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旅游攻略 >> 看鉴华山论鉴云录制高清视频第八期
专家估价:60万
店主报价:50万、65万
王敬之点评:这件玉饰雕刻着两条龙纹,除此以外上面还有一些窃曲纹。就是同样的一种纹饰,一半往左边倾斜,另一半往右边倾斜,这种纹饰叫窃曲纹。另外还有一些网格纹。每个时代的龙纹是不一样的,春秋时期的龙纹,龙嘴是闭起来的,到了战国以后龙嘴就张开了。到了汉代龙嘴长得非常大,俗称“斧头嘴”。这件龙纹玉饰的龙嘴是微微张开的,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再看它的沁色,是白玉带沁,显出一种淡淡的咖啡色。有一句古话叫“千年白玉变秋葵”,这件玉的颜色就是一种秋葵色。除去沁色我们还能看到它白玉的地子,非常得漂亮。在那个时代像这样的龙纹玉饰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类似的东西我们在曾侯乙墓里也看到过,曾侯乙就是战国早期的人物。这件玉饰不仅雕工好,还有一种熟旧感和沧桑感,这不是说仿制就能仿制出来的。另外如果要仿制这种玉器,首先要以酸或其他的物质破坏这件玉,那么势必会留下现代化学染色的痕迹,而在这件玉看不出来这种东西。此件藏品我的云鉴结论是一件战国·和田玉龙纹饰的真品。观察席意见:龙纹源于中国古人对这个图腾的一种崇拜。龙它是一个吉祥的象征,也是一个中国古老的神兽。在古代的建筑、玉器、木雕,包括我们用的陶器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龙纹的影子。我们从龙纹这种形制的变化上,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龙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形象和地位。专家估价:18万
店主报价:12万、20万
杨实点评:耀州窑在宋代主要是生产青瓷的,它的刻划工艺与其他窑口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它曾经也是宫廷烧造过贡瓷的。我觉得看高古瓷要抓住这么几个要点,首先就是看它的釉色是不是纯正,有没有偏色。黄就是黄,绿就是绿,颜色有没有发邪;第二要看它的器型,是不是秀美,有没有独到的地方;第三看它的工艺,比如贴、划、印、刻、堆、塑等等,是不是做得很精湛;最后看它的图案,是不是有情趣。我们在鉴赏耀州青瓷的时候,最主要看它的发色,就是纯正的橄榄色,这是它最典型的釉色。虽然现代的仿品已经仿得相当好了,但与真品相比那种刻划的工艺,还是没有那种灵动的感觉。从断代上来说,到了金代它的图案就趋于简单化了,有的往往就是一些圆圈形的图案。
我们看这件碗的内壁,刻划了落花流水的图案。落花是物,流水是景,它用篦划纹轻轻的几刀,就把这种花叶飘落在水里的意境描绘出来了。再看它的底足,金代的瓷器往往在足底上会显露出一些姜黄色,这也是当时的一个特点。
此件藏品我的云鉴结论是一件金代·耀州窑青釉刻划花落花流水碗的真品。
观察席意见:关于落花流水题材,收藏领域曾经对它有过错误的解读,认为落花流水不好听、不吉利,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文学创作领域落花流水原来描述的是暮春景色的一种衰败,传达的是一种伤春、惜春的情感。但落花流水题材用到工艺美术制作当中,就变成了静谧美好、落花诗意的这么一个场景。自古以来帝王、文人都非常喜欢这个题材,譬如明成化早期的一款斗彩落花流水卧足杯,是成化御窑非常经典的一个作品。另外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也有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落花诗意足杯和碗。所以藏友在审视这类作品的时候,不能以文学作品里面这种伤春悲秋的情感去看待,必须要站在工艺美术创作这个领域去看待它。
