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旅游攻略 >> 黄河自然环境知识问答
1、黄河长度,流经省份
黄河全长公里,其长度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黄河从源头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2、黄河流域的面积
由地面径流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叫流域。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度至42度,东经96度至度之间,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流域面积为72.5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三个英国的国土面积。若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面积,则为79.4万平方公里。黄河的河段长和流域面积,因泥沙淤积,河口延伸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3、黄河流域的地势呈“三级阶梯”
最高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平均海拔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米至米。包括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渭汾盆地等较大的地貌单元。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系以东直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海拔高程一般在米以下。
4、黄河的年龄
黄河的年龄万岁以上
5、黄河的支流
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76条。其中,渭河、汾河、湟水、无定河、洮河、洛河、大黑河、清水河、沁河、祖厉河等都是流域面积大于0平方公里的较大的支流。在这76条较大支流中,上游河源至河口镇干流段汇入的有43条,而下游桃花峪以下汇入的较大支流仅有大汶河等3条。
6、黄河上、中、下游
从河源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黄河的上游,这一段河长公里;
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是黄河的中游,全长6公里;
桃花峪以下是黄河的下游,全长约公里。
7、黄河上、中、下游治理重点
黄河上、中、下游由于其自然特点的不同,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各有其侧重点。
黄河流域的水力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尤以上游的野狐峡至青铜峡河段最为富集(理论蕴藏量占干流河段的39%),而且含沙量小,开发条件优越。因此,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开发是其治理开发的重点。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是该地区生产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成灾、难以治理的症结。因此,在中游地区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是一条地上悬河,洪水灾害最为严重,下游防洪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
8、黄河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米的约古宗列盆地。这里有众多的小湖泊和涌泉,股股清流汇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条蜿蜒的小河,称做玛曲。
《山海经》中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李白就曾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诗句。
以探寻河源为目的的实地考察,始于元代。公元年11月4日,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带领一队人马到黄河源进行正式勘察和研究。都实一行经过几个月的跋涉,到达了星宿海,认为这里就是黄河之源。
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派人考察河源,他们也只到了星宿海,虽已发现星宿海的水还有三条河作为上源,但未追到源头。直到康熙末年组织全面性的地形测量,才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绘制出来。这三条河分别叫卡日曲、玛曲(约古宗列曲)和扎曲。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了为时1个月的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度29分24、北纬35度01分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不论黄河的正源是玛曲,还是卡日曲,三条河所处的位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被称为约古宗列的盆地,已是大家共认的黄河发源地。这个盆地海拔约米,面积约平方公里。
9、黄河源区“姊妹湖”
扎陵湖与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区的青海省玛多县境,系高原淡水湖泊。鄂陵湖在东,扎陵湖在西。两湖中间,有巴颜朗马山相隔,黄河以20公里的水道将两湖连在一起,像孪生的姊妹。在藏语中“扎陵”表示白色“;鄂陵”表示青色,看上去也确实有灰白、青蓝之别。
扎陵湖水浅,平均水深只有9米,最大水深13.1米。黄河从西南入湖,将泥沙带入,每当刮风时,风浪使沙粒泛起,南面的湖水便成了灰白色;
而鄂陵湖水比较深,平均水深约17.6米,最大水深达30.7米,进湖泥沙也少,湖水呈青蓝色。两湖的水面面积,扎陵湖为平方公里,鄂陵湖的面积为平方公里,面积虽不算太大,但两湖的水面高度却达海拔米左右。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被称为世界最高的湖——南美的喀喀湖,仅就高度而言,也要比这对“姊妹湖”低多米。
10、黄河泥沙
在我国古籍中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
