鲁公,同时也是为日本东京颜真卿大展的注脚或补遗,年伊始在大雁塔脚下共享艺事盛宴,展示、弘揚顏魯公的品德與書藝,是西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長相思,在長安。我們還要努力!
豐碑——顏真卿名碑拓本特展
33歲《王琳墓誌》近代
唐開元二十九年(年)書。秋,洛陽龍門鎮張溝村出土。全稱《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墓誌銘並序》,邊長90釐米。32行,行32字。
開元廿九年王琳卒於潤州,夫徐嶠(~年)悲痛欲絕,親撰其銘。翌年,嶠卒。徐嶠兩《唐書》有傳。官至“潤州刺史、江南東道採訪處置兼福建等州經略使、慈源縣開國公”。曾“撰易廣義卅卷、類二戴禮百篇、文集卅卷”。雖長顏真卿22歲,但屬群從兄弟。開元二十二年(年),顏真卿登進士第。但書此墓誌時還是一名33歲的九品小官。年長位高的徐嶠托並無名氣的遠親顏真卿書志文,可說是慧眼識珠。《王琳墓誌》是目前看到的顏真卿最早作品。
41歲《郭虛已墓誌》近代
唐天寶八年(年)書。墓誌長.8釐米,寬釐米。蓋篆題“唐故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公墓誌銘”。志文楷書,35行,共字。年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一磚廠內出土,現藏在偃師商城博物館。志主郭虛己官至工部尚書。曾在唐與吐蕃戰爭中,披堅執銳,屢立戰功。唐天寶八年(年)卒,年五十九歲。志文書法端莊工整,筆力剛勁,是研究顏體早期書法的珍貴資料。
44歲《多寶塔碑》册页清拓本
唐天寶十一年(年)四月建。這是顏真卿離開長安出任平原太守的前一年。此碑乃岑勳撰文,徐浩題額,顏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禪師邀請書丹。碑文記載西京龍興寺和尚楚金修建多寶佛塔的事蹟。其書點畫圓整,端莊勁秀,已有個人獨特面目。撰文者岑勳是大詩人李白的朋友,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叔伯兄弟,名叫岑參。額題“大唐多寶塔感應碑”,隸書,出徐浩之手。徐浩是顏真卿同僚,長顏6歲,唐玄宗至肅宗朝曾兩度主持內府法書鑒定,著名《不空和尚碑》就是他的作品。千福寺在唐長安城安定坊之東南隅(大致在今天西安西站西南),原為章懷太子宅,咸亨四年(年)舍為寺。此碑年移存西安碑林。
46歲《東方朔畫贊》
天寶十三年十二月(年1月17日--2月15日)立于山東陵縣。晉夏侯湛撰文。時顏真卿任平原太守,正值壯年,神明煥發,意氣干雲。故此碑書法清勁雄壯,峭拔開張,為顏真卿早年的代表作之一。明人讚揚:"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50歲《謁金天王廟題名》
唐至德三年(年)十月刻。此為顏真卿自蒲州刺史貶為饒州刺史時游華嶽廟之題名。開元十二年(年)冬,唐玄宗李隆基封華山神為“金天王”,西嶽廟改稱為“金天王神祠”。顏真卿題名刻於北周《西嶽華山神廟碑》碑側。楷書,四行,行二十二字。莊敬奇偉,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54歲《鮮于氏離堆記》
唐寶慶元年(西元年)五月,顏真卿途經新政縣,應成都兵曹鮮於昱之請,為其父鮮于仲通撰寫《鮮於氏離堆記》。描寫離堆的位置、山勢和離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圍景色,介紹鮮于仲通其人及顏氏與鮮於氏的通家之誼。原摩崖在四川儀隴縣新政鎮。清嘉庆间发现,僅存殘石五塊,共47個整字和7個殘字。為顏氏中年重要書跡之一,用筆雄逸,且是摩崖大字,豐碩偉岸,氣勢磅礴,為顏書大字的傑出代表。
56歲《爭座位帖》