专家估价:20万
店主报价:15万、25万
李彦君点评:这件藏品叫瓜棱壶,这个造型介于壶和罐甚至瓶之间,可以叫瓶,也可以叫壶。瓜棱器是一种仿生的器皿。辽代是游牧民族,它的艺术品仿自然界的瓜果比较多,所以瓜棱罐一直是辽或者金这两个时代比较常见也比较流行的一个造型。这件银壶是盘口,颈部稍微高一些。我们在辽代晚期张世卿墓里看到的一些壁画,上面有很多类似的器物,是用来插花的。现代金、银器都比较常见,而在古代金银器是宫廷贵族使用的,按瓷器里的术语就叫“官窑”。这件银的瓜棱罐,它的制法是敲击,我们叫锤鍱。大家记住银器无论是在墓葬还是传世的,因为它比较软,身上总有磕碰形成的这种伤痕。这是属于金银器里常见的一个现象,特别是老的金银器。如果完完整整,光洁度比较高,没有任何磕碰那反倒值得怀疑。金银器在业内被认为是鉴定难度很高的物品。因为银子氧化的程度相对较慢,不像铁器或铜器。而且银器表面会有一种包浆,或者污垢形成的灰黑色的东西,这些人工伪造都是比较容易的。那么鉴定银器首先要看它的工艺,比如锤鍱、焊接。另外,银子时间长了氧化以后会发硬、发脆,甚至局部有断或者掉渣的地方。它的柔韧性会变得很差,不像新的银子那么软。此件藏品我的云鉴结论是一件辽代·银质瓜棱壶的真品。观察席意见:纵观中国古代的艺术品,经常会出现同一造型但是不同材质的现象。这种现象从唐、宋、元时期,一直贯穿到明清时期,比如我们这种瓜棱花瓶的形象。在辽代晚期张世卿的墓葬中,就曾出现有这种花瓶的形象。另外在山西的稷山县,马村金代砖雕墓中也曾出现有这种瓜棱花瓶。还有我们中国古代的瓷器中,像磁州窑、湖田窑、耀州窑,甚至韩国的高丽青瓷都曾出现过这种瓜棱花瓶的形象。当我们了解到这些知识以后,在鉴定这种银器时即使我们对银器的知识储备并不是那么丰富,但是我们仍可以触类旁通地利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观察这件瓜棱壶,它的瓜棱是否饱满,它的比例造型是否合适、是否优美,来判断出这件器物大致的年代和真伪。专家估价:20万
店主报价:10万、15万
崔凯点评:这件瓷盘的底部有“尚食局”的铭文,如果对的话,就是大名鼎鼎的尚食局款的定窑瓷盘,文物价值非常高。但是现在定窑里边仿这种尚食局的瓷器,也是仿品里边的重灾区。我们看这件瓷盘,内部模印有双摩羯纹,底部刻的是“尚食局”的铭文。尚食局设立于隋代,可以说是非常有力地指向宫廷用瓷的一个铭文。这样的瓷器主要集中在定窑。在60年代定窑的窑址曾出土过一件和这个盘子几乎完全一样,但尺寸略小的一个残件。那个残件反面就有“尚食局”的字款刻制,前边也是模印的双摩羯纹,包括旁边也有模印的缠枝花卉纹。我们现在能见到有“尚食局”铭文的器物,在各大博物馆里边是非常稀见的。只有在香港的继远美术馆里边有一件模印花卉瓜果纹的,带有“尚食局”铭文的一件瓷盘。这件瓷盘的釉色呈现出了一种牙黄,这种釉色可以说是定窑从宋代开始到金代,甚至到元代它的主要釉色的风格特点。这种微微发黄的颜色,是因为定窑在烧造的时候用了煤做燃料,所以导致釉色偏黄。
