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心中只有一个世界,很多人心如死灰压根没有世界。理想主义者心中有一万个世界,在一万个世界中穿梭来回,思考也是普通人的很多倍。一万个世界如同一个一个格子,从一个格子到另一个格子,在一万个格子中游荡,也碰撞产生一万个想法。
——梅守思《在一万个世界间穿行》
秦桧
秦桧当国,有士人假其书,谒扬州守。守觉其伪,交原书管押其回。桧见之,即假以官资。或问其故,曰:「有胆敢假桧书,此必非常人。若不以一官束之,则北走胡,南走越矣。」
秦桧(宋高宗时宰相,杀害岳飞,残害忠良)当权时,有一个读书人伪造秦桧的信,拿去见扬州太守(管理州郡的官吏)。太守发觉是封假信,即将信没收了,把这人押斥回去交给秦桧发落。秦桧见是这么一回事,反而给他一个做官的资格。有人问秦桧是什么缘故?秦桧说:「有胆量伪造我的信,一定不是个普通人,如果不用一个官格套住他,他也许会投靠南方或北方敌人的。」
三个案例还是从造假者的目的辩证的来看,对于为了个人私利,动机不纯的造假,是坚决予以唾弃。但出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但找不到其他好的办法,只能通过造假,那是情有可原。
第一个案例,看不到造假的动机是什么,所以对秦桧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很难判断,但基于对秦桧我推断秦桧留用此人更多是处于个人的目的,而不是基于国家的利益。
第二个案例,尽管韩、范拒绝了造假人,最后错失了两个人才,但我坚持认为韩范做的是正确的事情,而错失两个人才是偶然事件,不是必然事件。不能因为偶然事件而否定正确的做法。
对于第三案例我读到了实践论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蔡君自己了解了造假人后,因为欣赏,认可和惜才,才会给与宽容和帮助。第四个案例苏东坡是有肚量的人,但我相信他也是要基于从造假人的动机来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用“器量”来解释这个做法。
在这个故事中,秦桧封造假者为官,其理由是:造假者有胆略,有不凡之处。如果不以官职收拢他,他就会投奔敌人。这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咱们可以剖析秦桧这句话的逻辑:
1.有胆略造假的是人才。
2.人才不为我所用就会投奔敌方。
3.投奔敌方会增强敌方的力量,对我方产生不利影响。
4.为了避免敌方力量增强这个不利影响,解决办法是要收入我方阵营。
这个论证逻辑有明显的漏洞:
1.有胆略造假就一定是人才吗?
如果能以假乱真,这说明此人的智力水平高,说不定真有两把刷子。但这个人也就是个半吊子,搞了个造假还被识破,从哪方面看出是个人才的?
此为大前提错误。
2.这个人如果不用他,难道他就真的一定能去敌方吗?
退一步说,就算他是人才,大宋不用他。你秦桧也可以有种方法限制他投奔敌方。他诈骗属于违法,完完全全可以按照法律合法合理合情的办他,限制他的自由甚至砍脑袋,他还投哪门子敌方?不用他就增强敌方,这是个完全错误的假设。
3.此人投奔敌方就一定能够增强敌方的力量吗?
首先这个人是不是人才我们存在异议,但这人有胆子造假肯定不是善茬。
有才无德,才越大破坏力也就越大。这样的人不但不能发挥创造力,反而是一个隐患祸根,可能产生破坏力。就算他投敌也不一定增强敌方的力量。
4.收入我方阵营,后患无穷。
秦桧此举做了一个非常差劲的示范,造假不但不追责反而赏官做,这极大的激励了造假取巧的人。
原来是富贵险中求,现在连最基本的风险都没有了,咱们也可以出奇招搞怪异啊。一旦这种风气流行。这就是祸国之道。真正老实本分有才华的反倒被掩盖。
这种半吊子诈骗犯当了官,在内部产生的破坏力,远远大于投奔敌方对我方产生的威胁。
这个账,秦桧是真算不明白,还是装糊涂?
冯梦龙举了韩琦范仲淹的事例做反证,说韩琦范仲淹不识人,俩行为怪癖的人才反倒被西夏元昊收了去。
得出的结论是,秦桧在这方面要高明,下下人有上上智。这也是纯属扯淡了。
韩琦范仲淹经略西北,对待西夏的进犯,采取的是稳妥防守策略。无论是用人用兵,都以稳妥为原则。
有正规的进见路径不用,采用奇怪的吸引眼球的广告方式,肯定会引起韩范的疑虑:此人如此怪异,是否敌方的间谍?
防守方的容错率相比较低,宁右勿左,既然有疑虑,那就不用避免风险。所以韩范的决策是正确的。
西夏元昊则不然,他处于攻势,且国小人才缺乏,所以他可以大胆启用怪异之人,风险偏好高,敢于试错,敢于冒险而已。
按照我的经验,越深的水表面越平静。越是浅滩,水流越欢腾。如果一个人的奇谈怪论多,花拳绣腿多,越是外强中干类型。
我觉得秦桧此举也是一个秀,搞怪异的行为显出自己多有识人之能。当然也有可能是与诈骗犯臭味相投吧。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ygl/2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