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收治就像ldquo攻山头rdquo

发布时间:2022/6/17 15:36:43   点击数:

目前,上海防疫还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候。希望每一位收听节目的你,都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不过,一旦遇到了核酸阳性的状况,也不用太过焦虑,因为还有医护人员在前方为你守护;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力量,也在与你一起,共克时艰。

1

医疗队与建筑者磨合

8天改建方舱

医院的前身,是一个全新的大型仓库,还未投入使用,医院,能收治1.36万人。

医院副院长、医院医院领队马昕表示,医院的改建,远不止加装床板那么简单——既需要考虑院感的问题,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又需要考虑病人在舱内生活的舒适度,临港集团全力做好后勤支持,给病人提供热水、热被窝、热饭,还有比较干净的洗浴设施。

因此,在改建过程中,医疗队队员每天都会去跟进施工,与建筑者不断磨合,确保建成的医院符合院感规定。前期工作非常多,光验收过程,就经历了4次。

新冠疫情防控,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这样浩大的改建工程,竟只用了8天。

速度和质量,需要一种平衡。

马昕说,传染病的控制必须严格,院内该封闭的地方一定要封闭,不能让感染外溢。

不过,有些地方可以“松”一点,比如医护人员的办公条件——临时板房待着,无妨;厕所简陋一些,也没有关系。

2

刚开舱的两天

每晚都是不眠之夜

4月5日,医院开舱。刚开舱的两天,对于马昕和他的同事们来说,都是不眠之夜。

平常,医院收治病人的规模在人左右。而要在2天时间内,收治1.36万人,还要安顿好名医护人员,以及一些建筑工人,作为医院的院长,马昕也感到了压力。

每个舱有多少人?

转运车辆先去哪个舱?

哪里有交通拥堵?

怎么样尽快把病人放下来?

病人有没有缺水、饿肚子?

上厕所、洗漱有没有出现问题?

不断地接受信息,不断地发出指令,不断地进行沟通……医院医疗队作为“东道主”,既要负责医疗和院感,又要保障后勤和信息沟通。

马昕和他的同事们,这两天的平均睡眠只有一两个小时。实在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然后继续起来“战斗”。

虽然忙,但大家忙而不乱。

两年前,华山医疗队曾驰援武汉医院,在大型场馆院感怎么做、舱内医疗活动怎么开展,以及病人信息掌握、生活起居关照、治疗积极性调动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这也让医疗队在如今的医院收治诊疗过程中,多了一份胸有成竹。

现在,由奥密克戎引发的新冠病毒感染大多是轻症,心理疏导也是帮助康复的力量之一。

上海广播“蛤蜊电台”用温暖的声音和美好的节目内容,为方舱医护和患者加油打气,马昕也向我们传达了来自方舱的感谢。

3

收治的过程

就像“攻山头”

在医院,除了上海的华山医疗队,还有来自江苏、浙江的医疗队,联合开展医疗工作。

3月29日,江苏接到指令。作为医院江苏医疗队领队的鲁翔,在3月31日就带着10位江苏援护医疗队方舱队的“先遣队员”,从南京来到上海,目前已有十天。

随后出发的多名医护人员,来自江苏5个地市将近家医院,也已经抵沪五到七天。

大家离上海都不太远,对上海比较熟悉。抱着“打仗”心情而来的他们,在上海被照顾得挺好。

说起收治病人的过程,鲁翔形容为“攻山头”。

医院一共有12个区域。江苏医疗队的多名医护,承担了其中8个区域,共计多张床位的收治任务。

所有来到医院的患者,需要医疗队一个一个根据名字,进行分组,然后安置在特定的区域。这个过程不能出错,不能搞乱,不能“张冠李戴”。

同一时间,转运大巴送来的患者数量也不固定。少则一辆车十几人,多则五六辆车几百人……遇到人多的时候,一些患者的等候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4

最大的期待是

病人尽快出院

即使余人收治完成,“山头”攻下后,援护医疗队的工作也依然不轻松。

来到医院的患者,上到60岁的老人,下到7岁的孩子;有的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手术后出院不久、中风后出院不久,还有一些正面临中高考的学生,等等,都是医院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rapuluowangsi.com/hsshcs/243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