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人文历史 >> 广州斩获项省科学技术奖,持续领先的
4月1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自然科学奖2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技术发明奖1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科技进步奖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项);科技合作奖4人;合计项(人)。
在这个广东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大考”中,广州再次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获奖项,占总奖项的74.4%,位居全省第一,荣获1项特等奖和3项科技合作奖。
记者梳理发现,广州所获的省科学技术奖项,除了在数量上、质量上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优势,还凸显出三大特点:原始创新成果占比高,前瞻性、引领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亮点纷呈,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产学研协同挑大梁,“龙头”牵手、上下游合作模式渐显。
广州“成绩单”出炉
今年,广州地区的获奖项目领先优势明显。年省科学技术奖中,从奖励级别看,广州市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40项(占全省83.3%)。从奖励类别看,获得自然科学奖19项(占全省86.4%)、技术发明奖9项(占全省75%)、科技进步奖项(占全省72.5%);与暨南大学合作的马丁·班威尔、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的丸岡啓二、与广州大学合作的巴丹尼等3名外籍人士荣获科技合作奖(占全省3/4)。其中,由广州市企事业单位牵头完成并获奖项、参与获奖23项。广州市获奖项目。
“从0到1”的发现:
立足广州资源禀赋,拓宽人类认知边界
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一项成果,将人类“走出非洲”时间前推27万年。他们在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村一带,新发现了一处距今约万年的古人类旧石器地点,被评为国际“近十年人类演化领域最重大发现”。4年后,朱照宇带领团队以“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项目获得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自然科学奖旨在表彰那些拓宽人类对世界认知边界的“探路者”们。近年来,像这类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原始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在个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有22项,占比达到12.2%。而其中,广州地区团队领衔的获奖数达19项,占全省86.4%。
近年,广州大手笔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强化科学发现的支撑力。年,广州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亿元,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达14.2%,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探路者”们也充分利用广州的资源禀赋,以“顶天立地”的原创成果或探索未知领域、或颠覆已有认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持完成的“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的调控机理研究”包含了多组数学模型,揭示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地球表面)特征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变化。例如,研究发现东江流域近50年(年至年)森林覆盖率从20%恢复到60%,森林恢复对径流产生了正作用,湿润指数减少则对径流产生了负作用。
生命健康方面,广州是全国三大医疗资源重镇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团队的“肝癌侵蚀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中山大学的“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等成果均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表彰。
在广州,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策源地正在蓄势崛起。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只有实现基础研究的自立自强,方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引领产业做强做优做大,真正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从实验室到货架的转化:
79.4%获奖项目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省科学技术奖的榜单显示,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着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
年度科技进步奖共有项获奖,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项。“这批获奖项目成果在产业化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成果产业化应用后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34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03亿元,在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82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28亿元。
广州团队在关键领域获奖成绩也相当亮眼。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奖项目占广州市获奖总数的79.4%,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优势最为明显,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9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21.3%。
生物医药领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成果“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大数据库,还在产业应用中,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使微生物污染率下降90%以上,有效解决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的重要问题。
电子信息领域,暨南大学团队领衔的“复杂用户环境下数据安全理论与方法”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rwls/2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