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魏晋南北朝书法bull发展绪论

发布时间:2020/11/8 23:50:44   点击数:

魏晋之际,民间文书、字体以呈迅猛发展之势,从新疆出土的残纸残卷中可以见出,大为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出现了如钟繇、韦诞、皇象等有变革精神的首批文人书法家,随后又有卫瓘、卫恒、索靖、陆机等书家的涌现。他们不但推动了字体和书风向前演化,而且其中不少人在书法理论上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为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魏晋书法家

三国承汉,以隶书为主而真、行并行,楷书业已兴起。由于曹操、孙皓等酷好书法,因此魏、吴著名书法家人数较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象。

钟繇

-年

字元常,魏国人,颍川长社(河南长葛)人,其“八分、正书、行书,皆世人所喜”。传为他所书的摹刻本《荐季直表》《宣示表》,虽仍存隶书古意,却已是楷书的代表。其子钟会,字士季,真草效法钟繇,被誉为“正书(楷书)之祖”。

《荐季直表》

《宣示表》

皇象

东吴书法家,字休明,广陵江都(江苏扬州)人,善小篆、隶、章草和楷书。传为皇象二体(章草、楷书)所书的《急就章》,字体规整,功力深厚。章草笔画简化相连,虽存隶意但磔笔轻,字体方整,字间却不相连属,有“周旋卒迫、纵任奔放”之感,楷书则以成熟。传为他的《天发神谶碑》,以隶书效篆书,力度雄强,画如铁石,每字下方的竖笔尖尖下垂,古称“悬针体”。

《急就章》

《天发神谶碑》

汉末之魏晋,书写字体虽多为隶书,但社会上所使用的章奏、文书、尺牍,乃至志表碑铭早就突破着隶书的程式化,文字结体上多有变异,更为轻捷率意,年安徽亳县东汉曹操宗族墓出土的三百多方墓志砖,绝大部分可视为章草、楷书和行书。另有传世的官书《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极为凝重,庄严。吴《谷朗碑》字体雄健,历来被书家所推崇。笔画已少有隶意,则更介于隶楷之间。

《正始石经》(三体石经)

《谷朗碑》

西晋书家继承魏、吴书体变革精神,晋初有卫瓘、索靖的草书新面貌,稍晚则有陆机称名于书坛。

陆机

-年

西晋文人、书法家,字士衡。吴郡(江苏苏州)人。著有《文赋》,影响颇大。传世的《平复帖》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由于《平复帖》是书札,力求简便,虽尚有隶书笔意,但其笔画轻重、字之结体,特别是气势通篇一贯,已是章草向草书的过渡。

《平复帖》

晋末北方丧乱,书法变革的走势并未因此而中断,考古出土的前梁李伯文书正是疾书的随意文笔,虽尚存一些隶意,但非一点一画的慢书,而且一气呵成,通篇气势饱满,不但笔画有删减,而且因书写急速,字字有所连属,更近草书。

由书家求索,文书简牍和砖铭等大量的出现,字体篆、隶、草、真、行的五种类别大致形成。小篆自此只用于碑刻铭额,隶书也只用于官府文书。章草源于隶,为图快捷,对字体约定俗成的作了省简,书写虽呈直行纵势,但字间不相连属,只图个体字形的体势变化。今草由章草变化而成,多年来已行于衙署民间。书写因用笔圆转,上下书体相连属,便捷而韵律强,更能增强意气和韵致,注入书者自身的个性,所以更为书法家重视而不断创出新境界,体现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

“二王”与东晋南朝书法

书法体势的流变,东晋一朝的作用举足轻重。晋室过江,一方面隶书渐无活力,与江左艺术家、士大夫的审美观相异趣,另一方面,书体在继承、变革基础上,疏放妍妙、长于简牍的风格和审美功用大为强化。而妍美流便之新风在美学高深的书家笔下,则率先领悟,焕然一变的行草新风,既为书家赞誉,也影响了民间书风的变迁,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

王羲之

-年

字逸少,司徒王导从子,官至右军将军,史称王右军,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常侍。祖籍琅琊临沂(山东),晋室过江后,久居会稽(浙江),生性高爽,喜与东土人士玩赏宴集,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书法初学卫夫人,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后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观览南北诸家名迹刻石,广学钟繇等所长,渐变古风,被称作“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王羲之的成就之一是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美婉转的书体新风,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变革楷书和行书,成为一代风范,后代奉之为“书圣”。