我们现代模具模印出来的花纹,它的立体感、浮雕感没有这么强,并且是微微起鼓的。而古代用非常浅的模印,表现出了非常立体带有空间感、浮雕感的这个画面,是我们现在仿品很难做到的。另外,我们看到这件瓷盘的釉的表面光泽,在高光处看上去是非常莹润而灵动的光泽,不是那种板结的光泽。而现在烧成温度比较高的那类仿定瓷,表面的光泽会偏硬。反面的“尚食局”的这几个字,间架结构以及刀工行走的力道,也充分体现出了真品的特征。这些字的间架结构和60年代涧磁窑址出土的那件残器如出一辙,笔锋的味道是完全相同的。并且在它釉层稀薄不均的地方,有釉泪偏黄的现象。而且这种累积是从薄到厚的自然累积,还有一些釉泪呈现了一种稀润的感觉。圈足顶端虽然看上去好像比较规矩,但是有这种泥料波折的感觉,这也是定窑的一大特征。定窑的器物在宋代中后期到金代,它的牙黄色的颜色不显得晦暗。而我们现在新仿的,往往是这种牙黄色的颜色里边含着灰色、脏色。
此件藏品我的云鉴结论是一件金代早期·定窑模印缠枝花卉摩羯鱼纹瓷盘的真品。
观察席意见:“尚食局”是皇室内廷掌膳馐品尝之事的机构。随着近些年考古的发掘,我们可以将定窑的“尚食局”瓷器大致划分为北宋晚期、金代前期、金代后期三个时间段。北宋晚期的“尚食局”主要是碗、盘两种,碗是外壁和内腹刻龙纹,盘是外壁光素、内腹刻龙纹,“尚食局”都刻在口沿;到了金代早期就出现了内外光素,“尚食局”刻在外底的这种形式;金代晚期的“尚食局”,主要是以印花摩羯纹为主,兼有一些光素和外壁刻花。另外随着近些年我们对定窑“尚食局”瓷器出土地点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知道在不同时期它的用途和性质应该是略有不同的。在北宋晚期和金代早期,定窑的“尚食局”瓷器主要是供给皇室内廷使用。到了金代晚期,定窑的“尚食局”瓷器还可以作为地方政府使用,甚至还有可能作为赏赐或者贸易使用。
专家估价:80万
店主报价:70万、万
王敬之点评:这是一对玉双卯,平时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刚卯或者是一个严卯,成对出现是很少见的。这种东西只出现在了汉代,根据《后汉书》上的记载,当时能够佩戴这种玉刚卯、严卯的,只有皇帝、诸侯王、公、侯这四个等级。其他地位较低的可以依次带一些犀牛角、象牙,或者木头制的卯。它的尺寸是汉代的一寸,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刚卯上刻有34个字,严卯上刻有32个字。这些字用的是一种殳书,殳书一般是刻在兵器上面,用于辟邪的。刚卯上这34个字刻的是“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役刚瘅,莫我敢当”。这些字是用殳书刻成的,非常刚劲有力。而且它不是一道划出来的,是划了好几道。这些字不像这个砣具搞完了以后又抛光,它们是不抛光的。所以一旦入土以后,它里面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沁色。所以我们在看这写字的时候,往往字里面的那个沁色比外面的沁色还要重。虽然现代也有造假的,做的那些字也很像,但一笔一划没有那个沧桑感和沁色感。这对玉刚卯从尺寸来说,是符合汉代的形制的。上面的殳书刻得刚劲有力。在笔划痕迹里面显示出来的沁色,是那种真正的沁色,而且非常的自然。此件藏品我的云鉴结论是一件汉代·和田玉双卯的真品。观察席意见:汉代的时候非常流行佩戴这个辟邪的刚卯和严卯,它通常以不同器物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它们的级别从高到低来说,依次是玉器、犀角、象牙、金器、桃木。这件作品是以和田玉来雕刻的,可以说它象征着一个很高的级别和身份。下场海选早知道时间:年6月13日9:00-17:00
地点:西安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号)
-
《华山论鉴》如约呈现
每周日晚间22:10陕西卫视首播
每周一午间12:20陕西卫视重播
每周一网络版视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