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蟾峰阁,座落于松荫溪畔的百仞山(也叫独山)巅上,因山体似伏蟾而得阁名。它是松阳地标性文化建筑,也是游子乡愁的寄托之所。蟾峰阁的重建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全域旅游与文化大发展的必然结果。
薄雾笼街巷,桂香弥宅园。今年天气格外宽容,阳春十月,木樨,第二批绽花,香气弥漫大街小巷,沁人心脾。熙熙攘攘的古城沐浴在馥郁的桂花芬芳中,如痴似醉,如梦似幻。
在这桂香氤氲的日子里,我想起了百仞山顶的蟾峰阁,逸兴遄飞,走过陡缓相间的八百二三十个石阶,终于来到山巅。这是百仞山的顶峰。四野阒然,环境爽人,唯曲径通幽处有一些运动健儿在扭腰拍腿,锻炼身体。
这时,巍峨壮观的高阁呈现在眼前,仙阁的门楣上方“蟾峰阁”三个金光闪烁的大字柔柔地映入眼帘,右下角署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的大名以及题字的年月等字样。徐副主席那三个行书字体显得古朴遒劲,气运贯通,大气磅礴。
探寻松阳神秘文化滥觞的念头在我心里潜滋暗长了。用敬畏的眼光索隐求赜,弥补以前对地方文化知识罅漏、阙如,在对史志逸闻作了反复考证、对仙阁反复观赏后,渐渐对它有了了解。蟾峰阁,造型美观,墩实大方,高三层,阁山顶方藻井,外体呈四面多翘角辐射,楼梯通至第三层,每层四周有宽廊廻通,游人可凭栏远眺旷野。阁体巍峨壮丽,规模巨大,气势恢宏,阁内圆柱朱漆,雕梁画栋,“耕读渔樵”,“竹菊梅兰”,“花卉鸟兽”,人物、昆虫,各种内容浮雕充盈着门扇、牛腿、雀替等细件大构,细腻精美,瑰丽斑斓,绝像一座籍籍有名、誉播八方的雕刻艺术殿堂。它给予我无限的文化艺术之享受。
阁是什么?《淮南子·主术训》云:“高台层榭,接屋连阁。”其特点是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研学、博览、供佛之用,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大同善化寺普贤阁等佛阁,北京故宫文渊阁、宁波天一阁、承德文昌阁等等,阁是供旅游、休闲、观光、藏书、研学、供佛等等之用的。我县的蟾峰阁,建于北宋,毁于何时暂没找到文字依据。它的功能与意义远超于此,它非但美丽壮观,更是一座古城的象征,是古城岁月流淌中的文化基因,是传承浙瓯荣耀的体象。我移步至三层,凭栏远眺,思潮涌动,明代松阳县令高彭元《题蟾峰阁》云:“独凭栏槛思悠然,百仞峰头挹老仙,此景令人看不厌,重游更待月婵娟”的感慨。蟾峰阁的风景绝美,依阁遐思,他羡慕神仙超凡脱俗的飘逸生活,渴望自己能有老仙的智慧来充盈头脑,多中肯贴切啊!北宋时期,宋真宗赵恒景德年间(公元年)松阳县主薄艾丑就赋诗《百仞山》歌颂蟾峰阁“孤峰蟾依仙人阁,古庙龙游圣母池。岚气吐吞新雨后,烟光浓淡夕阳时……”。明代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年)松阳知县杨谷(江苏淮安人)偷闲于重阳节登百仞山即兴吟诗:“九月霜风试浅寒,肩舆半里出郊关。微官自笑三年梦,佳节刚投一日闲。乌纱萧萧笼短发,云屏四面看秋山。登临不用伤今昔,满折黄花共醉还。”七律诗写得恢谐有趣。这是县官利用节日去郊外放飞心情,融纪念性、休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经典。作为仙阁载体的百仞山,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人们在一代代的泛黄记忆中积淀了甚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形成千传不厌的口头民间文学与故事传说,如智捉白羊精、神蛙出水、龙虎锁玉髓、青龙腾云、嬛嫏赐书、瑞现夫人、龙母娘娘……等等。为松阳留下一笔丰厚的地方文化遗产。百仞山,“自古华山一条路”,显得异常神秘、新奇。宋代状元、处州知府沈晦曾赞美此山“一峰独秀横溪荫,青林倒影千丈深”。有了传说、故事的传唱和名人的点赞,百仞山显得丰腴、厚实而文蕴悠古深长。
岁残月荒,沧海桑田,由于历史原因,宋阁早废。今天,经县人的运筹,匠人的辛劳,诞生于千年前的宋阁重建起来,巍峨地屹立在独山之巅,孤峰擎天,精美绝伦。这是扛鼎之作,全县百姓赞颂“百仞山,秋色一峦真醉我;松阴水,烟波万顷堪怡人”,现已修好两条阔气的石板阶台路主通道,还有斜路、横路在树蔭下向四方纵深逶迤延伸,夜间丛林间路灯如昼,可供游人休闲晚游,蟾蜂阁灯光四射,光芒闪耀十里地外,显得格外壮观。据说,在崖下还要恢复古寺、游步道等许多独山景点。到那时,正会惊现象古代诗人王应兰所赋的诗境:“长松最高处,不与万山连。矗立临清渚,凭虚近碧天。烟霞千古胜,钟鼓半空传。但尽皈依愿,飘飘竞欲仙。”当今也有诗人赋诗赞美云:“溪边耸起一山孤,葱郁丛林披画图。百仞峰推贵阁屹,千秋月唤百蟾呼。”
我一边观赏一边思考,脑海里萦回着这样一个问题:千百年来,松阳县涌现出96名进士、数百名举人、秀才、监生、贡生以及当代的无数科学家、教授、研究员、大学生……等各阶层精英、泰斗、翘楚。这不正是蟾峰阁文脉的引领吗?感慨之余,赋七律一首《蟾蜂阁抒怀》以赞之:“独山千丈接宫楼,宋阁脉长邑更悠。画栋刻梁雄健在,翘檐硫瓦美姿流。闲云潭影湖中隐,烟雾晨岚几度秋。文武无须先帝赐,蟾峰槛内尽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