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生物资源 >> 华山论剑要站在国际化层面思考民族歌剧问题
作者/蒋一民朗读/何静
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以来,讲中国文艺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艺术要走出去,宣传中国的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个国家战略,这也适合中国歌剧。中国歌剧要国际化,不仅是自身要发展,同时也是跟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说我们现在讨论中国民族歌剧的问题,它的前提是你得走出去。如走向世界,存在悖论:中国的民族歌剧到现在为止,照我自己的看法是,它们主要是板腔体的思维,居其宏老师也经常提到这个问题,我非常同意。一件事必须要有特殊性,中国歌剧的特殊性在哪里?必须要寻找这个特殊性,不一定板腔体就一定是唯一的特殊性,但却是很重要的特征,否则它怎么跟世界其他歌剧的风格相区别?但是另外一方面,板腔体是从中国戏曲中借鉴过来的。总的来讲,程式化的东西恐怕只是一个基础,应更加追求个性。西方歌剧的总量保守估算大概有四万部,其中占大部分的巴洛克歌剧剧目被遗忘了,就是因为该时期的歌剧相当于我们的“板腔体”结构。西方的歌剧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很雷同的,互相抄袭。旋律形成模式,往里面填词。
中国板腔体在程式化当中没有走出去,“戴着镣铐跳舞”,跳得非常精美。但是中国歌剧要国际化,恐怕不能这样。
北大在党的十九大以后正在学习毛主席的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矛盾论》里面讲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的问题,个别和一般的问题,个性和共性的问题。我们现在不能太强调特殊性,但是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于强调普遍性。现在回过头来及时强调特殊性,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个要素应当统一起来应用到歌剧研究当中,对于歌剧创作的原理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所以我有几个大胆的判断,第一个悖论,民族歌剧的定位问题。这个定位有些尴尬,虽然过去非常辉煌,但是我们今天来看这个民族歌剧,它的样式外延+分狭窄,既不是一个正常的标准歌剧,也不是戏曲,是当时战争年代的特殊背景产生了这样的样式,实际上是戏曲的衍生体,衍生出来变成附属于戏曲的品种。所以我想,歌剧站在国际性的层面,特别是新时代的情况下面,我们现在必须在这个前提下面讨论关于民族歌剧的发展问题。
第二个悖论是作曲的问题。中国歌剧有着体系性的盘根错节的问题,既有古典又有现代。古典技术和当代技术这两个我们都没有掌握好,甚至还残存了“脸谱化”的表达法。并不是说我们不尊重创新,也不是说我们不尊重传统,而是我们没有学到位。
第三个悖论,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知识储备的问题,我们对歌剧史的研究,歌剧自身的规律,歌剧的制作流程,很多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学习。而这其中,歌剧文学目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歌剧剧作家,实际上应该是歌剧整体的总设计师,需要连作曲的布局都包括在内,虽然他不一定懂作曲技术。
中国歌剧想要登上世界舞台中央,需要创造一个技术上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歌剧形态。这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需要很大的勇气、智慧、自信,还需要敬畏、谦虚、磨砺。对歌剧特殊性的研究,现在还太少。另一个是继承传统的问题,对戏曲的结构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学习,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戏曲结构,没有在歌剧文学当中得到非常高的重视。
本文原载《歌剧》杂志年第1期
蒋一民(.10.18-.3.23)
音乐学家、音乐美学家、旅德歌剧史研究专家年10月出生于重庆年至78年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年至85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教师、所长助理年至8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年至94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年至94年公派赴德国留学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专业组合:音乐学、以歌剧为重点的戏剧学、哲学)年至94年拜罗伊特大学讲师年至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年至98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特聘教授,讲授AltchinasMusikundTheater(《中国古代的音乐与戏剧》)年至年德国传媒领域工作。任德国东方传媒有限公司(EastMedia(Germany)Ltd.)及下属机构传媒应用研究所负责人年起人文科学研究:歌剧文化史、“后现代”的艺术与音乐——艺术价值问题、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图像学研究)、第四纪(哲学研究)年-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主要作品:《什么是歌剧?》,载《上海演艺》月刊年第1期《章回体歌剧〈宋庆龄〉》,载《歌剧》月刊年第12期《攻坚克难,开辟中国歌剧创作新局面》,载《人民音乐》年第10期《歌剧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载《福建艺术》(双月刊)年第4期《让中国歌剧登上世界舞台》,载《人民日报》年8月8日《“荷兰人”的里程碑》,载《歌剧》月刊年第5期《文化强国与中国歌剧的使命》,在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7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全文刊登在《中国艺术报》(相关信息可参见年4月11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和二版)《中国歌剧通向世界舞台的两难处境》,在首届中国歌剧节论坛的主题发言,载:《艺术评论》年第12期“歌剧史上的三次大论战”,载:任课教师所著《音乐美学》,人民出版社,北京,年;台湾五南出版公司,台北,年;东方出版社,北京,年《音乐美学导论》(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DiechinesischeFl?te“vonHansBethgeund?DasLiedvonderErde“vonGustavMahler.VomTextverst?ndnisbeiderRückübersetzung,in:WalterGebhard(Hg.),OstasienrezeptionzwischenKlischeeundInnovation.ZurBegegnungzwischenOstundWestum,iudiciumVerlag,München,.(《汉斯·贝特格的〈中国之笛〉与古斯塔夫·马勒的〈大地之歌〉。关于回译的文本理解》,载:瓦尔特·格哈德主编的《重新接受东亚。年前后东西相遇之再研究》,iudicium出版社,慕尼黑,)往期文章:华山论剑:卡马雷纳的个“高音C”!
蒋一民
-END-
本文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