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经典带读ldquo守常安分rd

发布时间:2021/4/18 20:28:32   点击数:

(王重阳祖师像,三顶礼!!!)

4

《重阳立教十五论》带读

文字根据录音整理

录音时间:年12月26日

活动主办方:腾讯道学频道

  陈景展:本周开始我们来学习《重阳立教十五论》的经文。今天我们来读“第一住庵”和“第二云游”。本周的读经依然分三个环节,我们先来对要学习的经文作一下诵读,之后做一些梳理,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进行互动、交流。

  我们先来进行第一个环节,和往常的读经习惯一样,为了方便大家跟读,我读一句,敲一下引磬。引磬响了之后大家跟读。我们先来诵读经文文本。

  第一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炁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第二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然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觅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巇险之高山,访名师之不倦;度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我们本周就先看这前两则。

  《立教十五论》是重阳祖师对全真教立了一个大纲,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其实这里面涉及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火候。修炼全真道的命功,一些概论,还有一些对于精炁神的运用,基本上大家都很了解。在现实修行中,最难以揣度的、最难以把握的就是火候。火候很微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所以会发现《立教十五论》从第一论到最后的第十五论,章章都是在谈火候,谈度。我们从第一章来往下看。

(云柯道人书“住庵”)

  第一章说的是住庵。在本节末尾的时候,这个“庵”字写成了安住的“安”,实际上这两者是相通的。住庵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身心有所依靠。重阳祖师立教之后到了邱祖,全真教建立了丛林,邱祖也谈过这个住庵。邱祖谈的住庵比较明确,这个庵指的是丛林。丛林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接济往来的道友。道人要去寻访名师,要去参访云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的地方民俗好一点,有的民风差一点,所以身心必须有所依靠,不能为了衣食劳顿,所以邱祖建立了丛林体制。很多地方都有丛林,一般情况下入道的弟子跟着师父学规矩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背这些丛林,以便方便以后参访云游。丛林属于天下道友共同所有,所以哪怕是第一次去,常住的道友打招呼都会说“你回来了”,因为自一个人出家的那一刻起,丛林就有他的一个份额,他就有权利去维护,有权利去挂单,这是丛林庙和子孙庙的本质不同。子孙庙有住持,有固定的门派,庙产是师徒之间代代相承的。但是丛林不一样,它是民主选举,无论你出家的时间有多久,无论你自身现在的年龄是多大,只要顶了太上爷这样一个身份,地不分东西南北,教不分全真正一,都有权利居住、维护,包括当最高领导人。但庙产不能继承,所以丛林庙不能收徒,但可以放戒,子孙庙是不能放戒的。

  重阳祖师这里的这个“庵”,那个时候丛林体制还没有建立,在这里的“庵”有多种含义,以前我比较早期的一个理解,就是三五个人住的,当然不像道观修建得那么好,就类似于草庵、农舍这样子,现在慢慢发现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在学习重阳祖师事迹的时候,重阳祖师在刘蒋村也有一个庵,那个庵其实就是几个房子,称之为别邺,因为这样里的庵不一定是草庵,也不一定是一个道观,就是安顿身心的地方,以清静为主。不像别的地方很喧哗,你的家里有宾客,有人来访问,逢年过节要礼尚往来,要去走动。庵可能更清静一点,也就是说自己的亲属、自己的家人都不会来影响,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当然在邱祖之后,邱祖谈“住庵”非常的明确指的就是丛林。“丛林”顾名思义,隐藏了很多高人,南来北往的,很多的高人是来找徒弟的,但就年轻道友来说,恰恰就是一个学习的最好的场所,藏龙卧虎。我们到后面学习“云游”的时候会具体去说怎么辨别明师。

  全真教目前有一个非常大的修行方式,就是有很多的人以隐居的方式,不在宫观里面住,也不参与社会的很多事务。当然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地点,就是终南山。我们谈住庵,就不得不谈这里。

