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地理环境 >> 福利赠书第67期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一部
亲爱的K友们,咱们又开启了新一期的福利活动,福利赠送活动第67期开始啦!
科普贴: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我们看地图,各种各样的交通线基本上已经画满了,从A地到B地有好多种去法,而且开车狠得话一天一千多公里就开出去了,从北京到西安,到南京,基本上一天工夫。
但在两千多年前,可选择的却并不多。
我们中华大地看着非常大,但除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这三块平地以外,剩下的路况基本上就没有省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虽然也是平原,但水网纵横,路况同样是到了三国后才渐渐改善的)
战国时代的主要战场基本就在下图的四个板块间展开,剩下的东北和南方还全都没有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它们还有至少五百年的候场时间(跟孙长老的刑期一样)。
上述这四大块地域,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着中华大地的兴衰。
中间那个关键交通线,看上去貌似挺宽阔,实际上就屈指可数的两条路。
两道在后面一千年内都被称之为华夏最重要的地理通道——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
豫北通道由今天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蒲坂津,沿中条山北麓东行,穿过太行山南麓与黄河北岸间的狭长走廊,进入河内平原。
豫西通道从今天的华山,潼关向东一条线经过洛阳一直走到成皋(虎牢关),才进入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豫东平原。
自古以来,能够连接起关中,山西,中原、河北这一条线上的一大片的,基本上只有上面的这两条路线。
无论你多牛,想要东西两头来往,只能走豫西和豫北这两条道。
为什么呢?
别的路不是不能走,而是你如果走的话,大概率还没走到那,就饿死了,或者摔死了,或者淹死了,反正难得善终。
今天高速公路遍地,当年的路,难走的很,一旦遇到了山川大泽就基本断交了。
几万人的部队,就更加无法走不好走的道路。
我们总以为军队很牛,振臂一呼成千上万,大军一过寸草不生。
但实际上军队很脆弱,军粮,士气,疫病,阴雨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战斗力,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哗变或叛逃。
从古至今,行军途中的非战斗减员通常是大于战斗减员的。
豫北通道是东西跨越太行山脉的最省力途径;
豫西通道是黄河以南联通东西的最主要交通线。
秦国后面在这两条关键通道上打了上百年。
在华北平原的西面一道太行山脉拔地而起,然后整个山西地区就是千沟万壑状,南面秦岭、伏牛、嵩山连成一片。
话说当年抗日敌后根据地为啥山西打的好?
为啥李云龙这么牛?
因为黄土高坡千沟万壑嘛,你的机械化部队铺不开,打你一枪我就躲山里了,今天的塔利班让美国人头疼也在于此。
关中平原的南面,一道秦岭巍峨耸立,飞鸟不过,再加上黄河恰到好处的一个大直角,连接东西的主要道路,就只剩屈指可数的这两条了。
黑色为山脉,红色为豫西、豫北两条主干道
这两条路,最平整宽阔,阻碍最少,而且过三门峡后可以借的上黄河之力。(马上会讲)
路如果狭窄颠簸,物资损耗就会严重,速度就会受影响,粮草与部队间就非常容易脱节。
有的地方看着很近,就隔两座山,但这两座山没一个月你过得去?有时候看着很远,好几百里,但道路是坦途,三五天赶到了。
在冷兵器时代,装备技术水平低下,机动作战能力很差,无论是攀越,徒涉,舟济还是架桥,山脉、河流的阻断对部队的行军与补给的阻碍都是非常大的难题。
总之,路不好走,你的战略投放能力就会很弱。
如果通天大道宽又阔,大部队就可以顺利开进,粮草辎重也可以跟上队伍,这就非常容易达到每个领导梦寐以求的效果:指哪打哪。
比如陕西与山西间最大的天险,便是黄河。
黄河看起来很长,但不是每一点都可以作为渡口进行突破的,整个山西与陕西的黄河西线,从天而降,力冲万钧,著名的壶口之险,飞鸟罕至。
黄河在禹门口(陕西韩城段黄河峡谷)开始猛出峡谷,一展数十里之宽,如海如潮,流向深浅莫测,自古至今就是军渡大忌。
在当时整个黄河西线,靠谱的适合大部队渡河的渡口,只有蒲津渡(陕西大荔县东),也就是豫北通道的起手式。
因为黄河虽然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我们的母亲脾气却一直不好。
