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历史发展 >> 济南华山古名为何叫ldquo华不注
古诗有云“诗情画意华不注,人文胜景冠古今”,许多人会有这么一个问题:济南华山古名缘何叫“华不注”?
对于“济南华山的古名为何叫‘华不注’”这一问题,老济南们通常会给出这样一个通俗的解释:“华不注”即“花骨朵”的谐音。
老济南们的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古时,华不注山的周围是一片湖水。从城中远眺,平地拔起的华不注确实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亭亭玉立在烟波浩渺的鹊山湖之中。因此,早在唐代,诗仙李白就曾有“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这样的比喻和感慨。李白此诗一出,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就常以“芙蓉”或“青莲”来比喻描写华不注。
但是,济南华山的古名“华不注”却并非源自“花骨朵”的谐音,古代已经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
首先,“华不注”中的“华”字是“花”的古字,应读作“huā”,而非“huá”,也不像西岳华山中的“华”字那样读作“huà”。“华”字在未简化之前本写作“華”,也曾写作“蕐”,是一个会意字,其本义就是“花”,先秦古籍中的“花”大多写作“华”,比如《诗经》中“唐棣之华,曷不肃雝”、“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昔我往矣,黍稷方华”等句中的“华”字皆作“花”讲,只不过有的用作名词“花”,有的活用为动词“开花”。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见到,最常见的是成语“春华秋实”和“华而不实”。这两个常用成语中的“华”字均通“花”,只不过都是活用为动词,作“开花”讲而已。
其次,“华不注”中的“不”字在古汉语中不读作“bù”,而读作“fū”,其义与“柎”通。“柎”字亦音“fū”,指“花萼、花托”(有时亦指“草木子房”),如《山海经》卷二《西山经》“有木焉,员(“员”通“圆”)叶而白柎,赤华(“华”通“花”)而黑理,其实如枳”一句中的“柎”即是如此。早在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在其为《诗经·小雅·常棣》篇中的“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句所作的笺注中即以“鄂”为“萼”,以“不”为“柎”,谓“古声同,相借也”。而在古汉语中,“柎”又与“跗”(亦音“fū”)通,而“跗”字的本义也是指“花萼、花蒂”,如南朝齐·沈约《郊居赋》“衔素蕊于青跗”一句中的“跗”字即如此。那么,花蒂何以称“跗”呢?对此,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在其《丹铅续录》中的“花足曰‘萼’”条下曾说:“或问:花蒂何以曰‘跗’?曰‘蒂’者,花足也,故其字从‘足’。束晢《补亡诗》‘白华素足’亦指花蒂为足也。”
“华不注”中的“注”字的读音和意思,在古汉语中和在现代汉语中大致相同。
也就是说,济南华山的古名“华不注”实际上是“花柎注”或“花跗注”,其义如西晋地理学家伏琛《齐记》引西晋谱学家挚虞《畿服经》一书中对“华不注”中“不”字的注音和解释所说:“‘不’,又音‘跗’,如《诗》‘鄂不韡韡’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华跗之注于水。”伏琛此说,影响甚大,后世多以之为至论,如杨慎在其《丹铅摘录》卷四中的“华不注”条下即云:“《左传·成公二年》晋郤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相传读‘不’字但作‘卜’音。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其说甚异而有征。又按《水经注》云:‘华不注山,单椒秀泽,孤峰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九域志》云:‘大明湖望华不注山,如在水中。’李太白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彩(当作“绿”)翠如芙蓉。’比之‘芙蓉’,盖因‘华不’之名也。以数说互证之,伏氏音‘不’为‘跗’,信矣。”杨慎此说,比伏琛之说影响更大。自此以后,学者在论及“华不注”的音义时皆引杨慎此说。如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的《说略》、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的《书蕉》、文学家和史学家张岱的《夜航船》、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书中的“华不注”条皆是如此。
除此之外,明末清初学者朱朝瑛在其《读诗略记》、清初学者陈启源在其《毛诗稽古编》、姚炳在其《诗识名解》、黄中松在其《诗疑辨证》、顾镇在其《虞东学诗》等书中对“常棣之华,鄂不韡韡”一语作注音、释义或名物考辨时,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在其《山东考古录》的“华不注解”条下也皆引伏琛之说或杨慎之论。此外,王士禛“花萼跗明水”(《秋日游华不注》)、高宅旸“昔闻华不注,跗萼衔千重”(《望华不注》)等诗句中也皆用到了“华不注”本为“花跗注”这一典实。
开放征集,抢救收藏,公益传播,研究服务。欢迎为“我的历史图书馆”捐赠各类个人史、家族史等图书作品。
-------------------------------------------方寸文化传媒是山东首家为个人撰写回忆录的文化创意企业本机构承接以回忆录为主的个人出书,民间出书业务,同时以专业化水准为有需求的各界人士制作口述回忆录,摄制个人纪录片ne-方寸之间百年传承
脸部白癜风能根治吗脸部白癜风能根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