  终南山有很多的别名,一般在西北地区都简称为“南山”,包括戏曲里面一般也说的是“南山”。包括陶渊明、王维他们很多诗词里面也是这样称呼的。终南山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在道教里面通常指的是它的第二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的是整个的秦岭,包含的面积非常的大,我们看中国的地图,它几乎是南北气候的一个分界线,包括5.12地震的时候,从四川这里震中发出去这个地震波就是因为秦岭横在那里被挡住了,这是最广义的一个“大终南”的概念。我们道教的所谓的终南山,所谓很多的修行人修行的地方,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概念,而专指的是眉县、太白县、户县、长安、周至、武功、蓝田这一段,也就是“秦岭的中段”。还有一个非常狭义的终南山指的是一座山,但这个不是道教的一个概念。我们看到道教的文字里面,不管是历代祖师修行的一些著述还是日常的谈论,一般所谓“南山”、“终南山”指的是第二个概念,就是秦岭山脉的中段。那么包括我们的西岳华山,包括大家都知道的武当山,都属于这个范畴,武当山是终南山的一个支脉分出去了,它还属于我们修行所谓的终南山的一个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古往今来得到的祖师非常多。终南山这个山脉比较独特一点,气候也层次分布也非常的具体,北麓和南麓的风貌也不一样,北麓山一般比较陡峭一点,山崖也比较险峻一点,南麓就肥沃一点,树木,一些农作物、经济作物长得就比较好一点。北麓得道的祖师,我们知道有老子、文始真人,还有谭峭祖师,还有钟馗、赵公明祖师、孙思邈祖师,还有八仙里面的钟离祖,吕祖,韩湘子等等,包括重阳祖师,包括张良祖师,三丰祖师,海蟾祖师,还有五代时候的陈抟祖师,很多很多,不可计数,还有很多没有名姓的,比如秦始皇时期的毛女,太多太多。所以,我们现在把这块简称为“终南捷径”,因为这个地貌最适宜去修道,它的气候,它的地气,它的灵性都非常地好,还有祖师修道的遗迹也很多。南麓主要就是鬼谷先生,也叫鬼谷子,大家都知道鬼谷子在鬼谷山修行。还有紫阳真人,我们道教全真派南宗的创始人,等等。

  这一段,历代由于祖师的遗迹很多,追随的人就会很多,一直到现在仍然是道教非常重要的板块。可是这样大批的修行人,大部分是没有宫观的,并不会被宗教局或者被一些政府部门去进行登记,因为它没有挂单,它是属于自我修行。而这里面的风貌目前也是非常的庞杂。有住山洞的,这个山洞有的是简单加工过的,比如说大的岩石落下来,两个岩石的缝隙加个门,也有的是纯天然的,本来就是一个洞穴。当然这个洞穴有干洞穴,有湿洞穴。有功夫的可以住湿洞穴,他能抵挡这个风寒,没有功夫,这个风寒很容易造成风湿,不能抵御外在的环境影响。还有的是自己搭一个草庵,选一块山涧的平地,没有鸟兽,没有大型的动物,也没有农户来干扰,他觉得这个地方自然生态好,可以找一块平地,然后就地取材,搭一个草庵。还有一些更简便的,就是把农舍租下来,也有的可能老百姓比较欢迎,那就会免费提供给出家人,让他们修行用。这样子的是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非常的丰富。

  修行的内容也非常的庞杂,目前比较多的就是辟谷、止语等。终南山有七十二峪。里面既有佛家也有道家,还有儒家。也有一些佛家弟子模仿虚云法师膝行报父母恩的,也有下死功夫闭关的,也有租田耕种的。不一而足。取决于自身的目的,还有自身的修行阶段。这里面目前也比较混乱,所谓混乱就是目的不一,有的是真心的,不管是佛,是道,是儒,是出于对自身的修行。但是也不一定,还有很多的人,目的是非常的不纯净,加上这个《空谷幽兰》这本书的出版,让中国人终于了解到,原来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在进行这样一个活动,而好像一直以来被大家所不知晓一样。那么一旦有了这样一个信息之后,就会有一些公司介入,还会有很多的一些影视村,本来是整体的村民搬迁出去之后,很多的修行人就在这里林林总总的,你来我往的就住下来了。那现在有公司介入了,然后就会把这些人清理,就会把真正想修行的人清理掉,之后就会打造,打造成有的是书院,有的是宗教读经班,有的会是那种草庵式的修行体验等等。那么它这种公司的介入肯定就是有商业东西了,那对于山民来说,有商业跟一个免费他肯定选择这样的一个有商业投入的,那会把原先免费提供的这些农舍就会收回来。这样子话,导致目前的现象非常混乱。所以这方面很多教内的一些道友保持的一个态度就是,尽可能不提这一块。就是目前整个中国是非常浮躁、利益化的社会,老百姓不知道隐士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会有一片最后的生存地。当大家知道了,新闻媒体报道之后,可能很多人连最后的这一块净土都没有了。

  我知道的有很多人往尼泊尔走了,已经完全退无可退了,大量的人在往出走,那我们中国还剩下一些什么?最后的那几座山,好像也变成了烧烤,变成了驴友登山的地方,老年人有氧运动的地方。这样的一旦被报道之后,一被开发之后,情况更糟糕,就只会更坏,不会更好。这是目前的一个现实的处境。

  我自身第一次接触隐士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现在知道有几千人,媒体说是五千人,估计没这么多,应该就是两千人左右。我以前也是完全不知晓的,离得很近很近。从西安市坐公交车的话也就是一个小时,坐公交车就到山脚下了,很近很近,可是整个西安市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有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在山中进行修炼。

