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路上。
天阴沉沉的,上下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看着车窗外杂草丛生的野地和丘陵上那些低矮的老房,内心感觉不到一线的生机。
入山口,有一个石子漫的停车场,然看不到一辆所谓的车。路边约一二平方的售票室吧,门缝里探出几根野草,窗台上织着蛛网,一片没落的迹象。
“突突”地从山上下来一辆三卡,在此处下了一个人后,就只剩下了一架空壳。师傅让我包车上山,然我不愿为之花钱。在向附近的村民咨询了一番后,就沿着山道漫步向前,以期能在前进的过程中拦截到一辆车,搭我上山。
在不断的失望后,我依然平静地行进在山道中,期待着接下去的一个又一个的希望。
终于,一辆中巴在我的招手下,亲切地停下了。
搭乘上了这辆满载着老年朋友的旅游中巴,边欣赏着窗外的世界,边友好地寻找着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流的一切话题,以表明我内心的畅然和感激。
(二)
仙华山,不愧是一座浙中名山。
单说这上山盘旋的公路,就根本不是金华双龙洞景区前那条四平八稳的马路所可比拟的。在车辆不时的盘旋中,自然而然就会让人想起大学时上莫干山的那条马路,同样是鸟语花香,树林阴翳;也不禁让人想起家乡东海之滨那条“U”形的弯角坡路,同样让人揪紧心房。而眼前这份揪心的盘旋,它在加剧人们心跳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神往那份神奇的高远了。
车在村宅旅馆群的大片白房子前停下了。
下得车来,我便溶入在这大山的环抱中!
站在景点辖区外的一座大桥上,环顾四周,只见远处山脚下,有一座水库的水面一片白亮,在山雾的萦绕中,就像云中的明月。而另一侧的五指峰巍然屹立,置身雾海,有如蓬莱出没海上。周边环境清幽,翠竹林立,伴着满山低幽的鸟鸣,恍似遁世桃源,瞬间让人杂念净除。
沿着整齐的青石台阶进入一道翠竹古树掩映下的山门,就好象进入黛玉潇湘馆前的那条甬路,绿幽得让人欣喜,洁净得令人诧异。这是我至今到过的感觉最为洁净的地方,洁净得没有任何修饰,如雨洗后的山林,洁净得令人神清气爽。
过了第一道门,接着又是第二道门,门整体的赭红色和整座山林的翠绿浑然溶为一体,构成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世界。另外,一道门是一道景,透过门内看到的是一个游人眼中的小世界,而门外却是一道更大的景,一道玉宇相生相辅相成的景,而这道景就是这道门背后的世界——一座神奇的仙华山环抱下的“昭女宫”,以及“昭女宫”点缀下的云雾缭绕中的仙华山。
曾经去过武义的“郭洞”,那里虽有六七百年历史的名贵树木,有所谓的离市人最近的原始林带“天然氧吧”,但比起仙华山这片广袤的浓荫来说,那又算得了什么?就如小家碧玉之与大家闺秀,根本就是两种境界,相去甚远,不可相提并论。
由于山在高处,峰在险处,要想抵达那片高险处,期间必然要经过一个大的过渡,那就是一片长达半小时路程的林带。山路一直延伸在林带深处,时而曲折,时而高悬,时而有巨石从路侧探出,时而有藤蔓遮挡去路,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单调,只觉得造物的神奇和对仙华的偏爱。
终于,林尽深处,一巨石斜倾身子拔地而起,岩壁平滑陡削,有如正义之神举剑直刺苍穹,威势逼人。它和另外一侧类似的崖壁合称为“剪刀峰”。
如果说,剪刀峰是奏响进军仙华山的号角的话,那么盘旋前行约三百米后的那座紧贴绝壁间的“立体九曲环桥”分明就是战场上传来的第一次惊天动地的擂鼓声。如果说天台石梁中那些石阶属谦谦君子,有温文尔雅之风、风流倜傥之态,那么这座桥就是关张再世,如斩颜良舞起的红髯,似长坂坡上叉起的络腮,雄武豪迈之势威逼云宵。有别于黄河九曲十八弯,有别于西子九曲连环桥,这座桥由钢管扎进崖壁,由钢条构架,再由钢筋泥石铺就,四五阶一折,曲达十多处,站在低处上瞧,有如犀牛望月,上到高处下观,近乎垂直之势令人头昏目眩,气虚体亏,双腿打颤,不忍再看。
上到高处,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眼前竟有一处天地都为之动容的景观,那就是“情侣峰”。虽然它没有家乡方山云宵寺后崖壁上那对情侣来得逼真,也没有神仙居那一对来得缠绵,但那分明就是一对,一对为了爱而避世的真正的情侣。你看他们身处两座高绝的巨峰之间,执手相望,相敬如宾,他们没有委屈,没有泪水,没有怨嗔,没有缠绵,只有心的依存。也许,冬天快到了,他们会给彼此披上一件洁白的雪衣,又会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迎着朝霞换上一身灿烂的春装。白天,他们招呼小鸟到他们肩头憩息;黑夜,他们倾听山间的虫吟和星星亲切的交谈。雾里,他们相互依偎;雨里,他们相互遮拦。他们扎根于幽秘的山谷,食饮着甘霖,向天地明证着他们亘古不变的爱情。
