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神话传说 >> 历史干货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考
二考
三考
考试类型
院试(童生试)
乡试
会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会试
殿试
考试地点
县
府
州
京城或各省
礼部
皇宫保和殿
主考官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委命大臣)
参考条件
童生
童生
童生
秀才(监生)
举人
贡士
通过后的身份
——
——
秀才(生员、茂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号
县案首
府案首
院案首
解元
会元
一甲第一名:状元(鼎元)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二甲三甲第一名:传胪
考试时间
三年二次
子、卯、午、酉年8月(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又称
秋闱
春闱
榜名
桂榜
杏榜
金榜(金甲)
第三关:关于“名”和“字”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德不孤,必有邻”一般来说,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第四关:疾病丧死方面的文化常识:(1)违和:不调和。微恙:小毛病(2)膏:指心下的部位。肓:指膈上薄膜。膏肓谓病情险恶无法医治(3)瘳:病愈。病笃:病重(4)丁忧:遭遇忧伤,指居丧,遭逢父母丧事。读礼:《礼记》中载,死者未葬时读葬礼,既葬则读祭礼。丁内忧=丁内艰,指遭逢母亲或祖母外祖母丧事(5)讣:报丧的文书。唁:慰问死者家属(6)倚庐:古代在父母墓边搭小屋居住以守墓,称为倚庐(7)寝苫枕块:古代礼教,子从父母之丧起至入葬期间,不能住寝室,要睡在草席上,以土块为枕(8)正寝:正屋。内寝:内室。古代男子将要死时,就移到正屋东首,以候气绝。如果是女子仍然躺在内室(9)崩、薨、卒、不禄、死、殇:古代等级森严,不同的人死有不同说法。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百姓死为死。未成年死去为殇(10)孤子、哀子、孤哀子:分别为父丧、母丧、父母皆丧者的自称(11)考: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妣:称已死去的母亲(12)泣血:极其悲痛而无声的哭泣。稽颡:叩头(13)小祥: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大祥: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叫大祥。(14)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成。丧服有五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按与死者的不同关系穿用。穿的时间也有长短,大功要穿九个月,小功要穿五个月,缌麻要穿三个月。斩衰:不缝边的丧服。齐衰:缝边的丧服。缌麻:丧服名,用细麻布制成。禫礼:指除去丧服的祭礼(15)杖期:旧时服丧礼制,祖父母死了,嫡孙要服一年丧,手中拿着丧杖,称为杖期。(16)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第五关:地理知识1.中国: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2.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3.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5.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八荒也指天下6.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7.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8.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淮左:淮水东面9.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10.山东: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1.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12.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13.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14.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15.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16.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17.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18.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19.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20.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21.州:参见“郡”条2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23.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24.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25.南京:古城别称】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第六关: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蒙学:学童启蒙书籍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注:以上分类依照 清《四库全书》四书五经: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年—前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年-前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七、庙号、谥号、年号与尊号(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3)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4)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八、关于纪年法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3、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更多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shcs/2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