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山 >> 华山地理环境 >> 老记癫游高冷景豫陕甘晋感知情
老记癫游高冷景豫陕甘晋感知情
资深记者御风
前些日,奔波十余日驱车数千里,欲远离热气蒸腾的江南到西北纳凉。转了一大圈回来,南京却依然酷热。出门这些日子,行程差不多都是热途,只有在我们旅行的最终的目标地甘肃庆阳,才真正是一个消暑的好地方。
庆阳作为我们的旅游目标地,确实有些冷僻,但我们选择这里绝非心血来潮。周文化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此地乃中华民族龙兴之地,周人的祖先在这里开启了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之先河,这儿是周朝的祖陵的所在,所谓周道之兴自此始。后来周人的祖先从这儿走出至周原即约今宝鸡咸阳之间,才有了周朝年的辉煌。这里也是我们中国中医的鼻祖岐伯的出生地,故又名为岐黄故里,岐伯与黄帝在此成就了举世瞩目的《黄帝内经》,此地是全世界中医们的圣地。
关于旅游我一直以为不仅仅是游玩,而更应是一种游学,所谓行万里路应有所心得,高冷的景点就更是珍贵的资源。庆阳旅游正开发中,没有太多的干扰,故而值得一去。类似这样的景点,也没有媒体人宣传,也没有媒体去说这个故事,不为公众所了解,又缺少旅客们亲身感受的情节,就难以吸引人们走上这个土地,感受这里文化魅力。
所以,得益于我们自驾,除了庆阳这个终极点,我们一行8人,走了一路相当有名但基本不热的高端景点。
于是,7月中自宁直驱豫西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连续两天于峡峪间感受太行的山高峰险,云台满目绿被,数条百丈飞瀑轰鸣自天披泻,云雾摇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又于云台山惊讶地看到一条在文革时期山民在山间人工穿凿的一条水渠,是为极险之地之引水工程,其劳作如今仍匪夷所思,令人悚然。如今蜿蜒曲折山体,已成了我们脚下现在行进的道路。思之感慨万分。至云台山茱萸峰极目远眺,可见长河如带,群峰似浪,云腾山浮,如临仙界。只是不知此峰为何以茱萸命名,我以为此山遍植茱萸,山民们说不是这样的,是因为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此峰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故名茱萸峰。未解。
走罢云台山,去向壶口瀑布。
我们是从山西吉县方向观壶口瀑布。恰逢前数日连日暴雨,我们去时云霁雨收天晴好,但见黄河混浊暴突奔腾咆哮,声势浩大且极其喧嚣,走近了便飞雾朦胧,水点到身上便成黄泥点,相机镜头都不能擦拭。但同行的朋友仍然很激动。老陆及老刘感慨道:这真是伟大的黄河!
18日到达庆阳。庆阳气候凉爽,让我们忽然便有了度假的感觉。在庆阳的日子里,时间是拉长了度过的。每天9点起,然后悠哉游哉去休味一个庆阳的历史名胜。这里的景点价值都非常厚重,我们仅是浮光掠影走过了那些相对名气比较大的文化遗迹。
庆阳市乃“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是周人的发祥地。遗存于区内的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周祖陵殿、公刘殿、秦直道、秦长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等文化遗产,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亦即所谓本地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黄土文化文化的缩影。这里民间流行的“四绝”的刺绣、剪纸、皮影、道情也是这些文化的艺术再现。
在庆阳,印象最深的是北石窟寺和南佐遗址,这两处景点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城不远。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名窟之一。北石窟寺始造于北魏,隋、唐、宋、清各代增修,形成一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是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年被重新发现。因为经年无人打理,被黄沙土掩埋,所以逃过了数劫。石窟相对来讲比较完整。颜色至今也比较真实,还是当年北魏当年的那个颜色。这里我们是可以近处观看的,比敦煌要好。
南佐遗址完全是距今年仰韶文化晚期人类生活过的大型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点的再现。面积巨大,结构宏伟,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我们现在自然历史教科书中的那个鱼形人纹就是在这里出土的。所以他们自豪的称作是中国艺术造型第一村。
在庆城我们还来到一个当地很叫好的名叫马嵬驿民俗景点,这是一个汇集各种农耕文化现象,以及宗教现象餐饮美食的文化综合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文不对题,张冠李戴者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看得出来,当地的无论领导,旅游局和景点主办者,都还不知道如何面对与如何盘活自己众多的旅游资源。
周祖陵是庆阳的核心景区。周祖陵和药王庙在庆城的同一座山上。一路上,周朝当年的近百面诸侯国的姓氏旗帜迎风飘扬。我们气喘吁吁的爬完了多层以后。一个在路边开店的老汉告诉我们,你还得爬多级,周朝年的这个楼梯就有级。可见周文化的烙印,极深入至当地民众心中。
从庆阳往回程的路上,我们又走过了。武则天的乾陵。攀登了华山。又去东岳庙参拜了华山的山神东岳大帝。走过风陵渡,经过潼关。我对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句中的潼关及山河一览的风陵渡,情有独钟。但转了一圈现在正在开发。所谓开发也就是把过去旧有的遗址变成一个全新的风景点。即便如此也没有完工。于是我们转道去了鹳雀楼。
在中国,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登鹳雀楼》这首诗几乎无人不知。但知道鹳雀楼在哪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更遑论把鹳雀楼作为一个景点游览,确实人们太冷落她了。所以我们一行来到此处,心下大感荣幸,个个一口气登了最高的六楼。鹳雀楼古代应该是一个军事据点。如今登上楼极目四眺。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
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站在楼上远观黄河细长白亮如练。著名的中条山起伏绵延。此楼曾因为黄河河道的摇摆和战火多次被毁,但因为其位置还是那个位置,有变化也不会太大。譬如南京之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如今的位置也并不座落在当年那个地点,但相距并不太远。同情同理,所以登楼的感受和当年的王之涣应该是一致的。登斯楼不由而然的就有了思古之幽情。
这次自驾游,自打庆阳出来以后就由清凉模式转入了烧烤模式,便是有几分优雅之心也难保持。这种心情伴我们走过了函谷关和龙门石窟。但我们一行中也有人不在乎灸灸热浪,在函谷关和龙门石窟,照样留下了不少精美的照片。
半个来月盘桓于豫陕甘晋之五A或国保重点景区,多为高冷景点。回来就想写一文记之。写此类文章要么是游记,要么是路书,最忌讳的作文成了流水帐。此文当然也有纪录,恐落流水文章之窼臼。每见到那些文化遗产都会深为触动的感受也恐成写成了赘文。但一点感悟也是我每次都希望能慨叹一番的真实心境。
我们的人生从来不只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的几十年,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之前,漫长时光中历经的数千载的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如今我们今天在它们的遗迹面前和他们对话。我们可以读到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智慧,我们看可以看到他们当年用最简陋的工具在石头上刻下的一斧一凿的痕迹,可以读到他们的字,可以看到他们的画,可以听到他们的心声。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人间世界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盼。我感受到的这种美确实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所以出去旅游,你总会有这种感知,就是为了这种感知和路上的故事与美食,我喜欢这样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