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旅游攻略 >> 中国教育报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一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不断扩大扶贫范围,9年深度帮扶15所薄弱校——
一所边疆中学的教育扶贫“自选题”
本报记者蒋夫尔
在教育扶贫这件事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以下简称“华山中学”)没有拘泥于“规定动作”,而是大胆探索、主动作为、舍得投入,从对口支援一地一所中学,扩大到多地多所边远学校。其间,曾多次面临质疑与不解,但令人意外的是,华山中学的教育扶贫“自选动作”至今已持续了9年。日前,记者就此进行深入采访,以期找到坚持背后的答案。
为何“自作主张”扩大帮扶范围
自年开始,作为一所边疆中学,华山中学的对口帮扶任务是一年派一名教师到位于和田的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学校支教。这是个不重的任务,很轻松就能完成。对于华山中学校党委班子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事情的变化往往由不得人。年2月,位于塔里木盆地的第二师三十四团向华山中学伸出求助之手,希望华山中学派出力量帮扶三十四团学校。虽然是求助,但这并非华山中学的“规定任务”,面对这种自发的求助,做与不做,决定权在华山中学手里。
去帮扶,意味着要派出一批教师,学校的师资本来就紧张。反之,的确可以减轻学校负担,保证学校教师队伍充足,但三十四团学校的发展无疑会受影响。该做出怎样的决定,考验着华山中学领导班子的智慧。
边远地区教育如何脱“贫”?是华山中学党委一班人常常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经过多次深入调研,他们发现,边远地区教育之所以“贫”,是因为这些学校的管理人才“贫”,理念“贫”,学校文化“贫”。
“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已经让边远地区学校的硬件和城里学校相差无几了。”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说,“虽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这些学校在管理人才、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发展理念等方面,还与城里学校有不小的差距,短板明显。”
面对“硬件很硬,软件很软”的现实,边远地区学校发展所遭遇的困难和压力,是那些非身处其中的人所难以理解和感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三十四团要向华山中学伸手求助的根本原因。
“没有领头雁,缺乏顶梁柱,理念落后,管理不足,面对这些难题学校要想发展,真的太难了。”在讨论会上,华山中学的领导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事情能不能干好,领头雁很重要。校长不得力,学校发展就没有动力。”
几经努力,得到上级的支持后,华山中学决定帮扶三十四团中学。带着6个中层干部,华山中学领导组团前往三十四团开展调研,对学校来一次全方位“诊断”。“诊断,可以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问题,继而给出解决方案。”这是他们的真知灼见。
一番考察之后,华山中学决定派出学校中层干部鲍永生到三十四团中学开展帮扶工作。随即,三十四团党委任命鲍永生担任团中学校长。任期3年。
三十三团与三十四团是近邻,听说华山中学派得力干部担任校长援助三十四团中学后,三十三团领导也来了。他们找到华山中学,请求其出手帮扶三十三团中学。这一次,华山中学同样没有拒绝,也没有犹豫,派出了资源中心主任郑立民担任三十三团中学校长。
一看帮扶效果好,新建团场三十八团领导和团场职工群众更是坐不住了。他们向前来团里调研的师领导提出了请求。“我们不能让有需求的边远学校失望。”这是华山中学党委的共识。就这样,三十八团中学又加入到了华山中学帮扶的“朋友圈”中,德育处主任张文志受命奔赴八百公里之外的三十八团中学担任校长。
一次又一次扩大帮扶范围,帮扶力度也越来越大。9年间,华山中学深度帮扶了三十四团、三十三团、三十八团、三十六团、三十七团、二百二十三团、二十八团、二百二十四团中学,以及皮山农场学校、若羌县中学、皮山县第一小学、皮山县第一中学、铁门关市中学等15所薄弱学校。先后派出34位中层或骨干教师担任这些帮扶学校的校长、副校长。
随之而来的是众多的不理解。有人担心,派这么多人出去,而且都是中层干部或骨干教师,削弱了华山中学的师资力量,自己办不好怎么办?也有人说,一所中学,胳膊伸那么长干嘛,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岂不是得不偿失?还有人说,华山中学,一个学校,到处去帮这个,帮那个,干了那么多不该干的事,到底想图个啥?