大家还记得黄河大合唱吗?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不仅仅是形容我们当时愤怒的民族抗日热情,而黄河真的是在咆哮。
当年国力强弱悬殊如抗战时的我国与小日本,飞机轮船坦克齐上阵的日本人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没打进陕西一步。
就是因为黄河西线天险实在是名不虚传。
秦岭,这条山脉绵延多公里,它的巍峨伟岸牛到了一座山脉的南北两边是两种气候,秦岭淮河也成为了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瞅瞅这条大秦岭,比关中、汉中俩平原加一块都大,自古秦岭南北俩气候,人基本进不去,至今野生动物都在受它的益。
有兴趣建议大家买一张我国的立体地图,看着那个立体的脉络,很多交通上的地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用手摸摸,你就会体会到秦岭它是如何横断南北的。
被秦岭黄河拱卫的关中平原,被称为四塞之地,意思就是有四个关隘,你把这四个关守住了,谁也进不来。
它们分别是: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
这四关中最重要的一关,是被称之为关中咽喉的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古有诗云:"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函谷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战国第一雄关,没有之一。
函谷关在哪?
函谷关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
函谷关位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
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关道仅容一车通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早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函谷关复原图
结合我们上面所说的秦岭与黄河,我们就会明白,天险是动不了脑筋的。
如果你想从中原大地往东打,这块地方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如果你想出关中逐鹿中原,这个地区也是你必须要面对的最大一道坎。
这道函谷关,仅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因此成为天下第一雄关了吗?
这也太小看它的技术含量了。
在这里我们要隐伸一个概念,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争”到底的其实是“成本”!
比如说,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最值钱是在西半段。
因为函谷关吗?
并不是!
因为三门峡的黄河天险!
黄河的航道到了三门峡后黄河水流突然90度大转向,与此同时还有鬼门、神门、人门三岛突然出现。
黄河到了三门峡不仅水流湍急而且神人鬼三门凶险,根本就无法航行大船。
所以说如果自东向西出兵入侵的话,水路走到三门峡就必须要上岸了。
从北上岸要走难走的中条山;往南就要面对不远处的超级天险函谷关。
并不是说少了一条水路之后,就必须从函谷关的陆地要塞死磕才显得这条路重要。
而是你将失去一条成本极低的运粮方式。
战争最可怕的地方是什么呢?
是后勤,是运粮的成本。
同时代的专业书籍《孙子兵法》是这么说的:“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啥意思呢?
就是给你算了个数,10万人出征千里,有70万家要停止农业生产来专门供给这个士兵征途上的给养。
当时的一户人家均5口,也就是10万人出征要万人运粮。
为什么会这么大的成本呢?
因为运粮的人和牲畜路上也要吃饭,还要准备好返程的口粮。
举个例子,一个民夫,推小推车装斤粮食,他自己去的时候吃斤,到了前线只能交20斤粮食,因为他返程的时候还要再吃斤。
为了供养前线交这20斤粮食,好好的斤粮食就这么被吃了。
所以一个民夫能送到前线的粮草是极其有限的,35个人做运粮的民夫才能供的起1个前线士兵的粮食。
这还没完,那35个人也是纯亏空,是从事不了耕作的!
还需要再有人来供养这35人明年的粮食。
“李悝改革”时我们算过,一口人一年大约吃18石粮食,粗略算10万人出征一年的总成本是(10万战士+万民夫)乘18石等于6万石。
一户人家每年交15石粮食的税,所以需要再有万户才能养得起这10万士兵打仗,就算按每年最大量的挣60石税,也需要万户。
这个动员水平,基本上算是当时超级大国的全国动员力量了。
所以这样的仗谁也打不起,那有没有便宜一点的方式呢?
有,水路!
