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历史发展 >> 一花一世界丨被误解的凌霄花长啥样,寓意慈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舒婷《致橡树》
其实
攀援的凌霄花也很美!
李时珍认为,凌霄“附木而上,高达数丈,故曰凌霄”——凌霄茎柔曼,生有不定根,用于攀援,正是攀援依附的特性,致使世人对凌霄作出了或褒或贬的感叹。“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宋朝诗人贾昌朝不但赞颂了凌霄的凌云之志,而且认为依附在青松上的凌霄,心存珍重之意,借松枝而上,却不肯居高而凌下,所以才能平步青云,蒸蒸日上。明朝诗人高启,甚至为凌霄设计了遭遇磨难的一幕:依凭的大树忽然被人伐倒了,凌霄并没有委顿在地,而体现出了“亭亭还自持,柔枝喜能强”的性格。陆游则认为凌霄依傍着松柏,是相互扶持,凌霄的枝叶,就像为松柏披上了龙鳞,而殷红的花朵也像是松柏的绚丽装饰。白居易引领嫌弃凌霄风尚同样是凌霄倚树,在不同的人眼中,所看到的内涵却全然相反。白居易对于藤本植物最为反感,因此在他的笔下,凌霄就变成了攀龙附凤、依附权贵的化身,一旦所依靠的大树倒塌,凌霄的命运也就此终结,在诗的末尾,白居易还作出了“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的告诫。被陆游描绘为龙鳞一样的凌霄枝叶,也曾被人贬斥为蒙蔽大树的弄臣行径。对于凌霄的偏见,从白居易开始,一直绵延至今。要说南京哪里可以看到凌霄花,小桐妹想到了老门东,走到巷口满是欣喜。雨水冲走了枝叶上的灰尘,雨水滋润后的凌霄花愈发娇艳。
你瞧,那一串串橘红色的小喇叭,
点缀着满墙翠绿的藤蔓,
青砖黑瓦,绿叶红花。
凌霄花在老门东青砖墙上肆意纵放,把这条文艺街区装扮的似火一般的热情。有人说凌霄喜欢攀附高枝,其实本身并没有错,在属于自己的花季理应攀高绽放,展示最美的自己。敢于攀附高枝、与太阳争妍也只有凌霄了。
直绕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修明。
藤蔓悠长,绿叶纷披,层叠蔓延,生机勃勃;
凌霄花,形如牵牛,厚润直立,外面橙黄,内里鲜红,艳丽中透出几分典雅,怒放起来,花团锦簇,如云如霞,迎风摇曳。
这一片凌霄花海,翠叶团团,芸红片片,绿叶流光,花朵溢彩,热闹纷繁。
藤缘石生,花随石开,铺天盖地,凌霄而上,藤愈长,花更艳。
宋代陆游《夏日杂题》云:“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满地红黄的凌霄花,听着夏夜蝉的鸣叫,日子果然潇洒自在。
清人李笠翁《闲情偶寄》评价凌霄花说:“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望之如天际真人,卒急不能招致,是可敬亦可恨也。欲得此花,必先蓄奇石古木以待,不则无所依附而生,生亦不大。予年有几,能为奇石古木之先辈而蓄之乎?欲有此花,非入深山不可。行当即之,以抒此恨。”
李渔把凌霄花比喻成“天际真人”,不是想看就看得到,想看此花,必须准备好奇石古木,否则它无所依附就不会长,即使能长也长不高。自己年纪都一大把了,要我到哪里去找奇石古木呢?要买又没有这个闲钱,非要看凌霄,那只能徒步到深山老林里去了。
笠翁,性情中人也!
徒步到深山老林,才能看到真正的凌霄花。想不到,我们这么有福!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画过凌霄花,汪士慎在画上题:“绕树缘山任屈盘,南风吹蕊飏云端。千丝万缕垂金粉,曾在双峰阁上看。”
正因人们对凌霄毁誉参半,所以自唐宋以来,凌霄一直不能跻身于名贵花卉的行列,只能被用来装点花架或者篱笆,而空负了“凌霄”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字。花语里,凌霄花代表“敬佩、声誉”,寓意慈母之爱。
母爱如花,生活再艰难,工作再烦恼,有了浓浓的母爱,便是一片青翠、一抹花红,心情自然好起来。
凌霄盛开,那份慈母之爱萦绕身旁,人生漫漫,长路迢迢,永远都不会爬满沧桑,永远都是开满艳丽。
永远忘不了,那一片凌霄花海!
END责编
阳阳
主编
庚才
注:本文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