這是顏真卿寫給右僕射郭英乂的一封書信手稿。廣德二年(年)十一月汾陽郡王郭子儀在靈台西原(今甘肅涇川境)大破吐蕃十萬軍隊,斬首級五萬。十四日,郭子儀自涇陽來朝,代宗令宰臣百僚迎之於開遠門,並在安福寺舉行興道之會。右僕射(約相當於副總理)郭英乂為了巴結炙手可熱的軍容使魚朝恩(宦官),對其禮遇高於六部尚書。顏真卿遂致信郭英乂,甚至斥責他的行為"何異清晝攫金(白晝打劫)之士"。故稱《爭座位帖》。時顏真卿任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姿態飛動,似乎也顯示了他剛強耿直而樸實敦厚的性格。
56歲《郭氏家廟碑》
寫完《與郭僕射書》後7日(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顏真卿又為郭子儀家廟碑撰文並書丹。作為郭子儀親家的代宗李豫親自隸書題額。碑高釐米。碑原立長安常樂坊郭子儀私邸(今西安交通大學南部)。北宋元祐中被移往城中省政府辦公大院。年從西安鼓樓北清代西安府布政司署舊址移入西安碑林。此碑書法遒古雄勁,含蘊渾厚。與兩年前他書丹的《鮮於氏離堆記》是顏楷成熟期的代表作。此清拓本系日本回流。
60~63歲書《臧懷恪碑》
全稱《唐故右武衛將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碑身高,寬釐米。凡28行,行58至64字不等。碑原在陝西三原縣陵前鄉臧懷恪墓前,年藏西安碑林。這是西安碑林最晚入藏的顏真卿碑石。碑主臧懷恪玄宗朝以忠勇聞名于時,曾在對突厥、吐蕃戰爭中屢建奇功。此碑無立石年月,應是顏真卿大曆三年至大曆六年(~年)在撫州刺史任,應鎮守長安北大門的鄜坊節度使臧希讓邀請,為其父所書,時魯公60~63歲。書法寬博勁峭。
63歲《大唐中興頌》
大曆六年(年)三月顏真卿卸任江西撫州刺史之後,書舊友容州刺史、本管經略使元文,夏六月刻。上元二年(年),歷時數年的"安史之亂"基本結束,元結在江西九江任上乘興寫下了這篇《大唐中興頌》。摩崖上的銜名"尚書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荊南節度判官",正是元結此時的官職。十年後,元結居母喪,隱居湖南浯溪。請顏真卿書寫此文並刻浯溪摩崖上。元次山撰《大唐中興頌》仿秦始皇金石刻辭的體例,三句一韻,共十五韻。《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書法進入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佈局緊密,真力彌滿,充實茂朴,氣勢恢弘。清代人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雲:《中興頌》雄偉奇特,自足籠罩一代。
64歲《八關齋會報德記》
大曆七年(年)五月書。田悅(~年)篆額。田神功,“安史之亂”初乃史思明部將,後歸順朝廷,解除睢陽(商丘)之圍,封為鴻臚卿,遷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寶應元年(年),叛軍又攻睢陽,田神功再解之。後田神功屢受朝廷嘉獎,拜汴宋節度使,官至太子太師、信都郡王。大曆七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睢陽舉行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以報其解救睢陽之德。因宋州刺史徐向之請,顏真卿撰文並書丹,記頌舊友功德。臨文感憤,縱筆浩蕩。後刻成八棱石幢,高2.7米,共8面,每面寬約51釐米,全文字。字大如拳,筆法老辣卻不失生澀之氣。
唐會昌毀佛,石幢被鏨鑿數處。唐大中五年(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幢,將五面缺字補齊,重新立起。年,商丘內衣廠職工和五七中學(縣二高)學生組成的“造反派”將其徹底砸斷推到,幢大壞。
64歲《宋璟碑》