据统计,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约为每立方米35公斤。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跳进黄河洗不清”,是形容黄河泥沙多。同时,黄河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呈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还真不易洗净。
11、黄河泥沙来源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12、黄土高原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
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
13、黄土高原由来
有风成、水成及风化残积成土三大类说法。不少学者认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经过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后,再经受水流等其他外力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黄土,逐步堆积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14、“九曲黄河”
“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弯曲很多。
黄河自河源至河口,有许多大的弯曲,黄河干流主要大湾有6个,其中度的大湾3个,90度的大湾2个,45度的大湾1个,小的弯曲则很多了。而黄河总的走势又构成一个大“几”字形,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实际流程公里,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公里的2.64倍。
15、野狐峡
黄河干流上最窄的峡谷叫野狐峡,位于青海省同德、贵南县境。左岸为高四五十米的石梁,右岸为高达数百米的峭壁,河宽仅十余米,从峡底仰视,仅见一线青天。
16、黄河河道最宽处
黄河河道最宽的河段为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至山东省东明县高村河段,两岸堤距宽5公里至20公里。最宽处为河南长垣县大车集,两岸相距20公里。
17、黄河上最长的峡谷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受吕梁山阻挡,掉头南下,犹如一把利剑,将黄土高原一劈两半,开出一条深邃的峡谷,这段峡谷就是黄河上最长的峡谷——晋陕峡谷。从河口镇到禹门口,全长公里,落差多米。峡谷两岸分别是陕西省和山西省。
18、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宁夏的中卫县,然后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县受阴山阻挡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湾。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就称这一带为“河套”“。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指的就是这里。
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纵贯宁夏、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宁夏部分俗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古部分,俗称东套,并分前套和后套,统称河套平原。
19、“塞上江南”
“塞上江南”是指黄河贯穿其中的宁夏平原,也叫银川平原。这里是宁夏物产最富饶的地区。宁夏平原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引黄河水灌溉已有年的历史。汉代时,人们已把这里与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关中地区相提并论。经过历代治理,这里渠道纵横,稻田遍布,一派江南风光。
但是“,塞上江南”这一称谓最初的来历却与自然风光无关,而是由于当时(多年前)这里迁移来的南方人较多,风俗近于江南的缘故。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有这么一段记载“:灵州(指今宁夏北部地区)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公元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比,因谓之塞北江南。”
20、黄河干支流含沙量
据实测资料记载,黄河干流上实测最大的含沙量是年7月18日在龙门水文站测到的,含沙量达每立方米公斤。黄河支流上实测最大的含沙量是年7月10日在窟野河温家川站测到的,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公斤。
21、“揭河底”
清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公元年8月2日),黄河在开封张湾决口,六月二十四日,地方官员率兵沿新河道逆流而上,前往堵口。对这一事件,《祥符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行数里,巨浪排山而来,中有人形突起,高二丈许,伸两巨手摆泥沙,战战而倒,如是者数十处。舟人惊骇,大呼‘水怪’至,或曰此名‘夜叉’,往时黄河中曾有之。”
这其实是黄河上被称为“揭河底”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水流将大片沉积物从河床上剧烈地掀起,露出水面高达数米,像在河中竖起一道墙,然后跌落、破碎;或者整片的河床淤积物像地毯一样被卷起,漂浮在水面向下游流动。这样强烈的冲刷可使河床在很短时间内急剧下切数米至十数米。
揭底冲刷常由高含沙水流引起,主要发生在中游龙门至潼关河段,据记载,年至年,该河段先后8次出现“揭河底”,最大冲刷深度9米,最大冲刷长度公里。
22、“浆河”
黄河上的“浆河”现象也是因其多泥沙而形成的独特现象之一“。浆河”就是水流在含沙量很高时,局部河段泥浆停止流动而造成的河中水流暂时堵塞现象。
年2月28日的《黄河报》上有一篇“浆河奇观”的文章中描述了发生在黄河二级支流芦河(位于陕西省横山县)上的一次浆河现象,文中记述:年8月17日早晨,横山县突降暴雨,芦河河水猛涨,下午2时涨至顶峰。河水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0公斤。下午5时“,水位落去三分之二时,忽然水色变暗,洪水稠得像浆糊,流速越来越慢,水位不断抬高,泥沙托着稀稀拉拉的干土块,时而咕噜咕噜冒着气泡,向前走几米,又停顿下来,涌上一阵,又向前走几米。两个小时后,水流才恢复正常。经测算,这一天的输沙量达万吨,相当于节火车皮的运输量。”
23、“掉进黄河淹不死”
由于物体在高含沙水流中所承受的浮力要比清水大得多,亦即有效重量减少了,使正在运动的物体不易下沉,而尚未运动的物体更易起动。
