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旅游攻略 >> 精华中国最美古诗词值得一生反复读
第一章倍思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游子:在古时候泛指远游旅居的人。
2.意恐:担心。
3.寸草心:寸草,比喻子女;心,指小草的茎干,也暗指子女的心意。
4.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此处比喻慈母的恩情。
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外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
在他临行之前,一针一线密密地缝制着,只因为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归来。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可以报答慈母像春晖一样温暖的恩情呢?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时写下的。早年时期的他四处漂泊,无所依靠,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直到五十岁时,他才就任溧阳县尉,却也只是个聊胜于无的卑微小官。当他在溧阳定居后便将母亲接来一同生活。由于孟郊官场失意,所以经历了人情世故的冷暖,他此时更加明白亲情的弥足珍贵。因此,孟郊作此诗后特别于诗下面注了“迎母溧上作”几个字。
本诗的前四句没有任何华丽的修辞手法,用朴素的文笔描绘出了慈母的形象,感人肺腑。其中,前两句把“线”和“衣”同“慈母”和“游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母亲和孩子相互依靠的血肉亲情进行生动刻画。后两句则描写了母亲为即将分别的孩子缝制衣裳的日常小事和心理,体现出了慈母对游子的爱,使血肉亲情进一步加深。诗人在最后两句的对比和比喻,衬托出了儿子对母亲发自内心的爱,诗人对此极尽抒情描绘,使人读来为之动容。
苏轼在《读孟郊诗》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此一语可见孟诗用情之深。孟郊一生穷困,官场不得志,尝遍人情冷暖,他歌颂母爱源于他珍视和母亲的这种亲情。由于这首诗体现了人性质朴又伟大的感情,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和“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都是后人受到这首诗的影响而写下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由于古代以九作为阳数,所以叫作重阳。
2.忆:想念。
3.异乡:外乡、外地。
4.登高:古代的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5.茱萸:一种香草。古代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能避邪免灾。
我一个人在外乡当客人的时候,每当到了重阳节就会格外想念家乡的亲人。
回想起兄弟们都带着茱萸登上高处,会因为只有我一个人不在而感到遗憾。
王维十七岁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他那时孤身远行在长安,一个少年在面对尽是陌生人的繁华外乡,是很孤独凄凉的,这让他格外思念家乡。因为他的家住在华山之东的蒲州,所以这首诗被他题作“忆山东兄弟”。
封建社会时期,地区之间风土人情和习俗的差距都非常大,离开熟悉的家乡去往陌生的异乡,身心迷茫,且不知前景如何,诗人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第一句的“独”字,就将诗人孤身面对一切的境况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又连用两个“异”字,“异乡”和“异客”这种叠加的用法更加凸显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感。第二句诗里作者写了“佳节”和“倍”,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是很平实的情感,往日里不那么明显,可是遇到了“佳节”之后,触景生情,情绪就会相比平时更强烈。在全家团圆的节日里,孤零零的少年在喧闹的异乡回忆起在家乡时候欢快的过往,游子之孤单就会愈加浓烈。
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为诗人的转折之笔,家乡的兄弟按照习俗在重阳节这一天都身带茱萸登去高处了,兄弟们当中唯独少了他一个人。事实上,诗人于此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深远:让我更加怅然的不是自己孤独身在外乡,而是想到在团圆的日子不能团聚,兄弟的遗憾更值得诉说。这种意料之外的表达让诗句更有新意,也将诗人的情感处理得更加细腻。
整首诗质朴平实却有力量,看上去就如同泛着涟漪的水面,表面上平静,实际却是暗流涌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寄北:寄给北方的亲人。
2.君:对妻子的尊称。
3.巴山:巴蜀地区,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的地方。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共:一起。
6.却话:回去再说,诉说过去。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此时巴山夜晚的雨水盛满了秋天的池塘。
不知何时我能回家在西窗下和你一起剪烛芯,那个时候我再跟你诉说今晚巴山的雨夜里,我是多么地思念你。
这是李商隐身居巴蜀时寄给妻子的一首诗。因为雨水连绵不绝,阻断了交通,他滞留巴蜀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与妻子团聚,所以只能作“寄北”诗一首聊表情思。因为他的亲人都在巴蜀之北的长安,寄北就是寄给生活在北方的妻子,所以,它更应该被解读为一首“寄内”诗。
这首诗的第一句说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不知道,李商隐归家心切,却不直白地写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而是用写对方惦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念亲人的心情,这种婉转的写法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衬托得更加深刻。
第二句诗寓情于景,描写巴山夜晚的秋雨连绵和雨势倾盆到能盛满池塘,这不光是写景也是在写诗人身处的环境和心情。诗人在寂静寒凉的雨夜里,孤身一人,没有亲友,“涨秋池”所描绘的不只是雨水倾盆涨满了秋池,还描写了孤独的诗人对妻子的想念也如同雨势那样澎湃上涨。
后两句诗写诗人想象和妻子秉烛夜谈一起剪烛花的虚景,并再次出现“巴山夜雨”这四个字,强调了诗人向往归期的心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以情写景,将诗人现在的愁苦和未来相聚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全诗构思奇特,手法巧妙,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实现空间回环的连续与呼应,达到回环往复的美感。并且诗中用语质朴,语浅情深,极富曲折变化,所以尤能表达诗人悱恻缠绵之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持:用来。
2.羹:肉类或者蔬菜做成的糊状吃食。
3.漉:过滤。
4.萁:豆子类的植物脱粒之后剩余的茎。
5.釜:古代的一种锅。
6.煎:迫害。
锅里煮着豆子,将豆子的残渣过滤之后,剩下豆汁来做成羹。锅子下面有豆茎在燃烧,锅子里的豆子在哭泣着。
豆子和豆茎原本生长在一条根上,为什么豆茎会这么急切地去煎熬豆子呢?
