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神话传说 >> 皓雪千枝积,香风十里回寒花如雪照晚晴
《本草纲目》记载:山矾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树高大者高丈许。叶似栀子,光泽坚强,略有齿,凌冬不凋。三月开花,繁白如雪,六出黄蕊,甚芬香。”
芝兰为伴、白玉同华、山野如雪、深涧灵葩、清芬七里,月衬青霞。
大寒三候的花是山矾,亦名七里香,相比二候的兰花,常常不为人知。
山矾是大山的孩子,因为花型较小,也没有惊艳的名字,且常常生长在山野之间,故而存在感颇低。
相比市井的花,它们更像深山中低调的隐者,总在尘世喧嚣之外,有一方属于自己的静逸超尘。
它们默默地绽放,迎着暮冬初春的阳光,长了一树,开了满山。
当微寒的风吹起时,那漫野的香气和如雪的繁花,被路人偶然遇到,总也惊叹于那样的风景,也许是一生只遇一次,但会铭记一世的美好。
黄庭坚《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二首》序云:“江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尝欲求此花栽,欲作诗而漏其名,予请名山矾。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
山谷道人——山矾之名
山矾之名来自于山谷道人黄庭坚。
说的是江南山中有一种小白花,开花极香,被当地人称为郑花,王安石想栽种此花,但因其名较为简陋,后黄庭坚为其命名山矾,因为它可以代替矾染黄色。
黄庭坚自是喜欢山矾的,不但为其命名,还为它作诗。
“高节亭边竹已空,山矾独自倚春风。二三名士开颜笑,把断花光水不通。”
独倚春风的山矾,比君子挚爱的竹还有面子,香气引来诸多名士,把高节亭围的水泄不通,看来古人也有花中打卡的习惯,也间接说明山矾的吸引力。
清而不寒,香而不艳——山矾之美,知己之谓
钱谦益在《玉蕊轩记》中写道:“河东君(柳如是的号)评花,最爱山矾。以为梅花苦寒,兰花伤艳。山矾清而不寒,香而不艳,有淑姬静女之风。
就像李贺笔下的苏小小——“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他对那个空谷幽兰般美好的女子被辜负、被误读的一生报以哀婉和遗憾。
而山矾也有它的知己,就是另一个沦落风尘却不被风尘所误,让人充满敬意的河东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
柳如是爱山矾——称它清而不寒,香而不艳,有淑姬静女之风。
恰恰就像柳如是,身陷泥淖,却不甘沉沦,看似我行我素、行为不羁,却拥有大丈夫的豪爽性情和贞性品节,比她丈夫一类的大官更有气节和操守,也更加爱国。
她受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著名作家郁达夫的赞誉。更是被陈寅恪先生誉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
先生大师在八十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成洋洋80万字的考证专著《柳如是别传》,可见其人格魅力和才华之高。
而山矾也如它的知己一样,不被世俗所浸染,少了梅花的孤傲和兰花的冷艳,多了一些温情却不减美好。
山矾如雪,雪映山矾
韩元吉夜宿青阳旅舍,在月下林端积雪半消时,半梦半醒,犹如看见山矾盛开,“风卷千林夜雪晴,九华山下月微明。不须更觅唐昌蕊,树树珑璁玉刻成。”
夜雪之下,树上如珑璁美玉,山矾似雪,雪如山矾,分不清二者,现实犹如美梦,诗人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不但月夜,开在空山绝壑之间的山矾——玉英如雪映春阳,七里香溢,在东风里默默绽放,站成了冬天的最后一抹美好。
那雪白的花和花间淡黄的蕊,就像一只只小鸟,在叶间上下翻飞,唱着婉转的歌,向着远方等待春天的到来!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麻烦转发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shcs/2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