如果说,自然拥有天赐的神韵,那么,人类造就的自然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对自然神韵的撩拨。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点红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类赋予的,而人类的这种赋予非但没有破坏它的神韵,更像是跟自然进行的一种亲切的对话,点化了自然这种神奇的美丽。就如前面情侣峰前的那座平台,又如眼前绝壁上翼然而立的凉亭,还有那些嵌于绝壁间的整齐钢架桥,无不沟通着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追求。
沿钢架桥上去就是“大钟峰”,由于其远观外形象一口覆钟而得名。它独特的外形使它独立于整个山系之外,并为整个山系平添了几分异彩。大钟峰在主干道的东南侧,登顶时需攀登经过一道由两块巨石构成的门,随后是更为陡峻的钢架桥,由于是悬空架在峭壁上,因此比前面提及的夹在两岩间的“立体九曲桥”更是险出几分,使人心惊肉跳,不敢回头。上得顶处,就是一座仅四柱一顶的凉亭,由于其四周并无任何遮拦,在雾蒙蒙的天空下,整座亭好像一只苍鹰一样悬浮在空中。站在此处高喝一声,整个山谷为之震荡,回响久久不绝。
万分谨慎地下得钟峰,继续沿着山脊主路前行。
应该是到了这一处景点的最高点了吧,四处回望也无大的风景,只是和山下一样的千篇一律的树木。不过,从此处前望,倒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远处的“五指峰”,依然在云雾缭绕之中,偶尔还能听到从那边传来的击鼓声。
穿过一片山坳,正当为眼前所见而郁闷时,不知不觉已置身于“五指峰”的脚底下。哦,此非雁荡,却丝毫不逊雁荡之灵秀;此非三峡,却丝毫不逊三峡之幽远。这是神奇的仙华山,是上天在浙中平原上投下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虽然因为没有阳光,整座山未曾透出一丝明亮的色彩,但烟雨朦胧中的五指峰就像眉头紧蹙的少女,染着写不尽的愁怨和相思,让人感受一种别样的情怀。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被我消耗掉了近两小时,虽然心情并不急迫,但脚步却明显利索起来。但是就像那摆小摊的农妇所说,老头子动作慢的全程也才三小时,你这个小后生是怎么搞的!
我才不是老头呢。“噌噌”地健步奔上一段狭长陡峻的石阶,回头一望,才发现远处的钟峰和眼前的几座形状独特的山峰俨然成为一体,给人已入仙境般的想象。
上到第一个转角处,迎面是一块光滑的岩壁,上书“胸画”,虽非出自名人之手,但依然给这片山林增了不少人文气息。到了第二个拐角,一岩石从坡上傍着巨峰拔地而起,顶部尖尖,几乎和家乡方山的文笔峰如出一辙。然而,由于处于烟云缭绕中,使得它更多了几分神韵。继续前行,在不断的回望中,眼前的文笔峰已变成了母亲跟前的伢儿,而远处的群峰也变成了蓝色大海上在烟雨中回航的船帆。山势更加逼人,仿佛处于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状态中。
终于来到了由两岩把关的“天门”。在此处,它将这个世界分割成了两半,这边一侧笼罩在雾霭沉沉、烟雨朦胧中,而眼前另一侧则处于一片佛音缭绕、温馨祥和中。自然地,从天门下去就来到一处小庙,它的主体从峭壁中的一个崖洞中延伸而出,形成一座亭子似的门楼,结构精巧细致,和周围环境浑然天成。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亭子是艺术家们一种普遍的视角,那么,这座亭子的存在实在是一种睿智的创造,因为它比前者更深地溶进了自然。如果说,前面的亭子是赋予了大山以生命,那么,这座小小的门楼就是赋予了大山作为生命的意义。它不仅激活了整个山体,而且还创造了更广更美的艺术效果。登上不远处的一个平台,回望这亭楼点缀中的群峰,哦,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在一块“寿”字岩前,我郑重地按下了快门,我要带着这份礼物,把它藏在心里献给我的亲人朋友,祝愿他们一生平安。
终于登上了“五指峰”主顶,在“一览玉宇小”的崖刻旁,我留下了永久的身影。在半空中架着的天鼓上,我“咚咚”地擂响了它,用飞扬的青春和壮阔的激情,向眼前的群山,传递着对于生命永不衰竭的热爱!
(三)
下得山来,空中已下起了小雨。由于回县城还需要等近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眼看着夕阳快要染红天边了,我的内心还真有些急了。但是,生命毕竟是由希望构成的,人们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泯灭。我得到了一个在县城某广告公司里工作的小伙子的帮助,最终还由他一直将我送到了县城,让我赶上了回金华的末班车。
仙华山之旅,我不仅收获了关于仙华山的美丽记忆,更收获了一种叫做希望和执着的感动。感谢仙华山,感谢车途中的陌生人,你们的美丽倩影将永驻我的心间!
初稿于金华浙师大研究生宿舍年10月6日;改于温岭滨海年1月8日。
(文中所有图片均源于网络。)
莫君行