这首《七步诗》相传是曹植的即兴之作,当时,魏文帝曹丕对其满腹经纶又通晓国事的才华嫉妒又怨恨,于是遇事经常为难他。朝中大臣们趁机落井下石,造谣说曹植想造反篡位,是皇帝的一大隐患,劝说曹丕为了杜绝隐患,不如将曹植杀了,避免到他真的谋反的那一天再追悔莫及。
群臣的这种说法正好称了曹丕的心意,加之刚刚发生了一件谋反的事,曹丕便将曹植传到池厅,说:“看在你我是兄弟的分上,你在七步之内写一首关于我和你兄弟之间情谊的诗,这首诗里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要不然,就不要怨恨兄长不徇私情了。”曹植说:“兄长一言九鼎,如果我在七步之内没有作出诗来,兄长可以随意处置我。”
曹植走出了第一步,这个时候他闻到了一阵煮豆子的味道,于是借此直抒胸臆,他在第七步的时候作出了这首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的《七步诗》。曹植作完诗后跟曹丕说:“虽然你是君,我是臣,可血浓于水,为何处处都逼迫于我?我不想跟你争权,只想忠心地追随你。如果你真的想杀我,不必多此一举,父亲在地下也死不瞑目。”曹丕听完之后,无言以对。
这首诗用燃烧豆茎煮豆子的情形,来比喻手足相残之事,文字和寓意都表达得非常通俗易懂。后人往往在劝阻兄弟之间互相伤害的时候,都会用上诗里的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诗用语朴实,寓意深远,其情更深,所以才这样历代流传,有口皆碑。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初解:指刚刚能听得懂大人说话。
2.呕哑:小孩子说话时发出的声音。
3.缕金华:华,通“花”,即用金线绣成的花朵。
小女儿刚刚可以听懂他人说话,已经开始咿呀学语了;因为贪恋着玩小车子,所以迟迟不肯去睡觉。
整个晚上都在哭闹不停,到底为了什么呢?原来只是因为衣服上少绣了几朵金线花朵。
韦庄多以感旧、伤时、怀古、离情入诗,其绝句更以情致深婉出名。不过,他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创作,并且风格清丽异常。这首《与小女》是其女儿刚刚学说话时所作,完全以一位慈父的身份,带着溺爱之口吻写给女儿。
诗人从小家庭贫寒,中年又因为战乱失去了兄弟和妹妹。这让韦庄非常悲伤,所以这时的他极看重亲情,当看着小女儿牙牙学语时,其内心所迸发的亲情溢于言表。所以,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对女儿一行一动的描写中皆充满了爱,哪怕女儿并不会清晰地吐字说话,但在这位父亲耳中依旧动听。“一夜娇啼缘底事”,将诗人全部的慈父之心态展露无遗。孩子哭闹一夜,扰人清静,可在他的耳朵里却是“娇啼”,他不生气孩子的啼哭不已,只追究原因是什么,如此爱女之深情便于笔端倾泻而出了。
在这首诗中,虽然诗人不曾提及一个“爱”字,也不曾说女儿有多好,我们看到的甚至是小顽童的无理取闹。可是,分明感受到为人父者的一腔深情。因此,全诗不提“爱”字,反倒为诗句增添了更多的耐人寻味与意犹未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驻防楼上的更鼓。
2.断人行:敲响更鼓之后,宵禁开始了。
3.秋边:一作“边秋”,边塞的秋天。
4.长:总是,经常。
驻防楼上的更鼓阻断了行人的脚步,边塞的秋天有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天夜晚开始就是白露节气了,月亮还是家乡的明亮。
兄弟们都分散开了,家园已经没有了,相互之间都不知道是生是死。送去洛阳城的家书总是送不到,何况战争还没有停止。
唐安史之乱时,杜甫正在秦州,而他的几个弟弟则在山东、河南一带,这两处为战争区。因为战火纷飞,没有办法相互用信件联络,他对几个生死未卜的弟弟又是担忧又是想念。这首思亲忧亲的《月夜忆舍弟》就是杜甫在这一年所写。
这首诗题月夜,诗人却独具匠心没有直白地从月夜下笔,而是写了月夜的背景,可谓构思新颖。诗人开篇写边塞之秋,“戍鼓”和“断人行”点明了当时经常发生战争的背景,以及当时诗人的沉重心情;“一雁声”句则为本就荒芜的边地增添了一丝凄凉落寂。“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为诗人的感慨之叹,更突出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份思念中又带着忧虑忐忑,则可见可感诗人悲痛的心情。
整首诗首尾呼应,层次渐进,结构完整。诗人在战乱中饱尝艰辛困苦,流转离散,他万般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首诗。可见,诗人能将这首诗写得哀戚动人、深沉凝重,实为身心所感所悟的结果,它既是诗人之情怀,更是当时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感受,这让此诗脱离了有感而发的狭小私情,从而一跃进入无限“大”家的豪壮悲情中去了。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lygl/2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