大曆七年(年)九月,顏真卿歷鄭州歸東都,書舊文《宋璟碑》。昭義軍節度使薛嵩命邢州刺史封演上石,立碑于沙河宋璟墓前。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鄉中學院內,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碑高4.08米,洋洋三千餘言,盡述宋璟(~年)“曆仕三朝,剛直不阿”的榮耀事蹟。宋璟在唐開元十七年(西元年)拜尚書右丞相後,與姚崇精誠合作,是開元盛世的主要操盤手。開元二十年(西元年)以年老告歸,二十五年卒於洛陽之私宅,贈太尉,諡文貞。次年,歸葬沙河先塋。
此清拓裱本為迄今所見清末民初碑派書法健將李叔同(李成蹊)唯一題署的碑帖,彌足珍貴。
64歲《元結碑》
大曆七年十月廿六日(年12月24日)為好友元結撰寫並書丹的悼文。全稱《唐故容州都督兼禦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碑銘並序》。碑原在河南魯山縣城北青嶺元結墓前,元代因戰亂移入魯山縣文廟(魯山一高老校區)保護。字跡渾厚雄健,遒勁秀拔,氣勢磅礴,充溢著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元結(~年),字次山。原籍河南,後遷魯山(今河南魯山縣)。天寶十三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年)入朝,後卒于長安。
69歲《殷君夫人顏氏碑》
大曆十二年(年)立。高釐米。四面環刻,額橫題“唐錢塘丞殷君夫人顏君之碑”12字,分刻兩面。碑原在河南洛陽玉虛觀。是顏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為其姑母殷履直夫人顏真定追立。元明間,碑沒入土中,清康熙年間出土,毀於抗戰時期。
71歲《馬璘新廟碑》
大曆十四年(年)六月書。撰文者程浩。書額者是唐隸書名家韓擇木長子韓秀實。71歲的吏部尚書顏真卿為剛過世的唐代“中興猛將”扶風郡王馬璘(~年)的家廟立《馬璘新廟碑》,他舉薦已經去世的自己的老部下韓擇木的長子49歲的韓秀實用隸書書寫碑額“唐故尚書左僕射知省事扶風王贈司徒馬璘廟碑”20字,以示對晚輩書藝的肯定與提攜。
是碑著錄首見歐陽修《集古錄》,後湮沒無聞。直至清光緒十七年(年)始出土于西安藩署,惜已殘損為五石,約存四百餘字。年移存西安碑林。初葺於牆,近年卸下,秘藏文物庫房。
71歲《顏勤禮碑》
唐大曆十四年(年)立,此為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書刻立之神道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釐米,碑身寬92釐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兩面行38字,側行37字。未刻額。
碑原在唐萬年縣甯安鄉鳳棲原上,五代後樑時,劉鄩(~年)守長安,將它及唐《開成石經》等大批碑石遷于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大致相當於今西安城北大街以西,北廣濟街以東,鼓樓以北,西華門街以南一帶。宋代以後埋入地下。直至年方重見天日。年移歸西安碑林。此碑雄沉剛健,元氣渾然。極好地保存了顏書原貌,彌足珍貴。
72歲《顏氏家廟碑》
建中元年(年)立。螭首龜跌。碑高釐米。正反兩面各24行,行47字。兩側各6行,行52字。此碑為顏真卿為父顏惟貞所立。顏真卿是他的第七個兒子。顏真卿撰並書,李陽冰篆額。碑陽首行題下題記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年)碑石移入並重立于當時文廟的情況,據載此前碑已僕倒於郊野。它是移入西安碑林最早的碑石之一。此碑是顏真卿現存最晚作品。是時顏真卿年高筆老,風力遒厚,書藝已臻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之境。三年後,顏真卿為賊所害。
via.叁和美学
展览时间:.2.19-.3.08
主办单位: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碑帖专业委员会
叁和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