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地理环境 >> 武道烟云连载第一章道家混元尊白猿
太岳太和山,世称武当山。盖因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经常在汉江上游鏖兵,拉锯交战,公元前年,秦国侵占了楚国丹江上游的商地,由于商鞅变法有功,秦孝公便封给商鞅。并且在商地东南70里(今陕西丹凤县境内)设置“武关”,意为驻兵以武力阻挡楚国夺回商地。楚国也针对秦国在太和山下的汉江边设置了武当县,古代“当”“挡”同义,即意为驻兵以武力阻挡秦国从商地南侵。武当本义是“以武力阻挡之”。从此山以地名,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至于武当山得名于道教“真武神”,因其为“真武大帝”得道飞升之地,故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则纯属“美好的误会”。
这座位于东经.度、北纬度:32.度的苍莽群山,其山方圆八百里,东接襄阳,西靠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又有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的别名。因明代皇室将其尊为家庙,为赞颂其超乎五岳之外的宠荣。又封其为“大岳”、“治世玄岳”。从此,它便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
太岳武当山谷幽林深,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每一处都是仙人飘飘之地。我最初接触道门武术的地方,名玄天玉虚宫,是年前明成祖朱棣敕建“武当八宫”中的一宫。
二〇一四年的整个夏天。我辞职江城远赴均州,栖居于老营镇上。某日清晨,走至公园路玉虚宫前,煦日下,三进山门次第敞开。我漫步穿行在中殿宽长的中轴线上,四方古建筑与围墙呈现庄穆古雅的氛围,令人觉得时空惚恍又分明如故。
恍惚间,想起今年春末,在朋友带领下第一次去玉虚宫的情景,二进宫殿近拱桥处的一爿草坪上,三个穿白衣对襟褂武者练一种似舞而武的套路,身法柔软敏捷,进退迅疾,大开大合。在后来的接触中,才知道这种功夫叫“白猿通备术”,一直在武当道家混元派·昆仑派南极门(以下简称“南极门”)中传承至今。
不久后的三个月里,我在与当日玉虚宫结识的南极门传人卢老师的接触中,通过卢老师的言传身授和整理门派资料时才得以窥知这一门派的武术传承史:
道家南极门功夫为内家拳的一枝,传承久远,传说它源于道家南极仙翁(福禄寿三星之寿星)之秘传功法,在道门内一直秘传,不传俗家弟子;民间只有传说,未见真迹。明朝万历年间,此道家内功秘传功法见载于《南极兽中之艺》武林秘籍中,至满清一朝,未见市井流传。
清末民国初,武当山云游道人亦为昆仑派南极门传人的白云琨祖师将“南极兽中之艺”秘传功法——武当道家混元气功和昆仑派南极门技艺,从道门内传出。路文瑞先生则在机缘巧合下得其传承。
路文瑞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武术世家,太爷是大清朝宫廷大内侍卫,爷爷专修摔跤,父亲是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曹锟的贴身护卫。路文瑞先生8岁开始习武,十八岁入山东国术馆,受业于窦峰山、田振峰、潘云峰三位大师,后留校任教师,曾任河北省清苑县国术馆馆长。21岁遇道长白云琨祖师离家出走,到昆仑山拜道长为师,苦练数年,完整的学习继承了南极门白猿通背术。
白云琨道长亲传的《南极兽中之艺》内有十二形:揉猴、软蛇、劈龙、钢虎、展鹰、拿熊、闯豹、窜猫、螳螂、纵鹿、扫蟒、钻鹞,秘籍中记载的功法。年被陕西省体育局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路文瑞先生将家传技艺和道教南极门秘传功法于一身,抗战时期加入李宗仁部保家卫国,曾一人单刀对八名日兵刺刀而杀出重围。解放后入选陕西政协委员,担任西北体育场散打总教练。一九七四年,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道长(后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在华山玉泉院,目睹路文瑞演练南极门白猿通背术后指出:“你教的是道家拳法,我认为早已失传了,没想到在民间还有人练的这么好,真是难得一见。”道长很惊讶,高兴之余为路先生赠诗一首、字一幅、宝剑一把,其诗曰:
少华撼然已在梦,昔日流水今古情;
晨光未透玉泉院,娇姿已开白猿功;
踏破山门早落叶,希闻百鸟第一声;
自强不息好身手,回首一龙奔长空!
路于抗战时迁至陕西省西安市,七十年代开始教习了易贤发等几个学生,路文瑞将白猿通背拳法、家传的摔跤以及西洋拳击融为一体,形成现在我们所演练的这一风格。演练柔和,发力罡猛,步法轻盈、快巧,具有尚佳的实战价值的传统拳!自路传下来的南极门功夫,有了新的完整且系统的内家拳训练体系,适合老中幼各个年龄段人士习练,其功法从养生锻炼到功夫实战,以道家独有的修习方法与象形而不仿形的运动特色,兼无所不备的奇特战术,成为道家内家功夫中的一大特色。其在习练时要求舒展、灵活、敏捷、机警、刁钻、快速、顺力等特点融于一身,达到周身之灵便自如,超常发挥挖掘人体之潜能,达到常人所不能及的技艺,是极具有道家养生练气技击特色的内家拳种!
关于“白猿通背”术亦即白猿通备拳(古称白猿通臂拳),在众多通臂拳谱中均有“白猿传拳”的记载,拳谱中所载白猿公,援引《吴越春秋》:“越有处女,出于南林之中。越王使使聘问以剑戟之事,处女将北见于越王。道逢老翁,自称素猿公,问处女:‘吾闻子善为剑术,愿一观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跳于林竹,槁析,堕地,处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处女,女应节入,三入,因举枝击之。袁公即飞上树,化为白猿,遂引去”;另有一说相传为鬼谷子在云梦山中观白猿相搏所创。通备素有“沾衣发劲,放长击远,冷缩击爆……”等特点,古谚:“通备不发响,犹如船行没有浆”。
现有互联网的文献资料中,通背、通臂与通备三者经常被混用。那么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渊源和区别呢?通备拳是拳派名称。据清代《通臂拳谱》载,明万历年间,拳家费大环创通臂拳五路,并作《通臂拳论》一篇,简要的阐述了以“通备”二字为立意之本的拳法理论。这是目前所见关于通备拳的最早出处,亦可见“通备”与“通臂”的渊源关系。至清代道光、咸丰之际,曾为沧县教谕的潘文学,在盐山书院分文武两科授徒,传授通背拳法器械,并遵循清初学者颜习斋、李恕谷的学说,传播以“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具备”为要旨的通备拳理论。
通”是通达的意思,“背”乃是人的脊背。“臂”是指人的臂膀。“通背”和“通臂”说的是锻炼的法则,意在表达练功或技击时于腰背发力,以力通于背,探背松肩,顺臂达于指,放长击远,先发制人。通背与通臂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说的是一回事,而通备拳在技艺上源于通臂,但“通备”更指的的是一种以颜李学派思想为根基的武学理念。说白了就是,三者在根源上是一回事。
众所周知,民国一代武术宗师孙禄堂,一心想把四大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通背拳,合而为一,后因通备名家张策的败北及保守,一代武学大师终而未得此拳,由此足见通背拳在武学宗师孙禄堂心目中的分量及地位和特点。
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dlhj/2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