比如说后面秦自巴蜀沿江而下打楚国,日行余里(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一船装50人和供养他这50人的三月之粮。(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
水路运输解决了运粮最大的四个问题:
1、船不吃饭。
船不像民夫和牛马一样需要消耗。
2、船装的多。
一艘船大约是头牛的运输量。
3、船速度快。
顺水是陆运的10倍,逆水是陆运的2.5倍。
4、船损耗低。
一艘船只要不触礁就能一直跑下去,一辆车要是推百里会损坏十分之七。
后面我们讲到几乎所有的战争,都需要考虑到水路运输线路。
黄河的中下游作为交通输血管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自黄河往西走到三门峡后水路就再也走不动了。
只能上岸走陆路往前走,而里外,就是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
而函谷关由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这个关口放不多的人,就能堵死这个缺口。
就按1万人来守函谷关来计算,每年需要消耗18万石粮食。
这只需要当地1.2万户的百姓交税就可以养活,因为没有运输距离消耗,就地就可以取粮。
但是想打下1万人的函谷关,保守需要10万人。
单算这十万人自三门峡到函谷关的里运粮成本,就按千里运粮的二十分之一成本来算,也需要25万户来进行供养。
守方和攻方的成本达到了1比20!
所以说,后来秦国为啥凭借函谷关傲视关东六国那么多年呢?
因为函谷关不仅天险难打,别的国家还根本打不起这个仗!
秦国只需要很少的一点兵力就能够起到防御的力量!
人家在不打仗的年份就可以全员大生产,人家盈余的粮食就多,人家生孩子养战士的速度就快,国力的差距就这么一点点的出来了。
因为三门峡的存在,豫西、豫北两段要道的西半部极具的战略优势。
而这个优势,最早全部属于魏国。
换句话说,魏国当时不仅基本不担心东面诸国入侵自己的河东、河西、河外三块国土,还轻松的打开了关中的大门,使八百里秦川门户洞开。
后来秦国拼了命的要占据崤函地区,原因也在于此。
在西边,你在函谷关放上万把来人,就能将秦国恶心的死活喘不上气来,还根本不担心东面的任何一个国家过来威胁你。
你可以踏踏实实的运用河东地的经济土地优势,配合河西河外的地理优势不断用兵关中地区。
在东边,中原的四战之地投入举国军力,却仍然力不从心,风声鹤唳。
你说这样的地方你咋防?
中原地区不仅没有天险可以凭借,而且水路众多,人家进攻方的成本比你防守方的高不了多少。
你扔一万人打算堵死一个方向的好买卖再也没有了!十万人防守都捉襟见肘。
这两者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大机会,他的战略投放角度,如果在西边的关中平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将彻底改写。
再来看一下关中的地形吧,几个咽喉要道,中间是一片大平原。
关中肯定会比中原那些小国难啃,但只要你打下来,它的收益就将源源不断的体现出来。
1、关中平原耕地质量虽然比不上中原,但面积体量巨大,是提供粮草的战略大后方。
2、维护成本低,关中又称四塞之地,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这四个关占住了,外面的势力就休想伸进手来。
尤其豫西、豫北两条要道都在你手上,关东诸侯也根本就冲不进来。
人家秦国后面就是这么省成本一代一代赢下来的。
后面魏国发生了什么,最终导致让出了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呢?
本文摘自:于渤海小吏封建脉络百战系列作品的第一本新书《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卷。
活动参与方式:请在年10月30日20:00之前在将本页面分享至朋友圈(中奖后会核对截图)并在留言区附上不少于20字的留言,内容可以谈谈对这套书的想法;实在写不来的写几句感谢或者吐槽精品汇的也行,另外点击右下方。我们将在留言区里随机选择5位朋友获得奖品。(留言只能出现前名,所以先到更有机会)活动奖品:《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1本价值52元(每人1本,一共5本)奖品领取方式:以年10月30日20:00活动截至时在留言区里随机选择5位朋友,在本活动页面公布获奖名单。获奖者请在8小时之内联系站长,提供收货地址,出版社直接寄送给您。参与人数数量越多,赠送图书数量也会越多喔!以前几期没有中过奖的同学,现在是你们摆脱中奖绝缘体的机会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