  我那个时候还是外省的一个朋友来,他要隐居,听说终南山好,我就带他去走一走,一个很偶然的机缘,后来就说那就先住宿,就去一个道观,在道观的时候,别人告诉我,说你们要找隐士,我给你画个图,画个地图,经过很长的山路,很辗转的历程,包括迷路,最后在一个我认为不会有人出现的地方,一个青衣蓝袍的清秀道长出现了,他止语不讲话,我们两个人就是打手势。我才第一次感到一种羞愧,这种羞愧就是同样是修行人,同样是穿着道袍的两个人,差别怎么就那么大,我就感觉到自己堕落了,沉沦了,迷失了,而他还保持着原有全真教原有的风貌,随后他带我去看他的草庵,草庵就是一个三角形的,仅仅能蜷缩进去一个人。在里面都不能抬头的,更不可能坐着,刚好像毛毛虫一样蠕动进去就可以了。我就想看一下里面的摆设,脑袋刚钻进去,顶头两个大字——“止语”,我吓得就退出来了。在地上,他挖了一个坑,做了一个水壶烧水的,后面还弄了一个吊床,平常休闲的。很简单,很简单。

  他不讲话,我也不好意思。最关键的是一种羞愧,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跟同道人对话,因为此时此刻,一切言语都是多余的,他是一个践行者,他保持着祖师的风貌,他在用自己的心动去表达自己的信仰,而我呢是一个口头上的人,我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我身上没东西。就那一次突然之间好像又回到了几年之前刚出家时候的自己的心愿,是为了了生死,可是走了几年发现,好像越走越远了,那次对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

  后来又去寻访过,也是在自己心灵迷失的时候,想找一个依靠。后来再二次去的时候,整个草庵全部腐朽了,地上荒草也没有人清理,长得乱七八糟,还有很多菜,菜跟草已经长到一起了。听说是因为有一个居士觉得他们太可怜,给提供了一个土房子,就是稍微好一点,能挡风遮雨的,他们搬了。但是不认识路,那个地方不可能去问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走,所以只能退回来了。

  之后由于各种因缘,我在八仙宫掛单的时候很多道友经常去山里去走动,就带着我,慢慢地就开始了解很多这里的隐士的状况。到目前为止,准确地对这里面的把握,目前没有人敢把握。有人现在画了一个草图或者说是一个地图,把整个重要的一些隐士聚集的地方标注出来,可是这个仍然不能作为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非常的复杂。有很多的,尤其是道人非常难找,佛家的一般就是沿着河边的,或者在农舍住的,基本上很容易找到的。道人如果被发现,通常立马就搬了,通常都是那些鸟兽都不走的地方。有的地方去了之后,就是个石头山、石头门,我见这样的地方,千军万马来了都不怕,什么人都上不来,就只有那一条窄窄的路。走个松鼠、小动物可以,大动物都上不来。安然无忧的一种状态,普通游客怎么去找呢?他找不到的。怎么能知晓呢?更无从知晓。而且道人的习性特别的独特,这里面遇到的有很多辟谷的,有的是吃松针,有的是吃黄豆,还有的是什么都不吃的,各种各样的一种修行方式,也是让人非常的诧异,有很多对我而言,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一种境界。但这仅仅是管中窥豹,很小很小,我力量所及,所能看的到的一点点。整个华山、武当山,究竟有多少真人,究竟有多少成道的祖师,不可知晓,即便你去问一些常住的一些人,他也未必知晓。因为缘分不到的时候,你是遇不到的,无从去判断的。

  这是我们的一个对于这块的大概的介绍。为什么要介绍这个呢?是因为对于全真教而言,自金元之后,历朝历代都在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全真教”和祖师创教《立教十五论》所谈及的“全真教”,已经有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差异。

  那么现在还有没有人在践行重阳祖师的《立教十五论》呢?目前按照《重阳立教十五论》在践行着,我要提到的就是我第一个遇到的那个隐士。

  他现在那个地方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子午全真庵”,是在子午峪,子午峪是整个长安的中轴线,贯穿子午,所以叫子午峪。他是安全按照重阳祖师的《立教十五论》在践行,所以才叫“全真庵”。我问过他为什么去践行这样一个路或者因缘是什么?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是止语,二次的时候我们没遇到,第三次的时候我们是从中午等到下午,他采药回来了,已经不止语了,可以交流了。他说他曾经读过中国道教学院,以前闵会长还在世,闵会长是我们以前的中国道教协会的会长,闵智亭道长,他说闵会长晚年的时候留了一个课题给全真派的弟子,就是教风建设或者换句话说是信仰建设问题,道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个教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或者说如何能够延绵于历史之中而不沦丧?用什么方式?闵会长没有给答案,而是把这个课题留出来,让自己的学生自己找答案。之后,有的学生进入了办公室做了教务工作,有的做了教学工作,也有的当了某地的道教组织领导,但是侯道长自己思考之后,说全真教要延绵不绝,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践行信仰”。要践行信仰,就不能离开《立教十五论》。那《立教十五论》第一就是“住庵”。他是严格按照历代全真教祖师的遗训在进行践行的。