王羲之行草书《兰亭序》作于东晋永和九年(年),序中所记的是他与志同友好、萧散名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修禊“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书法精品。入唐以后,尤其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厚爱,令欧、褚临拓,宋集《淳化阁帖》双勾上石,现以神龙本最佳。

《兰亭序》神龙本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摹刻本极多,传世的尚有《官奴帖》《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远宦帖》《雨后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

《乐毅论》

《远宦帖》

《快雪时晴帖》

《奉橘帖》

《雨后帖》

《黄庭经》

王献之

-年

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与其父并称“二王”。其父王羲之已将书法推至新高峰,为后世所崇尚,开启唐楷、行、草一代新风。而王献之又自幼博采众长,议者比较二王书法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其父,而颇有媚趣”。王献之能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他的才华特别表现在行、草书上。

《鸭头丸帖》为行草,秀美漂洒,灵动自然,宛转妍媚无不得体适中。

《鸭头丸帖》

《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书小楷无出其右”,若干唐人均曾临习。宋时米芾鉴定只得真迹13行,后传为刻本。

《洛神赋》

《中秋帖》

《鹅群贴》

东晋、南朝书家多为世传家学,尤以王、谢、郗、庾最盛。

王珣

-年

字元琳,小名法护,王导之孙,王洽之子。传世的《伯远帖》,行书,无勾摹痕迹,行笔峭劲流畅,潇洒古淡。

《伯远帖》

大家阅览历代艺术精品,会常常看到上面有乾隆皇帝的一个鉴章“三希堂”,这三希是指由于乾隆皇帝酷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作品,故称为“三希堂”。

南朝书家人才济济,如王僧虔、羊欣、陶弘景等,在楷书上也多有造诣。以毛笔写于纸上的书札与书丹上石由刻工完成的碑铭有较多的区别,工艺过程不同,功用不同,审美意识也不同,今存江苏镇江焦山的《瘗鹤铭》,撰者不明,以楷书为主,厚重高古,间有隶、行书意,字体骨体劲利。

《瘗鹤铭》

《爨宝子》《爨龙颜》二碑出土于云南,一为东晋,一为刘宋,通称《二爨》。字体雄强刚健,前者尚多隶意,不求字字工整却有铿锵金石气,后者承其遗绪,却较近于楷书。爨氏是西南少数民族,可能是由北方、西北渐入滇,在其文化上更多保留着与北方的联系,以致字体形态与欣赏习惯与南朝书法形态不尽相同。

《爨宝子》

《爨龙颜》

北朝书家与碑刻

自4世纪北方战乱不断,朝代屡屡更迭,但书法艺术相当普及并有不断发展,别具特色。北朝书家记载较少,其中崔浩、卢玄二人既有家学传授又有姻亲关系,是北朝书法家中的代表。传为崔浩的《吊比干碑》字体方正,瘦硬峻峭,是仿隶笔的楷书。卢玄曾授中书博士,崔浩是其外兄。

北朝石刻文字众多,墨迹较少。碑碣、墓志、造像记等多为楷书,由于大量用于石刻碑版等庄重之处,故“魏碑体”结字方正,笔画齐整粗重,少有圆曲。无论大字小字,多给人以扑面而来的雄强厚重的气息,是脱胎于隶书而形成的第一次楷体高峰。著名的龙门廿品十九方保存在古阳洞。笔笔方正,结体完美,具有力度超拔的特点。其中《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铭》是最具代表性的。

《杨大眼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铭》

《张猛龙碑》生气勃发、雄宕奇伟。

《张猛龙碑》

《西岳华山神庙碑》隶意为主、气势夺人。

《西岳华山神庙碑》

《中岳嵩山灵庙碑》传为寇谦之书,体兼隶楷,笔画方圆,书法巍然雄强。《石门铭》刻于褒门石道,王远书,笔画就石势而随意,方圆兼施而特显雄健。

《金刚经》刻于泰山,字体硕大,近千字,以隶为主,间以他书意境,结体严谨,为求美观,某些字画多变,结字十分优秀。

《金刚经》

山东铁山、尖山等处的摩崖佛经刻石,出自北齐僧安道一之手,结字意态与泰山《金刚经》同出一辙,可作为北朝晚期书法的一种面貌加以参考。近年青州龙兴寺出土大批造像,部分铭文工刻小楷,已可见出北朝晚期书法与隋唐的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dlhj/1950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