据记载,年7月6日23时至24时,黄河龙门水文站出现含沙量为公斤每立方米的洪水(洪峰立方米每秒),当时参与测流的职工杨某,被冲断的缆绳打入汹涌的河中,站上的人以为他死了,事后,站上正准备开追悼会,他却回来了。原来他被缆绳打晕,漂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漂到距该站约17公里的汾河口河滩上,第二天早上被当地老乡发现,见他还活着,救了他。
24、“涨水生财”
由于黄河高含沙水流的浮力大,故在一些干流及支流河段,每逢发生大洪水时往往有大量的煤块漂浮在水面顺流而下。沿河群众把这看作是“生财”的好机会。有的人家捞一次煤,就可以烧好几年。
25、“天桥”
天桥是晋陕峡谷上一段石峡的名称,位于陕北府谷和晋西北保德二县之间,峡谷长达20公里,是晋陕峡谷中最长的峡谷段,也是最险峻的河段之一。山势如屏,河道狭窄。枯水时期河面宽仅30余米,冬季积冰成桥,而黄河之水在“冰桥”下滚滚而流,发出雷鸣般的涛声,形成一幅奇特而壮观的画面,“天桥”也由此而得名。
26、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景观,也是黄河上最险峻的河段。它位于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的交界处,就像一个巨大的壶口,倾倒着奔腾的河水,水雾弥天,泥浪喧腾,数里之外就能听到震耳的涛声,看到漂荡的水雾。这壮观的一幕,几乎成了黄河的象征。
据地质学家考证,大约一二百万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现在的地方,而是在下游65公里处的龙门。龙门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发生断裂,形成东西方向的断层,自北向南的黄河经过这一断层时,出现瀑布。
河水经年累月地对河床进行下切侵蚀,使瀑布不断向上游退移,这种现象在地貌上被称为“溯源侵蚀”。据估计,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壶口瀑布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27、“鲤鱼跳龙门”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多米宽的狭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28、黄河流域“黑三角”
以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为中心,在晋陕蒙三省区接壤处的5.4万平方公里的神府东胜煤田,现已探明煤炭储量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三分之一,且易于开采,故被称为黄河“黑三角”。
29、“鸡鸣闻三省”
黄河流出晋陕峡谷后,受华山山地阻挡,在潼关附近折向东流。
潼关依山傍水,雄踞陕、晋、豫三省要冲,有“鸡鸣闻三省”之称。
潼关古称桃林塞,是历史上的重要关隘。它的设置大概在东汉末年。由于设置了潼关,函谷关便逐渐废弃了。
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历史上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潼关正位于关中的东口,它南傍华山,北依黄河,中间狭窄的小道仅容一车一马通过,成为关中东部最重要的关隘和咽喉。由于潼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成为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地方之一。
在它附近有史可考的重要战争就有40多次,汉末曹操和马超联军的战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30、晋豫峡谷
黄河上最后一段峡谷叫晋豫峡谷。西起三门峡,东至河南孟津,全长约公里,河谷底宽至米。小浪底水利枢纽就位于该峡谷的出口处。
31、“三门峡”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似乎只有鬼神才能通过;人门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条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32、“中流砥柱”
在三门峡谷的“三门”之下,紧接着有一座小石岛,人称“中流砥柱”。从“三门”奔出的三股急流,被两岸坚硬的岩石紧紧地束缚住,很快又拧成一股,冲到中流砥柱面前,在这里形成急速流动的旋流,从砥柱两边冲过去,这样才算离开了使人惊心动魄的三门峡谷。
三门峡所在的黄河河道,历史上曾是水运要道。船只行至三门峡时,船夫们便下船来,把船用缆线拉过去,稍有不慎,触上暗礁,船只便会撞成碎片。由于这一带触礁的漕运船只太多,所以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
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定波镇澜的,在船夫们的眼里,砥柱却是峡谷中的一座航标。在砥柱石上原来刻有三个大字:“照我来”,意即朝我这座航标驶来。原来,船只从上往下驶过三门峡以后,要一直朝着中流砥柱冲过来,眼看要撞上砥柱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旁边的安全航道。
33、“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豫东、豫北、鲁西、鲁北、冀南、冀北、皖北、苏北等地区,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冲积扇的顶部,位于沁河口一带,海拔米左右。
平原地势大体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地面坡降平缓,微向海洋倾斜。大堤以北为黄海平原,属海河流域;大堤以南为黄淮平原,属淮河流域。
34、黄泛区”
年黄河在花园口人为决口,滚滚洪水经尉氏、扶沟、淮阳、商水、项城、沈丘至安徽进入淮河,使豫北、皖北、苏北44个县市,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一片汪洋,造成震惊中外的“黄泛区”。
35、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
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不仅旱灾严重,而且最为瞩目的还是下游的洪水灾害。有时一年之中多次决溢,所以共计决溢次数多次。
36、以水代兵
公元前年秦王贲率军攻打魏国,引河灌大梁;
年宋杜充决河御金兵;
明崇祯十五年(年),为了水淹闯王大军,镇守开封的周王与巡抚高名衡派人在朱家寨(今开封黑岗口)决堤,而起义军又在马家口决开黄河大堤,二水汇流冲灌开封城,四门皆坏“,城内之水几与城平”,城内37万居民淹死34万,造成全城覆没的历史悲剧。
