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人文历史 >> 医院打牢数据中心的根基,ldquo
原来主要是上系统,现在则是管数据。信息化不再只是上系统、买软件,而是与临床更加紧密地融合,让数据为临床服务。
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
“有了数据中心、打好数据根基之后,我们这两年做的工作,主要是释放数据的价值。原来主要是上系统,现在则是管数据。信息化不再只是上系统、买软件,而是与临床更加紧密地融合,让数据为临床服务。”临近年岁末,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在接受HIT专家网采访时如是说。
通过多年与微软及其合作伙伴医利捷的合作,医院数据的价值得以逐渐显现,医院信息化对管理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虹表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了数据,医院人、财、物之外的第四大资产;二是医院的地位,数据价值释放出来后,全院上下都对信息部门刮目相看;医院的信息化生态环境不一样了,所有人都觉得信息化很重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自己是可以积极参与的、不是旁观者,甚至还能成为某个系统的设计者。
从主数据管理入手,打牢数据中心的根基据黄虹介绍,医院从年开始与微软及其医疗行业的本土合作伙伴——医利捷(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医利捷)医院信息化建设,其中、花了两年时间重点建设数据中心。这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让黄虹觉得“很痛苦”:怎么建、抽取哪些数据、数据建成什么样、从哪里入手等,所有这些问题在当初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回过头来看,黄虹对于如何建数据中心,已经有了清晰的“路数”:第一步是做数据梳理、主数据管理。这需要对原有各个系统的数据拥有较强的掌控力,要梳理出有多少数据、数据库口令、每个库的表结构、数据字典等。第二步是抽取数据。要决定先抽取哪些数据、再抽取哪些数据,这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方法论。
黄虹坦言,期间走了一些弯路。“原来我们以为HIS有最基础的数据,但抽取完其中的数据后,发现并不靠谱,于是再返回来做主数据管理。”黄虹解释说,因为HIS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窗口人员的业务应用体会开发出来的,医院领导的管理思想开发的,业务和管理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管理层有的思想体现不出来;而数据中心则要全面体现管理上的要求,就不能回避主数据管理这道“关”。
什么是主数据?主要包括:人、科室、设备、资源管理。“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的科室体系、人员体系。谁来定呢?是院办还是人事部门?这期间又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黄虹介绍,“医院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其次是医疗设备;再次是医疗服务的资源,譬如:有多少诊室、床位、手术室等。这三大块资源清楚之后,医院规划出合理的资源分配体系。”
让黄虹最有感触的是,在抓取数据的过程中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知道哪里的数据不好,就要去改造;二是知道这个数据能干什么。比如病理系统,原有的病理系统没有考虑其他部门的使用情况,并不记录病人是哪一次就诊,也就是没有病人唯一的就诊流水号,需要去改造。再比如病案首页,原先,病人每次住院,财务部门为了结算方便都会给病人一个新的病案号;这样到了病案室,同一个病人就有多个病案首页,分插在不同地方。而对于同一个病人,每次住院的病案首页应该放在一起才是最合理的。这就要改造病案首页系统,而且病案首页越来越重要,很多统计考核都与病案首页信息有关,比如:DRGs、卫生计生委病种绩效考核等。
“建数据中心时,必须不断考虑抽取来的数据能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如何把脏数据清洗成好数据。”黄虹强调说,“数据中心的前提是生产系统的数据足够好,不能指望信息中心把所有的数据都洗白。”
数据中心建好后,要尽量把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放在数据中心的ESB(企业服务总线)来实现。医院院感系统这个例子,它是基于数据中心开发的。“市面上很多院感系统都是单独的,要与HIS、LIS、微生物等系统做接口。新建的院感系统直接从数据中心拿数据,比如疑似病例筛查、与临床医生互相确认等,如果有院感疑似病例,那么医生工作站上就能看到院感疑似病例的信息,双方沟通后形成结论。”
与临床高度融合,释放数据的价值“耕耘了多年,数据的价值在慢慢展示出来。”黄虹谈道:“从年到现在,我们的数据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我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院士要求,医院管理、患者服务、临床本身三个维度来同时开展。”
医院信息化会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rwls/2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