面对质疑和不理解,华山中学党委班子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尽管一次次“自作主张”扩大帮扶范围,是因为边远学校的恳切请求,但作为一所中学,完全可以以师资力量不足或者能力不够等等理由为借口推脱婉拒。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我一直在思考,作为教育人,除了教书育人这些分内工作外,还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做些什么?”邱成国说,“帮扶一所边远学校,实际上是帮扶了一方百姓,改善了一方教育生态,让教育真正发挥留人聚人效应,为当地社会良性发展贡献力量。”华山中学党委一班人也都持有同样的观点,这无疑来自于他们多年来对教育价值和作用的深入思考与透彻理解。
“我们常常把担当和使命挂在嘴边,但要落实到行动中却不那么容易。”时任华山中学党委书记的刘向伟这样说,“在上级党委的肯定和支持下,我们‘自作主张’扩大帮扶范围,其实是尽教育人的一个责任。内地省市援疆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为何不尽全力帮扶自己身边的学校?”
为何能做到“帮扶一所成一所”
“帮扶后,我们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若羌县县长艾山江·阿不都拉对华山中学帮扶若羌县中学取得成果的评价。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若羌县,过去教育质量不高,优质生源外流,学校领导班子更换频繁,教师动力不足,教育生态恶性循环,导致社会对教育认可度和期待值都不高。
年7月到年7月,华山中学选派学校纪委书记栾雪辉到若羌县中学开展帮扶工作。在担任校长的两年时间里,他下足功夫,一心扑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工作上,挨家挨户家访,转变家长观念,整顿教风学风,把学校从低谷中拉了回来。年学校的高考升学率达到86.7%,比帮扶以前提升了54个百分点。
两年的帮扶计划完成了,喜人的变化让若羌县委、政府看到了帮扶的力量,强烈要求华山中学继续帮扶。年8月,华山中学又派出28岁的学校团委书记、德育处副主任张庆磊赴若羌县中学任校长。
有过去两年帮扶打下的基础,年轻的张庆磊表现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甩开膀子干。
年8月新学期开学,到任不久的张庆磊收到了教师的40多张请假条。一所学校40多个教师因事请假,开学不能到岗位。这让刚当校长的张庆磊脑袋嗡地一声炸响。“一些教师心中没有敬畏之心,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淡薄,这对学校的风气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张庆磊决定改变这种现象。
这背后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师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都一个样。为此,他从业绩考核入手,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将绩效工资由过去的元提高到元,全校教职工大会通过后开始执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们看到,这个年轻校长不一样。之后,张庆磊又推出让教师选中层干部的举措,建立起了教师心服口服的中层干部队伍。同时,先后提拔了4位副校长。干部队伍强了,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抓手。后来,他又开辟新路径,建立与邻近县和团场联合教研、连片教研机制,打破若羌县教育孤岛局面。
张庆磊是在孩子7个月大的时候赴若羌县中学开展帮扶工作的。开学走,放假回,没有机会照顾自己的孩子。有次回来,奶奶抱着孩子,快两岁的孩子叫张庆磊叔叔,这让他难过不已。然而,他放下这一切,一心一意把全部力量用在帮扶上。几乎没有离开过学校,吃住在学校,长期住在值班室。他说,看见,才能有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两年帮扶完成后,在若羌县再三挽留下,张庆磊决定再留任两年。
又一个两年,孩子怎么办?爱人怎么办?老人怎么办?年,谁也没想到,张庆磊竟然带着老婆孩子,以及从四川过来帮忙照看小孩的岳父岳母,还有岳父岳母80多岁的母亲,老老小小一家6口来到沙漠腹地的若羌县生活。
“既然是帮扶,我就要全身心投入进去,不能懈怠,必须把工作干好,不能让若羌县的老百姓失望。”张庆磊说,“我不能挂个名,混几年日子了事。那样的帮扶,又有什么意义呢?”