年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追击,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滚滚洪水淹及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一片汪洋,受灾人口达万,多万人背井离乡,造成震惊中外的“黄泛区”。
37、“能源流域”,
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极其丰富,据年资料,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46%;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6.6%;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96%。
38、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
黄河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据年普查,全流域理论蕴藏量共万千瓦,相应的年发电量为亿千瓦小时,约占全国理论蕴藏量的6%,仅次于长江。
黄河上的水力资源主要集中于干流的上游峡谷区,其中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占黄河可开发水力资源的一半。这段河道不仅水流湍急,而且落差大,上下落差达1多米,平均每公里下降多米。
39、已探明超过亿吨储量的26个煤田中,黄河流域有11个
这11个大煤田都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其中有陕北侏罗纪煤田,山西沁水煤田、河东煤田、西山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等。
40、黄河水资源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包括河川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两部分。河川径流量多年平均为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包括闭流区)为亿立方米至亿立方米,扣除与河川径流重复量后的可开采量为80亿立方米亿立方米。
黄河水资源有三大特点:
(1)水少沙多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
(3)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
41、黄河流域的降水量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不到长江流域的一半,比全国平均水平(毫米)低27%,从全国来讲属干旱少雨区。
而该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秦岭一线和泰山地区在毫米以上,而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地区只有毫米左右。
42、“一年雨水三天下完”
黄河中游地区经常发生区域性暴雨,而且暴雨强度大,历时短。
年7月25日窟野河的杨家坪,实测12个小时降雨量达.7毫米;
年8月1日,在陕西、内蒙古交界的乌审旗发生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9小时降了毫米的雨,超过世界纪录。而这一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毫米左右。
4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由水力、重力和风力等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平均每年流失16亿吨泥沙。在这十几亿吨土壤中,含氮、磷、钾总量0多万吨。
44、四种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类型
塬、梁、峁、沟
45、“平陆”“、万泉”“、清水”名不副实
平陆县,全县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沟道就有0多条,纵横交错,把地面分割得支离破碎。
万泉不但没有一个泉眼,而且连喝口水都十分困难。到处是光秃秃的山梁,要打一口井,也要打到多米才能见水。
黄土高原上有许多小河流,有的叫清水,有的叫绿水。但亲眼一看,都名不符实,都是浑浊的“小黄河”。
46、黄土高原进入黄河泥沙去向
据观测,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则几十亿吨,少则几亿吨,多年平均为16亿吨。这16亿吨泥沙,约有4亿吨淤积在利津以上的河道内,约有8亿吨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其余4亿吨被冲入渤海。
淤在下游河道内的4亿吨泥沙,使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左右,导致黄河下游成为著名的“悬河”冲入大海的泥沙,大部分淤积在河口附近的浅海区,平均每年造陆25平方公里至30平方公里。
47、黄河流域的沙漠
黄河流域共有沙漠沙地面积7.89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的9.93%共有6片,分别是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河东沙区、共和沙区、腾格里沙漠(腾格里沙漠在黄河流域的面积只有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毛乌素沙地,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
48、世界“沙漠之都”
在宁夏中卫县的黄河岸边,有一个叫沙坡头的地方,它位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端,海拔0米。这里沙层厚度70至米,流沙占71%。沙层厚度之大世界罕见,有世界“沙漠之都”之称。
沙坡头下临黄河,北望沙海,自然景观驰名中外。这里还是闻名中外的“沙坡头治沙站”(属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在地,该站以治沙成果之丰硕而饮誉全球。
49、黄河流域的两处著名的“鸣沙”区
我国有四大鸣沙区,即新疆的巴里坤、甘肃的鸣沙山、宁夏的沙坡头和内蒙古的响沙湾,其中后两处都在黄河流域。
响沙湾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瓦窑村,草原钢城包头之南45公里,库布齐沙漠的东缘,罕台川的西畔。
50、“泾渭分明”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据统计,目前径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
老杨客官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