  曾经他说过了一段很感人的话,他说只要全真教还在,道教就在;道教如果在,中国就不会亡。但是大家都忙着说我要弘道,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没有一个人践行,没有一个人真正守着这个根,那这个道教能长久吗?老百姓能信服吗?我相信是信服不了的。所以只要他在,慢慢地有感化两三个人再过来,这两三个人在,那至少别人谈及起来,说你们还有没有全真教?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有。假如说整个茫茫的终南山连这几个人都没有了,我们弘的什么道?当然有很多隐居的不是依照某个宗教信仰,或者他本身就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不是按照某个派的传承在修行。

  那现在子午全真庵非常的好。丹阳祖师曾经也不是说我得盖多大的地方,就是因为感化。我自己修行,别人也来了,说这样子好,那你就在旁边就坐寰,你也就扎个庵住下来,慢慢就变成一片了。大家知道这个是以后,后人要祭奠这个地方,可是都是无为的,不刻意的,只要你在这儿,就不用操心任何事,自然会有人过来。那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是一片了,林林总总,翻过一个山头还有,而且都很漂亮,它没有一点点污杂的气息,为什么?不牵扯经济,不牵扯利益,所以村民也不会干涉,政府也不会干涉。现在目前变成一个最纯净的一个地方,也是最正宗的一个地方,每一次都会感觉到一种内心上的一种震撼,或者说总会让我重新找到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信仰。

  我们在城市之中,在这种大的宫观里面,久而久之信仰会被模糊掉的,你不自觉会被城市同化,会被很多的信息所覆盖。曾经有一次的时候,子午全真庵的侯道长他入冬的时候要背很多菜,以前他冬季的时候要下山,现在后来他说这几年灾难比较多,必须得用功,而且道友之间互不往来,就各自用功。所以他整个冬天都不下山,要背很多的菜。有一次是我正好迷路了,他新的庵找不到,他正好下山背菜,我们两个在半路碰到,后来就一路上走,到了全真庵之后,他就把菜卸下来,之后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他说你看此时的山,说城市里人哪里能享受到,一日闲一日仙,他说这真是美。他说你看城市,他说你看远处那个黑,上面一片黑云笼罩着,那个是镇子。再远处那个整个就是一团好像妖孽丛生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城市。两个天地,一个是清透的,与天地相连的。一个是我们伸手不见五指,被这种刺鼻的气息笼罩的地方。

  我们要谈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借鉴这些正在践行《立教十五论》的一些修行人他们的方法。住庵,这个“庵”就通着安全的“安”,其实就是身心安住的意思。我们现在不要求大家去在形式上模仿。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分,有一些事情要去了,了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只是我们在对于外在物质的运用上把握一个度。我们现在更多的问题是对于物质的依赖过度了,迷失了心境。假如说能够领悟《立教十五论》中的核心宗旨,我们不管是在任何场所,不管是在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一样的,是在“住庵”。就是你必须得有一个稳定的一种能让身心安寂的有规律的生活,不很庞杂,不很繁琐,不很劳心费力,既有动作,但是又不会过劳,同时又不会说是完全不动,“动静得其中”就可以了,简单、适宜,在对于物质的一些态度上不要贪,不要陷入。别人计较一些事咱不计较,别人去算计一些事情,咱不去算计,别人去较一些真,咱不去较真。把外在环境看淡,看成一个我们生活的一个客观环境,他来帮助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来生存,仅此而已。

  那这样的话,你选择这个工作,就是你的修行。简简单单的每天应付一些事,应付一些人,通过这些人和事借假来修真,锤炼自己。每天领导安排一些事情,要去完成,简简单单的就行。不要太贪,太劳,太费力。太费力的话,就是对于身心的一个损耗。这个就是我们要强调的“住庵”的核心东西。住庵我们理解为安全的“安”,就是后面所说的“此是住安之法”,可以理解为这个“住安”,身心得安寂。如果劳顿的话,衣食不保,每天身心在操心,那这样的也不能住庵。换句话说住庵的一个核心,就是肉体,我们在没有了脱之前它得有一个依靠,我们不会为它去操心,找这样的一个场所。同时每天有简单的事情,不会有很多的大起大落,或者大的刺激,或者很大的这种矛盾,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底下,“守常安分”就是住庵之法,也是对我们当下而言最适合的一种修行方法。

(分享一些照片给大家)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dlhj/2078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