“像张庆磊这样拖家带口到边远地区学校开展帮扶工作的干部,在华山中学还有很多。”曾经担任华山中学党委书记,现任第二师铁门关市教育局长的刘丽华深有感触,“他们下去,都是一心一意帮扶,决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想法,坚守和尽责是他们的共同表现和追求。”
华山中学语文名师、兵团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小丽在二进皮山农场学校帮扶后,又到皮山县帮扶一年,受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召,她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带队走遍角角落落,深入调研当地教育发展现状,写出了二十几万字的调研报告,从而促使华山中学改变既定帮扶策略,转而进行更大力度和规模的帮扶。她尽心尽力,一心扑在帮扶学校上,甚至自己的奶奶去世时,也没来得及赶回家看上一眼。
9年里,华山中学先后选派了34名中层干部或骨干教师帮扶边远学校,时间有的一年两年,还有的三年四年。距离近的有几十、几百公里,远的有一千多公里。这些帮扶干部,都是华山中学的“精英”,是骨干,是能干事,敢干事,善干事的人。他们到帮扶学校后,一边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一边培养后备人才,在与落后的教育观念做斗争的同时,把功夫真正下在增强“造血功能”上。
“华山中学帮扶的二百二十四团中学被我们誉为戈壁大漠中的希望中学,年该校高中毕业生本科上线率达到68%,高考成绩刷新学校记录。年师市6所义务学校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第十四师昆玉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爱琴对华山中学的帮扶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华山中学选派由优秀干部、骨干教师组成的援教团来了后,从目标调整、师资培养、教学改进等方面着力,帮扶十四师4所中小学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这些被帮扶的学校为何能在华山中学帮扶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边远地区教育最缺的是优秀人才,因此,如果是诚心诚意的帮扶,就要舍得把优秀人才选派下去。”邱成国说,“我们从主动申请、有情怀和担当,还有能力以及不怕吃苦的报名者中选出最优秀的干部去帮扶,他们每到一所帮扶学校,都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一份子,扎下根,扑上去,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只想着改变学校,让学校好起来,强起来。因为有这样一群有担当有责任的人,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何能帮一所成一所的最重要原因。”
为何“帮扶边远学校自己不吃亏”
“鲍永生来当校长后,理制度,做规划,建运动场,打造教师队伍以及学校管理队伍,学校面貌一新,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三十四团中学校长王小燕说,“没有华山中学那3年的倾情帮扶,没有派来校长,不敢想象学校现在的样子。”
三年帮扶结束后,鲍永生把干部队伍建立起来了,土生土长的王小燕当了校长。有了当地的领头雁,有了强劲的造血功能,如今,学校发展越来越好了。
“能让一所学校好起来,我觉得我的付出特别值得。”现任第二师八一中学党委书记的鲍永生说,“最大的收获是我自己通过三年的历练,真正成长起来了。”
“我很感谢这段经历,能有机会去帮扶边远学校是一生的幸事。”同鲍永生一样,现任二二四团中学校长的华山中学主任樊明辉说,“教育就是爱,这段经历,让我对教育理解更深了,在教学上又有了更多体会,对学生的理解也与过去大为不同了。”
先后担任过皮山县第一中学校长、二二三团中学校长、二十八团梨华中学校长,有着“救火队长”之称的华山中学办公室主任胡伟也说,“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格局大了,过去只盯着教学岗位,帮扶边远学校后,真正理解了教育扶贫的价值——成就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华山中学年轻的骨干教师于伟东在妻子生完孩子的第17天,就奉命前往离家百公里外的三十三团中学,担任副校长,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这一去就是三年。帮扶期间,他建立起了干部能上能下,岗变薪变,人尽其用的机制,激发了学校活力。把学校的塑胶跑道建成了,室内体育馆建成了,地面硬化了1万多平方米,绿化达到40%,一个美丽的校园在沙漠中绽放。而他自己由于操心多,睡眠不好,头发掉了不少。
“有了帮扶经历,自己的服务意识更强了,看问题站位更高了。深深认识到下去支教,特别有必要。带去新的东西,带去了改变。被帮扶学校对华山中学的帮扶认可度非常高,自己也有成就感。”曾任皮山县第一小学书记,现任二二三团中学校长的华山中学少先大队辅导员张超说,“在帮扶学校当校长后,才体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前面,榜样的重要性。”
说到帮扶一事,曾经到最远的三十八团担任三年校长,现任华山中学副校长的张文志感慨万千,他说:“到边远地区去帮扶学校,困难多,付出多,难度大。有的走时孩子出生尚未满月,回来时孩子上幼儿园了,还有的带着家人去帮扶,还有的无法照顾老人。从这些方面看,他们的确失去了很多,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也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而是沉下心来帮扶边远学校。”
采访中,能够真切感受到,参加帮扶的教师们虽然付出很多,但没有人认为自己吃亏,也没有人认为去帮扶是不值得的。反而对帮扶经历满怀感激,认为收获比付出更多。
“帮扶边远学校,既让边远学校走出困境,又培养了双方的干部,提升了支援方和受援方干部教师队伍,提升了他们的价值和精神追求。”已经在十四师皮山农场中学连续担任校长四年多的华山中学德育处主任易伟说,“双方的干部视野越来越宽,胸襟越来越大了,站位越来越高了,担当意识与能力强了,格局大了,也就意味着学校的精神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高地形成了。有一大批干部和教师在基层大熔炉里淬炼过,这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财富。”
从对口支援一地一所中学的“规定动作”,扩大到多地多所边远学校的“自选动作”,华山中学党委力排众议,敢作敢为,乐此不疲地坚持,最好的诠释了那句俗语:帮别人其实就是在帮自己。
面对各种各样的说法,特别是认为华山中学自己吃亏了的说法,华山中学的教师们坚持认为,帮扶边远学校自己并不吃亏,因为这是作为一所优质学校应该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的绵薄之力,也是教育价值的一种生动体现。
“帮扶边远学校这条路,我们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华山中学党委书记李国龙满怀信心地说,“教育扶贫需要‘区域行动’,华山中学会用行动尽全力答好这道‘自选题’。”(刊于年8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
教育扶贫应在“区域行动”上做文章
本报记者蒋夫尔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不少人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不满足于教育扶贫“规定动作”,主动扩大帮扶规模和范围的做法并不那么认同,对他们所做的“自选题”也并不大能理解。有人担心,派这么多人出去,而且都是中层干部或骨干教师,削弱了华山中学的师资力量,自己搞不好怎么办?也有人说,一所中学为何胳膊伸那么长,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岂不是得不偿失?还有人说,华山中学一个学校,到处去帮这所学校,帮那所学校,干了那么多不该干的事,到底是图个啥?而对于华山中学那些参与其中的人来说,帮扶背后是责任使命撑起了他们的这份担当。
作为校长,邱成国无疑看得远,看得准,也看得深,区域教育生态事关区域内每所学校的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也成不了春。只有把区域教育的办学质量做强,大家才有共同的前途。这也是华山中学不遗余力地帮扶区域周边薄弱学校的原因之一。在上级党委的肯定和支持下,华山中学“自作主张”扩大帮扶范围,其实是尽教育人的一份责任。内地省市援疆帮助,本地学校为何不尽全力帮扶自己身边的学校?
有了这样的深刻认识,华山中学的帮扶就跳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帮扶,不只是当作任务来对待,而是充满使命感地推动这项工作。这也是华山中学为何顶着巨大的压力,派出大批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去帮扶薄弱校的原因。用邱成国的话说,真正的帮扶就是要从“根”上帮扶,发自内心地帮,而不是派几名教师,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这就意味着,要舍得派出优秀人才去做帮扶这件事。
说起优秀人才,对于西部地区学校来说,无疑是稀缺资源。谁不愿意把优质的资源留在自己学校?谁舍得把优质资源奉送给别的学校?但邱成国不这样想,他舍得派出优秀人才去帮扶,他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帮扶,这样的帮扶才能彻底改变薄弱校的面貌,才能真正帮助薄弱校“造血”。
很多人担心,华山中学把这么多优秀人才派出去,自己的教学质量会下降,中高考成绩会受到影响。然而,事实证明,华山中学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帮扶薄弱校期间得到不小的提升。邱成国认为,这些人才通过帮扶薄弱学校,其自身得到了历练和成长,视野更加开阔,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当这批人才陆续回到学校后,一支更强大的队伍形成了。采访中,去帮扶过薄弱学校的干部和教师曾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教育帮扶,自己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记者认为,教育扶贫需要“区域行动”,但如何做好“区域行动”这篇大文章,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华山中学的探索和实践,无疑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刊于年8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